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埃及特約記者 沈明 ●呂可丁
購買大量黃金作為送給新娘的豐厚彩禮,一直是埃及傳統婚姻的“規矩”。埃及新娘喜歡通過身上黃燦燦的佩飾向旁人顯示家境殷實或丈夫的愛意。佩飾越多越重,意味著夫家的家底越豐厚、丈夫的愛越多。雖然阿拉伯黃金飾品純度并不太高(達到14k即可),但黃金頭飾、黃金面紗以及金片串接的粗腰帶等飾品全部采購下來價格也不菲。沒有上萬埃鎊(1元人民幣約合1.2埃鎊),幾乎難以把彩禮置辦齊全。盡管如此,重視婚姻和家庭的埃及人仍將這一習俗保留下來。每到結婚旺季,金飾店都會迎來眾多顧客。
然而,近年來,隨著國際黃金價格的暴漲和埃及經濟下滑,金飾價格每克漲到500埃鎊左右,不再像往常一樣可以進入尋常百姓家。總部設在英國倫敦的《阿拉伯圣城報》日前報道說,埃及普通家庭難以支付高昂的彩禮費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陷入“談得起戀愛,結不起婚”的尷尬境地。2015年,埃及統計機構公布一份報告稱,35歲以上未婚的大齡男青年已達到250萬,女性數量更多,約有1100萬。專家認為,追求面子和奢華的傳統“高成本”婚禮造成埃及大齡單身青年數量增多。
埃及基納省一個村落的青年團體率先在社交網絡發起“取締黃金彩禮、減輕婚禮成本”的號召,很快引起共鳴,贏得全國成千上萬年輕人的支持。人們以“不要金飾的婚禮”“取消金飾彩禮”“我的婚姻不需要金子”等為口號,自發走上街頭,從一個村落到另一個村落,從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取締黃金彩禮、減輕婚禮成本”的號召迅速得到全國各地越來越多支持者的響應。出人意料的是,對于此項運動響應最快的竟是埃及南部地區。南部地區向來被認為是最尊重傳統習慣和民風民俗的區域。在南部省份的一些村落,人們已經自發約定,杜絕送金飾做彩禮的習俗。在南部省份盧克索,一場由政府官員和議員參加的正式集會定于八月中下旬舉行,會上將就是否取締黃金彩禮專門展開討論。
報道說,在這場運動的支持者中,不僅有適婚年齡的單身青年,還有很多“家有單身兒女”的中老年人,甚至一些已婚青年也因“打抱不平”等種種原因加入其中。一位已經結婚并育有兩名子女的參加者在接受阿拉伯媒體采訪時義憤填膺地表示,希望那些因為貧窮和金價昂貴結不起婚的年輕人能順利享受婚姻生活,畢竟“愛情面前人人平等,不是嗎?”▲
環球時報2016-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