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慧華
?
去蕪存菁,讓網絡小說為中職語文教學服務
◎ 程慧華
網絡小說對中職學生有著強烈的吸引力,當中的消極因素卻會對學生造成影響。本文分析探討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發揮其積極影響,消除消極因素,并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策略和方法。
近年來,隨著電子產品的發展,網絡的提速,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及,中職學生幾乎人手一臺可以上網的手機,每天悠游于網絡的時間大大增加。隨著《宮》、《步步驚心》、《盜墓筆記》、《何以笙簫默》、《甄嬛傳》、《羋月傳》、《瑯琊榜》等大量網絡小說改編成的電影、電視劇火爆熒屏,其原著也成了中職學生聊天的內容之一。網絡作品發表的門檻低,作者來自于社會各個階層、各個職業,寫作水平、知識水平也參差不齊,加上有些作者追求商業利益,只求速度,使一些網絡小說里的內容出現謬誤。還有一些無良的商人和作者為了追求利益,把暴力和色情的描寫寫進了網絡小說。因此,在我國傳統的教育觀念當中,網絡小說一直都被認為是難登大雅之堂的,也被一些老師和家長視為“違禁品”。如果一旦發現學生正在閱讀的是言情、武俠、科幻、奇幻、偵探等網絡小說的時候,輕則循循善誘、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重則批評教育、一頓痛罵。那學生是否就真的按照家長和老師的意愿,遠離這些“違禁品”呢?答案是否定的!中職學生還處于叛逆期,反抗心理是這個階段重要的心理特征,加上網絡小說對他們的吸引力巨大,所以很多中職學生把這種閱讀活動加以掩飾,轉入地下活動而已。所以,一味的防堵和禁止學生閱讀網絡小說,并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出現了越禁越不止,越堵越爆發的情況。與其讓學生在偷偷摸摸中放任自流,倒不如正視網絡小說對學生的作用,通過活動去蕪存菁,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其積極影響,消除消極因素。
在中職類學校,主要目標是培養“具有綜合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課程設置偏向于專業課、技能課,語文這類基礎課程并不受重視。學生入學分數較低,大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加上中職學生沒有高考的壓力,可自我支配的時間較多。學生課余主要的休閑活動大多是打游戲,聽音樂,看電視劇等,視聽娛樂的沖擊擠壓了中職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學生越沒有興趣,老師就越緊張地給學生推薦優秀課外閱讀書目,力求通過“經典閱讀”的魅力提高學生閱讀熱情,并“順帶”布置了諸如“做讀書筆記”、“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等要求。學生無奈之下只能當任務完成了,但對閱讀的興趣,卻越來越淡薄。北京前程美好教育科學研究院董麗燕副院長認為:“許多老師和家長把閱讀看成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學生還未捧起書,他們就先規定了要讀什么書,不能讀什么書,什么書堅決不能買,什么書看見就沒收。結果還沒調動起孩子的閱讀興趣,已經讓他們對讀書產生了心理負擔。……對于孩子來說,首要的是要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保護他們剛剛萌發的閱讀興趣,否則任何經典都不會進入他們的視線。”具有淺顯性、趣味性的網絡小說恰恰就是中職學生感興趣的。因此,要培養中職學生的閱讀興趣,就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從學生感興趣的書籍入手,讓學生喜歡閱讀,進而喜歡閱讀。
活動案例:“我的選擇我喜歡”展銷會。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活動,學生和教師都上臺介紹自己近期在看的書籍,并把書籍推薦給大家。設立“推薦排行榜”,學生和教師在閱讀了別人推薦的書籍后,可以在排行榜上給他投上“我選擇”或“我喜歡”的票。一個月統計一次,票數最多的同學獲得“最佳推銷員”的稱號,和獲得一定的獎勵。

