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道飛張利朋(.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貴州都勻558000;.南昌工學院體育部江西南昌33008)
素質教育的內涵及其與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關系
□楊道飛1張利朋2(1.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體育學院貴州都勻558000;2.南昌工學院體育部江西南昌330108)
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發展的主流,是培養現代化社會主義事業所需人才的整合。是以促進人的身心和諧并結合“德、智、體、美、勞”等五方面發展的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奠基石。體育課程成為素質教育背景下改革的熱點和核心,是學校課程中不可替代的一個中心環節,也是一個以體育素養為最終目標的必經之路。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過程,來達到人體素養的一個全新轉變,實現全民體育鍛煉,提高國民素質教育,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培養出社會主義事業需要的綜合人才開辟出有效途徑。
素質教育 體育課程 體育素養
古往今來做人和成才兩大層次目標是我國教育的根本動向,素質是做人的基礎,做人是成才的基礎,國之棟梁成人為先。素質教育其實源遠流長,其目的是追求學生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的綜合發展,根本任務是讓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社會素質以及創新素質得到加強與提高。素質教育主要通過完善和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質、科學技能、身體心理、科技勞動等“全面開花”有機結合。
素質教育的第一要務是培養與促進學生的身體素質健康。身體素質是素質結構的物質基礎,也是做人成才的前提條件。身體素質是“皮”,其他素質是“毛”,“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一個學生只有具備了強壯的體魄、旺盛的精力,才能更好的完成繁重的學習任務,才能為將來擔負建設祖國的重任打下良好的身體基礎。反之,即使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如果體弱多病,就是壯志滿懷也會力不從心。”學校體育與素質教育二者關系密切,不可隔離。
“一個國家要強大,比的就是綜合國力,在綜合國力中,一個基礎性的要素就是國民素質。”在對人進行素質教育在培養人的過程中,要加強傳授知識、培養能力與提高素質為一體的教育,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外,更要注重學生相關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知識,及德政素質,即“做人”的能力。某些個體上優秀或只具有某方面種特質的“狹義”的人才已經不能適應21世紀發展的需要了,而更需要能夠全面滿足社會競爭需要的綜合型人才,其個人素質、學識經驗、合作交流、創新決策等各個方面都具有足夠潛力與修為的“廣義”型人才。素質教育最求的思想目標是知識、能力、素質的高度和諧和完美統一,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體驗和內化過程,更注重培養實踐能力及綜合能力發展,在今天這個機遇稍縱即逝,環境瞬息萬變的社會,以促進人的身心和諧以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是當今社會教育發展的主旋律,是培養適應現代社會所需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直以來體育在實施素質教育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身體素質是培養與發展其它各方面素質的物質基礎。一個擁有健康的體魄的人,才有條件去學習各門科學文化知識以及從事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各項任務與工作。毛澤東同志提出“健康第一”的指示,并將“身體好”列于“三好”之首。在他的《體育之研究》一文中寫到:“體育于吾人實占第一位置,體強壯而后學問道德之進修勇而收效遠。”少年強則國強,在當今綜合國力競爭激烈的時代,青少年體質健康在國民要素中首當其沖,青少年身體素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學校體育是實現青少年體質健康的重要手段。通過學校體育讓學生掌握應該掌握的基本的運動技能,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形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和終身體育鍛煉意識,促進學生體魄強健,體質健康。綜上所述,學校體育在素質教育實施的過程中擔負著重要使命,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手段,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把學生的德育、體育和美育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由過去“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到現在“德育、體育、美育、智育全面發展”,不難看出體育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已經提高到了第二個層面。毛澤東同志文章《體育之研究》中提到:“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予體,無體是無德智也”。然而學校體育不僅局限于體育本身,也與德育、智育、美育等息息相關,并且促進德育、美育、智育的形成和發展。
4.1、學校體育有助于促進學生體魄強健,身心健康
健全體魄是青少年美好未來的基礎保障,關乎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弱,如果青少年體質健康持續下降,那么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怎能上得去。學校體育根本目標就是通過增強學生體魄,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為提高中華民族的身體素質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服務。不言而喻,學校體育是促進學生體魄強健,身心健康,保證提高國民素質,健全人格的重要媒介和基礎。同時學校體育是契合人類追求和諧社會,向往美好生活,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終生體育鍛煉意識,塑造健美體魄的崇高理想,以適應現代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提高生活質量。

表1 關于體育重要行的相關決策及法文規定
