◎ 馮輝(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天津300457)
構建碳市場京津冀一體化現實意義及路徑
◎ 馮輝(天津排放權交易所,天津300457)
隨著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人類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代價,環境惡化能源短缺、氣候變化等問題正在影響全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中尤以全球變暖形勢最為嚴峻。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當前的全球性共識。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世界氣候大會上,中國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 50%,這意味著中國從此進入低碳時代。而碳交易是利用市場機制引領低碳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建立成熟完善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勢在必行。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將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升為一個重大國家戰略,并強調要探索京津冀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有效路徑。因此,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地構建區域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將碳交易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對控制本區域的碳排放進而對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京津冀一體化由首都經濟圈的概念發展而來,涉及到京津和河北地區12個地級市。區域面積約為21.6萬平方公里,人口總數約為1.1億人,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10.9%,地位舉足輕重。然而在這些年的發展中,環境問題成為越來越嚴重的問題,河北省及其周邊省份存在著大量的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對京津冀地區的環境質量造成了極大負面影響。堅持低碳發展,是解決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各地在改變傳統的發展模式,走低碳發展的道路上采取了大量舉措。并先后成立了環境能源交易所或碳排放權交易所,在通過市場化手段進行節能減排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2011年,國家確定七個碳交易試點,北京、天津都建立了各自獨立運行的碳交易市場,在總量控制、納入范圍、配額分配、交易模式、政策法規、市場監管等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并分別于2013年11月28日和12月26日啟動。2014年12月,京冀兩地啟動跨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承德市作為河北省的先期試點,其境內的重點排放單位將完全按照平等地位參與北京市場的碳排放交易,這也是全國首個跨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2.1是響應國家戰略的必然選擇,也是經濟低碳發展的需要
走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道路已成為國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定而迫切的要求, 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已成為國家戰略。在低碳經濟背景下積極探索和完善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已經成為破除能源、資源、環境瓶頸,提升科學技術層次,推動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關鍵。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構建區域碳市場一體化也是響應國家戰略的必然選擇。
目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經成為世界上霧霾最嚴重的地區,生態環境問題也已到了難以承受的程度。由于區域內的大氣污染物相互流動、相互傳輸、相互影響,具有同氣連枝的特性,三地為防治大氣污染做了大量工作,但大氣污染呈現區域性和復合型的特點十分顯著,單靠某一省區市進行污染防治已無法達到改善空氣環境質量的目的,只有合力建一體化的碳市場體系,才能推進區域空氣質量的共同改善。
2.2是優勢互補,可以產生乘數效應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的空間布局中,京津“雙城”是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引擎?!笆濉逼陂g,天津將面臨環境治理與產業升級的雙重挑戰,如何有效結合天津的金融創新和先行先試等政策優勢,通過市場機制將北京的金融投資和科技創新等資源優勢充分挖掘為天津所用,推動實現天津的跨越式發展,將成為做好京津冀協同發展這篇大文章的關鍵之一。而京津冀碳市場的一體化,可以搭建貫通三地節能環保產業和金融投資市場的基礎平臺,為天津培育發展新興的節能環保支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

2.3是碳市場發展規律的自然的選擇,也是各交易所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
2017年,國家統一碳市場即將建立。在碳試點過程中,北京、天津等都建立了各自獨立運行的碳交易市場,但由于碳交易產品同質化的特點,北京、天津、河北地理位置又如此相近,且經濟發展又息息相關,碳產品資源、客戶資源等都將面臨激烈的競爭。各自為政、單打獨斗不但損害各自利益,同時也不利于全國碳市場的健康發展;同時,從能力建設、市場容量等方面來講,北京、天津、河北單獨成為全國的碳交易平臺中的翹楚把握不大?!熬┙蚣健弊鳛槿珖洕闹匾獏^域之一,排放權交易市場也是全國碳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碳市場建立之際,北京、天津、河北三家交易所強強聯合、互取所長、共謀發展才是上上之策,京津冀碳市場一體化更有利于資源整合、做大做強,也將有利于促進和推動全國碳市場的健康發展。
2.4有助于破解低碳發展的資金瓶頸
從產業結構來看,京、津、冀三地,北京主要是以三產為主;天津是老工業基地,以二產、三產支撐為主,也存在相當一部分高能耗企業;而河北第二產業占據主導地位,并且高度偏向于鋼鐵企業。2008年奧運會,基于環境考慮,還從北京搬遷了一部分鋼鐵水泥企業,這些高能耗、高污染企業構成河北經濟發展的支柱。天津、河北更面臨著比較大的減排壓力,減排潛力巨大。
