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竺+談慧+陳絲

【摘要】 目的 探討穴位埋線融合中醫時間醫學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穩定期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90例呼吸內科接診收治的COPD穩定期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5例。對照組行COPD穩定期常規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行穴位埋線治療, 同時應用中醫時間醫學理論指導臨床實踐, 觀察治療效果及進行安全性評價。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1.1%優于對照組66.7%,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指標均未發生明顯變化,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穴位埋線融合中醫時間醫學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效果顯著, 安全性高, 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 穴位埋線;中醫時間醫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應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1.19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以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的慢性支氣管炎, 可進一步發展為其他常見慢性疾病, 其發病機制與有害氣體、顆粒等引起的炎癥反應有關, 發病率和致殘率均較高, 一旦發展為COPD急性加重, 將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 因此, 對COPD穩定期進行積極治療對于挽救患者生命, 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1]。為探討穴位埋線融合中醫時間醫學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中的臨床應用效果, 本文選取2012年12月~2015年10月本院呼吸內科接診收治的90例COPD穩定期患者的臨床資料,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2012年12月~2015年10月本院呼吸內科接診收治的90例COPD穩定期患者的臨床資料, 入選病例均符合衛計委(原衛生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規范(2011年版)》相關診斷和分級標準, 經體征檢查、肺功能檢查確定存在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將90例患者按照臨床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5例。觀察組男25例, 女20例, 年齡48~79歲, 平均年齡(64.18±5.06)歲, 病程2~27年, 平均病程(13.22±2.10)年;對照組男27例, 女18例, 年齡50~82歲, 平均年齡(65.34±5.45)歲, 病程1~25年, 平均病程(15.30±1.97)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選擇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醫肺腎兩虛型辨證分型標準:主證:呼多吸少、咳嗽無力、痰稀且清, 次證:舌質淡紫、脈迅疾;②符合西醫診斷標準:用力呼氣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70%, 合并咳嗽、咳痰等癥狀;處于穩定期且1個月內無急性發作。
1. 2. 2 排除標準 慢性咳嗽、咳痰等癥狀系肺結核、過敏、支氣管哮喘等其他原因所致;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或嚴重精神障礙性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不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或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
1. 3 治療方法
1. 3. 1 對照組行COPD穩定期常規治療:叮囑患者戒煙戒酒, 對癥治療的同時按照傳統給藥時間和次數使用支氣管擴張劑、糖皮質激素等藥物, 3次(7:00/12:00/17:00)或2次(7:00/17:00)或1次(7:00), 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康復治療和健康教育。
1. 3. 2 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行穴位埋線治療, 同時應用中醫時間醫學理論指導臨床實踐。利用人體自身生物節律進行給藥, 給藥時間根據患者具體給藥次數分為3次(6:00/15:00/22:00)或2次(6:00/22:00)或1次(6:00)。穴位埋線操作方法:取足三里穴、肺俞穴、腎俞穴、豐隆穴, 常規消毒雙手, 將聚乙丙交酯(PGLA)可吸收縫合線置入埋線套管針內, 另一只手妥善固定穴位, 將套管針以90°的進針角度快速刺入所取穴位皮下, 緩慢進針, 邊推針芯邊退針管, 檢查縫合線是否植入皮下組織, 拔出針管后貼敷專用膠貼, 2周/次, 3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測量血氧飽和肺功能1次/d。
1. 4 觀察指標 ①治療效果。參照上述療效判定指標評估兩組治療效果, 統計治療總有效率。②安全性。治療前后監測患者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
1. 5 療效判定標準 結合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變化及臨床癥狀評估治療效果, 主要癥狀和次要癥狀無記為0分, 輕記為1分, 中記為2分, 重記為3分, 計算總分, 積分改善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顯效:積分改善率≥95%, 臨床癥狀完全消失, 體征恢復正常;有效:70%≤積分改善率<95%, 臨床癥狀明顯所改善, 體征好轉;緩解:30%≤積分改善率<70%, 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積分改善率<30%, 臨床癥狀未改善甚至加重。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緩解)/總例數×100%。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1.1%優于對照組66.7%, 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治療安全性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常規、尿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指標均未發生明顯變化,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目前在COPD穩定期臨床方面并無明確有效的治療措施, 僅僅進行基礎和對癥治療是遠遠不夠的。COPD屬中醫“肺脹”、“喘證”范疇, 根據其中醫病程發展規律, 應當格外重視COPD穩定期的治療[2]。在現有中醫治療方法中, 穴位療法不僅療效顯著, 而且安全性高, 無明顯副作用, 因此具有推廣和普及價值。穴位埋線是在針灸理論的指導下, 將PGLA可吸收縫合線埋入相應的穴位, 借助其對穴位的刺激來代替傳統針灸治療, 從而達到治療效果[3-5]。中醫時間醫學則是經過長期經驗總結形成的一種指導臨床實踐的特色理論。中醫時間醫學源于古人的“天人相應”觀念, 認為人的生理結構與天地是相對應的, 由于自然界有固定的時序交替, 因此, 人體生理及病理也具有明顯的時序性和節律性。隨著中醫時間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 人們逐漸將其應用于臨床實踐指導。
觀察組采用穴位埋線的中醫方法進行治療, 并在臨床用藥中引入中醫時間醫學理論, 科學調整用藥時間和次數, 從而使其更加符合時序規律。研究結果表明,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且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未發生明顯變化。
綜上所述, 穴位埋線融合中醫時間醫學在COPD穩定期中具有突出價值,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吳洪. 穴位埋線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患者的療效觀察及護理.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1, 27(Z2):49-50.
[2] 張雙勝, 區淑娟, 胡紫光. 穴位埋線干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的BODE指數、CAT問卷評價. 中國民間療法, 2014, 22(1):20-21.
[3] 湯杰, 王振偉, 馬春花, 等. 穴位埋線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遠期療效的隨機對照研究. 中國中醫急癥, 2014, 23(3):416-419.
[4] 錢航, 周慶偉. 中醫特色療法對COPD穩定期的治療進展. 中醫研究, 2013, 26(9):77-78.
[5] 楊佩蘭, 李璟, 沈毅韻, 等. 穴位埋線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臨床療效觀察. 上海中醫藥雜志, 2009(10):24-27.
[收稿日期:2016-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