4.2、學校體育有助于培養學生崇高的思想品德與堅強的意志品質
德育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要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堅強的意志品質,學校體育擔負著重要使命。在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中,有更多機會使學生本質思想行為動態顯露出來。學校體育具有培養道德品質的較好條件,例如,田徑對培養學生學勇敢頑強,堅毅,富有進取心的品質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大球類項目對加強學生的組織性紀律性,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機智、誠實等品質有顯著作用;小球、體操等項目有利于培養學生沉著冷靜,勤勞、果斷和控制的品質;體育教學和訓練的對抗性,可以促進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在這樣一種特殊的體育運動氛圍中,學生努力克制和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盡力表現出自己良好的道德風貌,從而為培養其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修為打下堅實的基礎。
4.3、學校體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美育離不開學校體育的積極作用。在學校體育開展的過程中,美育亦滲透在體育的每一個環節,并將其融入體育之中,從而形成靈巧之美、和諧之美和健壯之美。運動員在既定的空間和時間中把身體展示到盡善盡美的程度,使“健、力、美”三方面完美地展示到世人眼前,所呈現出的優美“韻律、節奏、配合、造型”使觀看者產生一種猶如欣賞一場場優美的舞蹈,觀看著一座座線條明快的雕塑,亦或是鑒賞著一張張用光和諧創作的攝影藝術作品一樣,使觀眾賞心悅目,心曠神怡,讓人無限遐想。通過培養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對美的感受、表現以及創造美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學生認識與表現自身在運動方面的美,使自身身心得到更加充分、完整、自由、全面的發展。
體育為我國全面發展人才提供了健康保證。因而我們必須注重體育教學的優異質量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提高學生鍛煉的效果,我們還應重視體育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讓其學會怎樣鍛煉的技巧、技能與方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和高科技的不斷優化,在給我們的社會帶來更多的利益同時,也帶來不少的副作用。(1)現代社會對人類健康的威脅;(2)人體結構和機能退化;現代文明病的蔓延;人們體質呈下降的趨勢;各國政府和國家越來越關注人類的健康。為了應對現代社會對人類健康的威脅,體育課程必須進行深入的改革;(3)2005年,教育部第五次開展的我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結果表明,從1985年起,學生體質健康水平處于逐漸下降的趨勢,體育教學改革浪潮洶涌澎湃,學校體育在各方面緊鑼密鼓的大力提倡和推行。然而改革具有艱巨性,據2010年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發布了《第六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的調研結果》,其結果顯示學生體質健康總體狀況呈好轉走勢,但大學生身體素質仍繼續呈現緩慢下降趨勢。各地區學校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已經嚴重抑制了我國人才培養質量。在21世紀的今天,競爭最激烈的是人才,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根據地,要從長遠的發展戰略中高度重視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2012年10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2]53號)文件。文件提到:“要充分認識與加強學校體育的重要性,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和意志堅強是一個國家生命力旺盛的顯現,是社會精神文明的標志,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體育鍛煉是增加學生素質的最佳途徑,重視學校體育,加強學生體質,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實現現代化,創建人力資源強國,培養現代化綜合型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人才,具有跨世紀的戰略意義”。從社會層面上來說,體育課程需要改革適應不斷發展的社會需求,從學生自身發展來說,體育課也需要改革以便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體魄強健。因此體,體育課程改革成為擺在我們體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素質教育是為適應現代社會所需,對人才規格培養提出的要求,是全面發展的教育,同時不僅反應了學生個體素質發展需求,而且還是對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豐富和發展。學校體育是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體育課程是一門發展與完善學生身心素質為目的的特殊教育課程,是其它課程不可替代的一門教育課程。體育課程為開展素質教育做出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1]燕國材.素質教育概論[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
[2]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關于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講[J].體育教學,2014.1(15).
[3]專家、學者暢談新課改(之一).談體育課程改革的初衷和目標(上)[J].體育教學,2012.
[4]楊道飛.體育教學改革的迫切性及對策研究[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3.
[5]張細謙.新世紀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價值選擇[J].體育學刊,2013,3.
G807
A
1006-8902(2016)-07-ZQ
楊道飛(1989-),女,貴州長順人,教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研究;張利朋(1984-),男,河南安陽人,教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