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北京市昌平區中西醫結合醫院
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與24∶00血皮質醇相關性
劉穎
北京市昌平區中西醫結合醫院
目的探討2型糖尿病伴血糖控制不佳患者的血皮質醇與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紅蛋白(HbAlc)、體質指數(BMI)等之間的相關性。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間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內分泌科曾檢測過皮質醇的住院患者,除外腎上腺占位及垂體病變的患者,余下2型糖尿病伴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57例,無糖尿病的患者43例,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血皮質醇水平的差異以及其與FBG、HbAlc、BMI之間相關性。結果 (1)糖尿病組(n=57例),與對照組(n=43例)相比較,全天血皮質醇水平增高,而24:00血皮質醇水平明顯升高,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糖尿病組與對照組的FBG、HbAlc、BMI的結果對比分析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3)糖尿病組24:00血皮質醇水平與空腹血糖呈正相關。結論 2型糖尿病伴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24:00血皮質醇與空腹血糖呈正相關。
2型糖尿病;皮質醇;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
近年來糖尿病與神經內分泌系統之間的關系日益受到重視,國內外大量文獻證實,糖尿病伴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存在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調控失常,以皮質醇分泌增多為主要表現。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內分泌科在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間曾檢測過皮質醇的住院患者,除外腎上腺占位及垂體病變的患者,余下57例2型糖尿病伴血糖控制不佳的住院患者血清皮質醇的變化,探討血清皮質醇與FBG、HbAlc、BMI之間的相關性。
對象
1.一般資料
收集在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期間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內分泌科住院并曾檢測過皮質醇的2型糖尿病伴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糖尿病組)及無糖尿病患者(對照組)的病歷資料。
治療組57例,病程3周~30年,其中男性35例,女性22例,年齡16~80歲,平均年齡45.17±18.33歲。對照組43例,其中男性23人,女性20人,年齡18~79歲,平均年齡44.51±17.93歲。
2.入選標準
所有患者均無其他影響糖代謝疾病如:庫欣綜合征、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糖尿病組患者入選標準: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及分型標準,排除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近6個月無酮癥酸中毒及低血糖事件發生。
對照組患者入選標準:排除應用影響糖代謝的藥物,如:糖皮質激素、β受體阻滯劑等。
3.排除標準
所有患者均除外腎上腺占位性疾病及垂體病變、酗酒、抑郁、急性嚴重感染、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創傷、嚴重肝腎功能不全。
方法
回顧性分析患者病歷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入院日期、臨床診斷、影像學資料等,進行綜合分析。
1.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肘靜脈處留置針治療,防止靜脈抽血時產生不良的應激,避免結果有誤差。于08:00空腹(禁食8小時以上)安靜狀態下抽血測定FBG、HbAlc、血皮質醇,同日16:00和24:00抽血測定血皮質醇,所有標本當天檢測。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皮質醇濃度,其正常參考值:清晨08:00 5μg/dl~25μg/dl,用酶免法檢測糖化血紅蛋白,其正常參考值為:4.0%~6.0%。
2.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處理,采用成組設計秩和檢測,組間檢測結果均以χ±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并采用直線相關分析,顯著性檢驗水平為P<0.05。
患者基本情況對比
對比結果見表1。兩組患者對比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比BMI、HbAlc、FBG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血清皮質醇分泌情況對比
1.血皮質醇水平對比
糖尿病組與對照組比較,全天血皮質醇水平均升高,尤其24:00血皮質醇水平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08:00及16:00血皮質醇水平略升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與圖1。
2.血皮質醇水平與其他參數相關性
糖尿病組患者24:00血皮質醇水平與FBG具有顯著相關性(P<0.05);與HbAlc有線性相關趨勢,但P>0.05;與 BMI無相關性(P>0.05),見圖2。對照組患者24:00血皮質醇水平與FBG、HbAlc、BMI均無相關性(P<0.05)。