減排是需要成本的。河北、天津為改善大氣環境而淘汰的這些產能需要相應的資金補償和支持,但是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通過合同能源管理等開展節能減排,都具有一定的時間周期,利益回報產生相對較慢,這與資金的逐利性和快回報的要求相矛盾,資金投入不足將會成為制約區域間生態治理效果的重要瓶頸。同時,通過節能減排活動產生的自愿減排量,在邊際減排成本相同的區域,交易的流動性是非常弱的,只有在減排成本高低不一樣的市場,才能產生較強的流動性。因此,單純的河北碳市場、天津碳市場亦或是北京碳市場,單一的市場容量和交易的流動性都不會太好。但如果構建京津冀一體化的碳市場,河北、天津所產生的自愿性減排量,全部在區域性碳市場中進行交易,可獲得部分資金,并將這些資金用于生態環境保護,為改善整個區域大氣質量所做貢獻的地區就能在市場機制下獲得相應的成本補償,改變了僅靠行政補償和獎勵的不確定性,從而可以大幅度減弱資金的制約和激發相關地區的積極性,也有利于企業減排成本收益轉化和促進低碳技術轉移。
3.1國家戰略重視,頂層設計京津冀一體化
無論是“低碳發展”還是“京津冀一體化”,頂層設計在引導京津冀地區的低碳發展、協同發展、一體化發展。2013 年9月12日,國務院公布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京津冀地區的PM2.5 需在五年內下降25%。2013 年9 月18日,環境保護部發布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10 月14日,中央財政安排50 億元資金,用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2014 年1 月3 日工信部公布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重點工業企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計劃》,擬從源頭減少大氣污染物產生量。另外,在北京碳排放權市場開市的當天,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發展改革委簽訂《關于開展跨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合作研究的框架協議》。2013 年12 月26 日,六省區市主管節能低碳環保工作的部門和相關企業成立了節能低碳環保產業聯盟。
3.2京津冀地區具有較好的碳市場環境,構建京津冀碳市場一體化條件已經成熟
2010年和2013年國家發改委在統籌考慮各地方的工作基礎和試點布局的代表性基礎上,開展了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北京、天津和保定、石家莊和秦皇島都在其中。
更重要的是在2012年1月國家發改委正式下發了的《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北京、天津成為國家強制碳交易試點城市。并且自試點以來,北京在政策法規制定、市場資源整合、品牌宣傳等方面走在了前列;天津在交易模式設計、核心交易系統建設、合同能源管理綜合服務等方面大膽創新,積累了經驗;河北排放總量大,減排潛力大,對于采用碳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場化手段節能減排具有迫切的需求,市場潛力巨大;三家交易所各有特色。
此外,北京還進行了跨區域碳交易的積極探索。2013 年11月28日,北京與天津、河北、內蒙、陜西、山東等簽訂了《開展跨區域碳排放權交易合作研究的框架協議》。在跨區域碳市場的研究與實踐中,河北的承德已取得實質性進展,而內蒙的呼和浩特和鄂爾多斯、河北的張家口也在有序推進中??鐓^域的碳交易,不僅擴大了北京碳市場的總量,提高了市場的活躍度,也為探索利用市場化機制實現跨行業、跨區域的生態補償方式,促進區域節能減碳生態環境的建設,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4.1加強頂層設計和組織協調,建立統一市場管理體系
2017年,國家統一碳市場啟動在即,目前全國7個碳交易試點區域,也即將統一交易規則和模式,因此從長遠來看,必將是優勝劣汰,區域碳交易市場必將成為全國碳市場的過渡階段。同時,三地政府和地方碳市場主管部門也要研究具體可行性方案,統籌協調,積極推動。將按照統一市場、統一標準、統一方法、統一監管的原則,從配額分配、監管體系、法律法規等市場要素角度出發,完成京津冀碳市場一體化的頂層設計,建立統一市場管理體系。
4.2打破藩籬進行資源整合,建設碳交易一體化平臺
交易平臺是碳市場建設的核心環節和重要的基礎設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京津冀地區交易平臺的一體化,相比之前,京津冀碳市場一體化工作將更為單純和可行。
目前京津冀三地前期在建設碳交易一體化平臺方面也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北京環境交易所已經入股河北環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也曾就合并重組進行了多次溝通,但是并未有實質性進展。因此,要建設一體化的碳交易平臺,需要充分考量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和企業自股東的利益,要完成業務整合,政策法規、交易標準、基礎設施等都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地方政府要從大局出發,大力推動和協調,進行機構合并和資源整合,構建碳交易一體化平臺。
4.3積極開展碳交易產品研究,鼓勵碳金融產品的創新
碳金融是隨著碳排放權交易的發展而衍生出來的一種關于碳的金融活動,具體來講,指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各種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動,包括碳排放權及衍生品交易、低碳項目開發投融資,也包括銀行綠色信貸及其他相關金融中介活動。碳金融市場包括碳現貨、期貨、期權等金融及衍生品市場。
從全國市場來看,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廣州等地進行了很多金融創新活動。特別是湖北開展了碳排放權現貨遠期交易、CCER碳眾籌項目、碳信托基金、碳資產托管、碳金融授信、碳基金、碳債券等眾多碳金融活動。雖然北京、天津前期也開展了碳排放配額回購、碳排放權掉期合約、綠色信貸、碳排放權現貨遠期和期貨等碳金融活動,相比湖北、廣州而言,京津冀地區的碳金融創新活動仍顯不足。
隨著全國統一碳市場的建立,基于配額和信用的基礎碳產品交易將越來越同質化,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整個市場容量決定了基礎碳產品的交易的蛋糕必將面臨僧多粥少的境況,競爭將十分激烈。而碳金融卻剛剛起步,市場潛力十分巨大。京津冀地區擁有較大的減排潛力,通過實體經濟的技術革新和優化轉型來進行節能減排,資金融通尤為重要,因此更應該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碳金融,建立碳金融創新體系機制,培育碳交易多層次市場體系,開展低碳掉期、遠期、期貨交易,低碳證券、低碳期貨、基金等各種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活動的創新,應當成為京津冀構建一體化過程中碳市場最為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