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先文 王宇 丁江萍(華北電力大學北京102206)
普通高校乒乓球選項課學生身體素質的構成因子分析
□ 孫先文 王宇 丁江萍(華北電力大學北京102206)
本文研究大學生體質因素在乒乓球學習過程中的影響,以華北電力大學2014級、2015級所有乒乓球學員的體質測試成績為數據源進行分析。數據分析以易學易用的spss20.0軟件為主要工具,通過相關性以及主成分分析,歸納了乒乓球學員專項身體素質的結構特征,明確了體質鍛煉對乒乓球學習的意義,并對鍛煉強度和效率的平衡進行了探討。
體質 乒乓球 因子分析
1.1、研究對象
普通高校乒乓球專項課學生身體素質的構成因子。
1.2、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閱讀、收集、整理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等各類體育科學期刊、專著等有關文獻,文獻涉及我國學校體育教學管理。
(2)調查問卷法。
依據運動訓練學及乒乓球身體素質訓練理論,按體育評價問卷設計原則與方法,設計《普通高校乒乓球專項課學生身體素質測試指標項目調查專家問卷》進行效度和信度檢驗后,分別對20位乒乓球學科專家問卷調查。為保證本次測試指標項目的可靠性和可信度,通過對20位乒乓球學科專家兩輪的調查咨詢,從初期選定的15個測試指標中選取認同率在90%以上的7個測試指標,即:1000米跑、BMI、肺活量、50米跑、1000米跑、坐位體前屈、引體向上、立定跳遠作為本測試的最終測試指標項目。
(3)測量法。
依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要求對華北電力大學2014級、2015級乒乓球選項課學生100學生進行測試。測試指標為:身高、體重、肺活量、50m、1000m、坐位體前屈、引體向上和立定跳遠。
(4)數理統計方法。
運用spss20.0軟件對所測試獲得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
2.1、測試結果
將測試100名普通高校乒乓球專項課學生的8項專項身體素質指標項目所得的原始數據輸人到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各項測試指標項目的平均值(見表1)。

表1 項身體素質測試結果統計量表
表1反映了100名普通高校乒乓球專項課學生的身體素質各測試項目的平均水平,但是未能體現各測試指標項目之間的關系。由于樣本數目有限,為例弄清造成學員在段位分上的巨大差距,我們需要對有限的數據信息進行濃縮提取普通高校乒乓球專項課學生身體素質各測試指標項目之間的相互關系及互相作用組成了普通高校乒乓球專項課學生的身體素質系統,利用因子分析我們可以明確學生身體素質系統的結構及功能,明確各要素間的關系。
本文的樣本選擇在人數有限的情況下盡量做到了數據量的最大,滿足了spss20.0社會統計學軟件中樣本含量越大得到的分析結果越精確的特點。本文所做的因子分析的KMO和球形BartleⅡ檢驗結果顯示K=0.689,說明樣本進行因子分析效果很好,Bartle仕檢驗的Sig值為0.000,p<0.01,說明樣本數據來自多元正態總體,可以作進一步分析。
表3為因子分析的總方差解表3為因子分析的總方差解釋表。進行因素抽樣分析時輸入與樣本變量相同的數值,提取全部16個公共因子,給出了提取的每個公因子的特征根、方差占總方差的百分比以及累計百分比,選取特征根大于l的前3個因子,設定為公共因子,累計百分比為68.027%。求得未旋轉因子載荷矩陣,再對此載荷矩陣進行方差極大法正交旋轉變換,最后求出旋轉后正交因子矩陣(見表2)。