表1 糖尿病組與對照組基本情況對比
2型糖尿病伴血糖控制不佳患者24:00血皮質醇水平與空腹血糖呈正相關。
2型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綜合征。臨床常見到不同程度的胰島素抵抗及β細胞失代償所導致的慢性高血糖。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是神經內分泌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血糖與胰島素抵抗可能改變HPA軸的功能[1],主要體現在皮質醇高分泌。
Bellastella G等的研究[2]發現,2型糖尿病組午夜血皮質醇與清晨空腹血糖之間有顯著相關性(P=0.004),他們提出血糖波動可能會干擾HPA軸正常激素分泌節律,可能導致缺乏對夜間血皮質醇分泌的抑制,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本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伴血糖控制不佳患者血皮質醇水平增高,尤其24:00血清皮質醇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與空腹血糖呈正相關,與其報道一致。

圖1 兩組皮質醇水平比較
糖尿病伴血糖控制不佳患者的血皮質醇水平持續升高的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明了,Bellastella G等[2]提出在校正了年齡與BMI之后,皮質醇水平與空腹血糖相關,他們認為這與糖皮質激素刺激肝臟糖異生相關,導致空腹血糖升高,此外,糖皮質激素抑制骨骼肌中的胰島素功能并增加脂肪組織的功能,促進代謝綜合征的進展,皮質醇抑制胰島素對肌肉(促進肌糖原合成)、肝臟(促進肝糖原合成)和脂肪組織(抑制脂肪分解)的作用,導致全身胰島素抵抗,使糖代謝紊亂難以控制,因此形成惡性循環。

表2 糖尿病組與對照組血皮質醇水平對比

圖2 糖尿病組血皮質醇水平與其他參數的相關性
Oltmanns KM等的研究[3]及王碧玉的研究[4]均發現,2型糖尿病組午夜皮質醇與糖化血紅蛋白之間有著顯著相關性,本研究結果發現糖化血紅蛋白對24:00皮質醇的影響較小,但兩者仍存在線性趨勢,考慮可能與病例數量少、患者血糖過高且無明顯梯度有關。
Oltmanns KM等的研究[3]還發現,2型糖尿病組午夜皮質醇與BMI之間有著顯著相關性,但Sat Byul Park等研究[5]發現皮質醇與BMI之間呈負相關。本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24:00的血清皮質醇水平與BMI無相關性,同時對全體入組患者的24:00血皮質醇及其BMI進行分析,結果P>0.05,考慮可能存在方法局限性,如橫斷面研究設計、小樣本,導致了這些矛盾。
總之,本研究顯示,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血清皮質醇呈高分泌狀態,尤其以24:00皮質醇水平升高顯著,且與空腹血糖呈正相關,在臨床工作中應該引起重視,可考慮將皮質醇水平作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況的評價指標之一。對于糖尿病患者優化血糖管理及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處:
1.本研究僅僅為住院患者的回顧性分析,且病例數少。
2.血糖控制良好之后未復測皮質醇水平,對皮質醇節律改善情況不了解,未進行動態觀察變化。
1 Chan O, Inouye K, Riddell MC, et al. Diabetes and the hypothalamo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 Minerva Endocrinol,2003,28:87-102.
2 Bellastella G, Maiorino MI, et al. Serum but not salivary cortisol levels are influenced by daily glycemic oscillations in type 2 diabetes. Endocrinol,2015,28:87-102.
3 Oltmanns KM, Dodt B, Schultes B, et al. Cortisol correlates with metabolic disturbances in a population study of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Eur J Endocrinol,2006,154;325-331.
4 王碧玉. 2型糖尿病患者聯合檢測糖化血紅蛋白和皮質醇的臨床意義. 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13:1596-1597.
5 Sat Byul Park, James A. Blumenthal, Soon Young Lee,et al. Association of Cortisol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Korean Men and Women. J Korean Med Sci,2011,26(7):914-918.
10.3969/j.issn.1672-7851.2016.0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