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騫
“我們送孩子上學,為的是學知識,不是去掃廁所。”近日,福州某民辦小學的家長向媒體反映,他認為學校安排學生掃廁所不妥,應由保潔人員來做。校方回應,此舉是為了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5月17日《海峽都市報》)
12歲左右的孩子有沒有打掃學校廁所的能力和義務,是這則新聞的爭論點之一。筆者認為,學校實施正常的勞動教育,學生當然有義務參與。從常識來看,現在的公共廁所的保潔工作主要是清掃地面、沖洗廁盆(池)等。這些事情六年級的學生做起來并不算“高難度”,基本不存在安全風險。也就是說,此項勞動在學生的能力和身體承受范圍之內,并沒有什么不妥。
從家長的角度看,不想讓孩子打掃廁所,并對學校提出質疑,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認為廁所太臟,覺得委屈了孩子;二是覺得孩子年齡小,怕累著孩子;三是擔心打掃廁所占用學習時間,影響了正常學習;四是認為學校把孩子當保潔員用,為的是省錢。
顯然,家長的種種疑慮,是基于一些誤解和偏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對孩子勞動觀念與勞動技能的培養以及身心健康成長都大有裨益,家長應該轉變觀念,適當讓孩子吃一點苦。
不過,既然家長提出質疑,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學校的相關工作沒有做到位。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可以從以下幾點考慮改進。
首先要有課程思維。學校應該把打掃廁所、教室、校園衛生納入一個完整、科學的課程體系,圍繞指導思想、實施目的、實施步驟、實施辦法、組織管理、評價考核等多個方面,建立完善、科學且可行的實施方案。避免隨意安排,打亂學生的正常學習計劃。
其次要加強家校溝通。勞動課畢竟不是傳統意義的課業學習,少數家長不理解學校的用意是正常的,學校可以通過家長會、家長委員會、學校網站、家長微信群等多種途徑,向家長宣介勞動的目的、意義,通過及時、深入和坦誠的溝通,與家長達成共識,獲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要確保勞動課的安全。小學生缺乏勞動經驗和自我保護能力,學校應當建立完善安全預案,并配置一些必要的防護設備,例如讓學生戴上口罩、手套等。在勞動現場,學校還應安排教師進行指導,切忌撒手不管,任由學生自行活動。
總之,讓學生打掃廁所并無不妥,這不僅是勞動教育課,還是衛生教育課、環保教育課,學校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有選擇地進行開設。而要開好此類課程,還需學校細化流程,做好家校溝通,確保勞動課程的質量。(責編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