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霞

【摘要】 目的 探討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原因與風險。方法 隨機抽取61例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產婦作為觀察組, 評估其選擇再次行剖宮產分娩的原因;同期選擇60例初次剖宮產產婦作為對照組, 對照分析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的風險。結果 ①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原因主要是社會因素, 占36.07%(22/61), 其次是繼發性宮縮無力, 占24.59%(15/61);②觀察組盆腹腔粘連、胎盤異常、子宮不全破裂和子宮切除的發生率分別為18.0%、16.4%、11.5%、8.2%均高于對照組的6.7%、5.0%、0和1.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的風險系數較高, 需嚴格把握其剖宮產分娩指征, 盡可能提升其自然分娩率, 避免出現子宮切除、破裂等風險事件, 保障產婦分娩安全。
【關鍵詞】 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原因;風險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1.195
近幾年來, 伴隨手術和麻醉技術的不斷提升, 剖宮產的安全性也隨之升高, 導致剖宮產指征放寬[1], 加上生育政策等社會因素, 剖宮產率呈現出持續升高的趨勢。剖宮產后, 產婦子宮肌層因受損會形成瘢痕, 而再次妊娠時可出現胎盤前置、胎盤植入等情況, 甚至并發子宮破裂等, 均提升了再次行剖宮產的幾率。本研究為明確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原因與風險, 對61例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產婦資料進行綜合分析, 并選擇60例初次剖宮產產婦作為參照, 分析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的風險,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入選本組研究的61例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產婦均為醫院2014年1月~2015年4月收治, 產婦年齡為23~42歲, 平均年齡(30.14±4.51)歲;平均孕周(39.41±1.12)周;孕次是2~4次;同期選取60例初次剖宮產產婦作為對照組, 產婦年齡為24~42歲, 平均年齡(30.15±4.50)歲;平均孕周(39.42±1.10)周;兩組產婦均意識清晰, 且無手術禁忌證, 并在參與本次研究前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除孕次外, 兩組產婦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可進行對比。
1. 2 分娩方式 兩組產婦均選擇剖宮產方式分娩, 其中, 觀察組進行剖宮產前, 需進行產前常規檢查, 并在產婦以及家屬知情同意的前提下, 具備陰道試產條件者予以引導試產, 其陰道試產適應證如下:①距離上次剖宮產時間>2年;②上次剖宮產術式是子宮下段橫切口, 切口愈合較好, 無撕裂、感染等, 瘢痕厚底>0.4 cm;③不存在妊娠并發癥;④上次剖宮產指征已不復存在, 無新剖宮產指征;⑤宮頸成熟, 不存在頭盆不稱等情況。試產期間嚴密觀察其產程, 如有難產、胎兒窘迫、先兆子宮破裂情況時, 需立即改為剖宮產。
1. 3 觀察指標 ①評估觀察組產婦再次行剖宮產分娩的原因;②統計兩組的剖宮產風險, 具體風險事件包括盆腹腔粘連、胎盤異常、子宮不全破裂和子宮切除。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觀察組產婦再次剖宮產原因評估 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原因包括:社會因素(沒有剖宮產指征, 但產婦、家屬強烈要求行剖宮產)者占36.07%(22/61)、繼發性宮縮無力者占24.59%(15/61)、巨大兒者占9.8%(6/61)、胎兒窘迫者占8.2%(5/61)、產程進展異常者占8.2%(5/61)、胎盤前置者占6.6%(4/61)、胎位異常者占6.6%(4/61)。
2. 2 兩組產婦剖宮產風險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盆腹腔粘連、胎盤異常、子宮不全破裂和子宮切除的發生率分別為18.0%、16.4%、11.5%、8.2%均高于對照組的6.7%、5.0%、0和1.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剖宮產作為產科重要治療方式, 在解決產科難題、搶救產婦和新生兒生命上價值顯著[2]。然而, 不論何種手術均會對產婦和新生兒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損傷, 且遠期效果不佳。然而, 目前因各種因素影響, 我國剖宮產率不斷升高, 而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率也隨之表現出逐漸上升的態勢[3]。
由于疤痕子宮產婦的肌纖維彈性下降, 甚至出現子宮肌壁受損等情況, 嚴重影響子宮收縮, 因而容易并發大出血等病癥。同時, 瘢痕子宮再次妊娠時的胎盤粘連、胎盤植入、胎盤前置等發生率也明顯上升。胎盤因素可提高產婦產后出血的幾率, 并導致其產后惡露排除不盡, 甚至生殖道感染等遠期并發癥。另外, 瘢痕子宮再次分娩的最大風險為子宮破裂, 導致患者必須采取子宮切除術以脫離生命危險。然而, 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患者很可能因盆腹腔粘連、手術難度增加等因素加大其并發子宮破裂等風險系數。本研究結果亦證實, 觀察組產婦胎盤異常、子宮不全破裂等風險事件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印證了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的高風險。
綜上所述, 產科醫師對于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產婦, 需做好術前評估, 嚴格把握其剖宮產適應證。同時, 產科醫師應盡可能降低首次剖宮產率, 從根源上避免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的風險發生。
參考文獻
[1] 賈書方, 李靜, 楊春華. 瘢痕子宮產婦二次剖宮產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與非瘢痕子宮剖宮產的對照研究. 中國婦幼保健, 2016, 31(1):65-66.
[2] 李曉紅. 瘢痕子宮再次妊娠經陰道分娩的可行性. 中國實用醫刊, 2015, 42(23):121-122.
[3] 方琴. 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嚴重并發癥的危險因素及預防. 中國實用醫刊, 2015, 42(8):66-68.
[收稿日期: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