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煒光
貨幣發行不可作為財政增收的手段
文/李煒光
為了給疲弱的經濟增長注入動力,我國今年財政政策發力,將預算赤字率提升至3%。據業內人士預測,今年國家實行擴大政府債券發行和減稅的政策,赤字率有可能突破去年3.48%的水平,達到4%或更高的水平。財政部也表示,今年財政形勢更加嚴峻,平衡收支面臨“極大壓力“,將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并加大力度。
顯然,這種”加杠桿“式的財政政策加碼、貨幣政策穩中偏松地加以配合的政策,將是今年政府宏調的基本特征。在我國,通貨膨脹稅作為一種非稅形式的財政收入開始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國家財政收入的結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一國通貨膨脹的發生,不僅在于中央銀行發行基礎貨幣,還在于商業銀行信貸擴張,而為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信用擴張推波助瀾的則是持續施行赤字預算政策。當政府為預算赤字發債籌資時,不論是中央銀行增發貨幣直接向財政部購買這些債券,還是轉而收購商業銀行所購買的政府債券,其結果都是向市場注入貨幣。這些貨幣經由各商業銀行的相互存貸,又擴大到與貨幣乘數相應的倍數。當社會產品供給跟不上貨幣供給,并且貨幣需求未有大幅增加時,通貨膨脹就產生了。這時,所有的貨幣持有者都會因貨幣購買力被稀釋而減小購買力,實際上等同于納稅,這就是通貨膨脹稅。通脹稅就是對貨幣持有者的一種強制性征稅,稅率便是貨幣貶值率亦即通脹率,稅基則是貨幣持有者實際持有的貨幣數量。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由于國民個體對政治局勢的影響極小,一般不會付出成本去獲取相關信息,所以通脹稅可以保持足夠的隱蔽性,政府所獲收益總量的信號被擾亂,這就使得國家可以在不引人注意的情況下,悄然地拓展其權力邊界。正如約翰·坎貝爾所指出的,與國家建構受經濟和階級力量驅動的傳統觀點相比,政治精英們改變稅收水平和稅收形式的努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赤字預算政策使政府找到了一種隱蔽的、阻力較小的,甚至無需考慮稅收遵從的辦法即可獲得財政收入的途徑。這一改變可以解釋為什么在凱恩斯革命以后,民主國家的公共部門也得到了迅速的擴張。例如,美國政府的年支出自1960年代以來增長了30多倍,如今美國有1/3的GDP歸屬公共部門。加拿大、瑞士、英國的這一比例甚至達到了40%左右,這些數字顯示著政府是如何通過通脹稅而獲取巨大經濟力量的。
通脹稅的存在也使政府的再分配權力增強,財富更多地從私人部門向公共部門集中。赤字預算擴大了公共支出支總量,并且是通過特定開支項目的膨脹反映出來的,而不同的開支項目有不同的受益人群。推行赤字預算有利于那些政治官僚及其擁護者,那些項目支出用于為那些利益集團謀取福利,這種再分配權力的增強對市場的初次分配無疑會造成削弱和扭曲。
同時還要看到,用通脹稅為赤字籌資,會使公民手中的貨幣縮水貶值,無異于侵犯公民財產權。對大部分人收取隱性稅收,受益者是政府本身,同時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增進政府收益:一是在不加征稅賦的情況下推行公共工程等項目,但實際上所有貨幣持有人都為此支付了費用;二是個人的貨幣收入因通貨膨脹而增加,并被推上了更高的納稅檔;三是政府向私人部門償還公債時所付貨幣的購買力比通脹前要少,這相當于減免了政府的部分公債。
“通脹稅依賴”還會導致赤字預算政策欲罷不能,其所制造的公共服務為人們帶來了現實利益,而其成本卻存在于未來通貨膨脹的影響中,甚至成為代際負擔,但這種遠期損失抵不過現實受益。同時,用貨幣平衡的赤字不僅不能熨平經濟波動,反而因為大量貨幣的注入擾亂了價格信號,引導資源投到錯誤的方向,驅使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投入到某些只有在通貨膨脹條件下才有利可圖的項目,從而使經濟周期更不穩定。當這種透支的繁榮最終受到市場清算而轉化為衰退時,會形成更加嚴重的失業潮,最終可能導致自由市場體系無法正常運轉。
因此,赤字預算以及為了彌補赤字而征收的通脹稅,會日益混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威脅到市場經濟存在的基礎,因此,為貨幣立憲是制約政府課稅權以及預防惡性通脹的必要措施。應采取諸如建立獨立的中央銀行、恢復外幣可兌換性、使本國政策可接受外國監督等措施來對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進行實質性約束。由此,財政立憲和貨幣立憲將成為塑造有限政府和法治政府的關鍵,并決定性地影響著現代國家的命運。

少米稀飯總兌水 梅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