表2 因子分析的總方差分析

表3 旋轉成份矩陣a
根據以上分析得到我國普通高校乒乓球專項課學生體素質的三個主因子,根據每個主因子中的因子載荷量進行聚類,依據聚類的結果將三個主因子分別命名為:上肢力量因素因子(F1)、下肢力量素質因子(F2)、耐力素質因子(F3)。
(1)上肢力量素質因子分析。
第一因子F1主要包括引體向上,反應的是大學生在乒乓球運動中擊球時的爆發力及旋轉力,對贏得比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貢獻率為19.105%。足夠強大的上肢力量能夠制造出千變萬化的高質量擊球,是比賽中十分重要的殺手锏,能夠很好的創造得分機會。
乒乓球是使用單側上肢的一項運動,其特征是要進行重復多次高速且具爆發力的動作,因此系統的鍛煉能夠很好地提升乒乓球水平。
運動生物力學原理告訴我們,在一些并不需要克服大阻力產生極大運動速度動作中,依據運動項目的特點,關節活動的順序應以有多種配合方式,小環節的運動在關節活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乒乓球擊球技術不是典型的上肢鞭打動作,因為并不是所有技術都是追求球拍達到最大擊球速度為目的的。提示,小關節的力量也很重要,在發展乒乓球專項力量時不要忽略一些小關節部位,力量發展要均衡。
(2)下肢力量素質因子分析。
第二主因子F2包括50米跑和立定跳遠,反應的是大學生在乒乓球運動過程當中所展現的移動能力及身體穩定程度,其貢獻率為16.775%。下肢的平衡及快速移動對高質量擊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快速的移動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自己獲得最合理的擊球姿勢,而穩定的站立能夠幫助自己完成足夠力度的擊打。莊則棟曾說過,乒乓球七分靠腿三分靠手,故強大的下肢力量是大學生在乒乓球運動中所十分需要的。
(3)耐力素質因子分析。
第三主因子包括1000m跑,是反映大學生在長時間乒乓球比賽狀態中獲得競技效果的能力,因此將其命名為耐力素質因子,其貢獻率為13.886%。大量的能量消耗容易使比賽中學生的動作技術以及心理等方面受到很大的影響,故充足的體能是獲得優勢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先從專業運動員說起:據北京體育大學張瑛秋研究,一場緊張的乒乓球比賽,密度為25%,揮臂次數為“1000次左右,血壓平均升高16mmHg,平均為”192次,體重下降平均0.5-0.8kg,握力變化無規律;一天比賽的負荷量:以最好成績平均每天3次6場18局為例除去撿球時間,一天實際比賽時間為150-180min,大型比賽一般10-14天。由此可見,乒乓球運動員比賽的生理負荷量與其他項目毫不遜色。隨著世界頂級乒乓球選手技戰術水平差距逐漸縮小,比賽關鍵時刻的勝負往往取決于選手們專項耐力、速度耐力、力量等體能訓練在今后乒乓球訓練中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劉洵的研究表明:乒乓球是一項中等強度的有氧代謝運動項目,弧圈結合快攻型、劁中反攻型比快攻結合弧圈型和快攻型運動員的能量消耗大,根據一局比賽的能量消耗推算,乒乓球運動員白夭大約需從膳食中攝取3200千卡的能量才能滿足運動員能量消耗需要。
雖然大學生的訓練強度和比賽劇烈程度不及運動員,但就算是三局二勝制的小型比賽也需要至少打出二十余球,而如若遭遇旗鼓相當的對手,一場對決很有可能持續一小時甚至更長,這對大學生長時間保持比賽的緊張狀態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即大學生的耐力素質需要得到充分的訓練才能在比賽中保持充沛的精力。
(1)普通高校乒乓球專項課學生身體素質主要由上肢力量素質因子、下肢力量素質因子、耐力素質因子工3個因子,4個測試指標項目構成。
(2)我國普通高校乒乓球選項課學生身體素質的構成因子特點充分說明,身體素質與乒乓球專項技術的完美結合是普通高校乒乓球選項課學生身體素質訓練的根本目的。這就要求乒乓球專項課學生應注重平時的體能訓練,選擇相應且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法,進行有計劃,有針對性的系統性的體質素質訓練,方能才生良好的訓練效果并打下良好的體能素質基礎保持我國乒乓球領先的優勢。
[1]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體育測量評價[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
[2]劉俊一,隋力我國優秀速度滑冰短距離女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結構特征統計分析[期刊論文]——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9,(2).
[3]屈建隼,黃敬華.乒乓球專項體能訓練探討[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5).
[4][4]Zhang Shou wei,etal.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male basketball player special physical quality structure factor analysis, Journal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2012,38(10).
[5]黎涌明,于洪軍.論核心力量及其在競技體育中的訓練[J].體育科學,2008,28(4).
G846
A
1006-8902(2016)-07-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