設計理由:活動旨在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在不限定范圍的情況下,在平等的氣氛中,讓學生展示自己閱讀的心得,在班級中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教師也可以由此而接近學生,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尋找閱讀的興奮點。
現代營養學提倡:人的身體要健康,就必須有均衡的飲食,偏食、挑食都會導致營養不良,并且要吃五谷雜糧,才能無病無災。名著經過了時間的考驗,有深刻的思想、豐富的內涵,就好比是專賣店里的人參、鹿茸,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但是不能代替飯菜,若一直只吃一味,不單單會營養不良,還會虛不受補,影響健康。網絡小說數量龐大,內容多樣,娛樂性強,但卻往往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就好比是大街小巷里賣的小吃,有大眾化的口味,任君挑選,但是營養價值卻不高。胡適在其《讀書》一文中說過:“什么都要讀,就是博,博大才能精深。”由此可見,就像吃東西不能總吃同一樣,閱讀也不能只讀一種,而應該廣泛地閱讀,搭配著閱讀。名著和網絡小說一雅一俗,各有優點,兩者并非是對立的,恰恰應該是相互補充的。學生可以通過名著和網絡小說的對比閱讀,發現各自的特點,吸收各自的營養。
活動案例:各自各精彩。在班級開展“各自各精彩”研究性學習,學生選擇兩本題材相近的名著和網絡小說進行對比閱讀,分小組對小說中的內容、語言、寫作技巧、“我最喜歡的細節”等方面進行對比,并可通過網頁或QQ群進行交流,最后評選出名著和網絡小說的“十大精彩之處”。
設計理由:活動旨在引導學生從喜歡的網絡小說讀起,逐漸過渡到閱讀相類似的名著,通過對兩者的比較,體會兩者不同之處,并逐步提高閱讀的品味。
古人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孟子·盡心下》也提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些說法都是提醒我們在學習、閱讀的時候要有懷疑精神。我們平時提倡、鼓勵、肯定學生的質疑,為的就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從而增強他們的辨別能力。但在日常的學習中,中職學生已經習慣了課本和經典文學名著的權威性,很少會對里面的內容產生質疑,而課文和經典文學名著經過了許多人的驗證,經過了時間的考驗,也不容易出現問題。問題是開啟一切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沒有問題,學生就不會有深入的思考,就不會有自主地探究性的閱讀,閱讀就只能是消極被動的。利用網絡小說,開展探究性活動,讓學生鉆研文本,發現問題,并通過探討、辯論,提高其辨別能力。
活動案例:
大家來找茬。教師選定一篇網絡小說的其中一些章節或片段,學生分小組進行探究活動,從中找出文段所出現的錯別字、病句、知識性錯誤或者邏輯性錯誤,并經查找資料核實后修改。
我有我觀點。學生就網絡小說中的一些容易對中學生產生不良影響的觀點展開討論??梢圆扇⌒〗M辯論賽的形式或者自由辯論的形式。
設計理由:以上活動旨在讓學生在閱讀中養成思考的習慣,學會批判性的看問題,并通過活動消除一些網絡小說帶給學生的不良影響。
掃除心理障礙,激發寫作興趣。所謂“言為心聲”、“我手寫我心”,寫作應該是中學生表達情感的一個途徑,也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很多中學生在學習了那么多年的寫作技巧,進行了那么多次的寫作訓練后,每每到了寫作文的時候,都唉聲嘆氣、愁眉苦臉,因為他們覺得無話可寫,或者是害怕自己寫不出好的文章。與之相反的是,當他們跟同學聊起小說里的情節、人物和交流感受的時候,卻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甚至還自己動手,為故事添枝加葉。正是這種寫作是有感而發的,是非功利的,是自由的,沒有了“立意、結構、選材”等條條框框的限定,學生的寫作激情迸發出來了。
活動案例:寫作接龍。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確定一個題目,小組成員輪流創作,小組之間進行競賽,相互傳閱,并可以“跟貼”,在后面寫出感言或給出評價,最后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的作品。
設計理由:目的旨在讓每一個同學都可以參與,小組共同創作弱化了學生的焦慮和害怕,互動性增強了思維的相互碰撞,更有利于學生的交流,同時新的形式也容易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廣東省中山市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