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小英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 文化研究所,甘肅蘭州730070)
對河西走廊旅游聯動中文化認同的若干思考
買小英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 文化研究所,甘肅蘭州730070)
本文通過對河西區域文化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文化記憶、文化精髓以及文化平臺建設等方面的思考,以期在當前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時代機遇下,將提升文化認同作為傳承河西精神、創新絲路內涵的重要路徑,以有力推動河西五市旅游聯動中的互利合作和共生共贏,促進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進一步彰顯河西走廊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關鍵作用。
河西走廊;旅游聯動;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一種肯定的文化價值判斷,它既是對“自我”的追尋與確認,又是對“他者”的承認和反思。①2014年12月,甘肅省省委、省政府發布《甘肅省河西五市旅游聯動發展總體方案》;2015年5月,成立河西五市旅游聯盟,啟動2015年的行動計劃。這一系列舉措的出臺,不僅彰顯出河西五市絲綢之路經濟帶精華段的戰略地位,而且體現出河西走廊在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河西走廊見證了古代亞歐大陸人類文明與文化發展的主要脈絡、若干重要歷史階段以及突出的多元文化特征,沿途豐富而具有特色的大漠戈壁、雪山草原、河流綠洲等多樣的自然地理環境與貫穿東西的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游資源??v觀古今,河西走廊可謂絲綢之路的精華段落,具備承擔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展示復興、創新發展絲綢之路文化并承東啟西、繼往開來的歷史重任。當前,文化戰略是國家戰略的重中之重,而作為一種肯定的文化價值判斷,文化認同在河西走廊區域發展中的作用更是亟待重視。如何提升文化認同,促進河西地區區域之間達成共識,通過外力舉措和內力提升形成凝聚合力,進而實現互利合作、共存共榮的發展局面,將對進一步推動絲綢之路旅游聯動,提升甘肅省文化軟實力大有裨益。
河西走廊處于新絲綢之路大通道的中心地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資源稟賦優越,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內地通往新疆的咽喉要道和邊防重地,更是溝通中亞、西亞商貿往來、文化交流的黃金通道。敦煌遺書、涼州寶卷、石窟壁畫、雕塑碑刻等得以留存至今的歷史文獻資料和考古遺跡充分印證了河西地區人民長久以來所秉承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重視科學、求實進取的努力精神,顧全大局、勇于奉獻的無私精神。②正是這些優良的傳統和精神共同締造了河西走廊歷史文化以及甘肅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的良好局面,其中蘊含著世代相傳的“河西精神”也在不斷得到繼承和發揚。當前,適逢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引領,河西五市正在以自然遺產為環境依托,連接線性文化遺產共同形成區域旅游線路,借助點式文化遺產,形成面、線、點的結合體,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充分交融,打造獨特的河西走廊文化旅游產品系列和文化旅游品牌,延伸產業鏈,從而提升河西地區文化旅游的品牌價值、市場價值和生態價值,在互利共贏中促進各市區之間達成共識,加強合作,凝聚力量,促進價值認同。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絲綢之路河西段孕育和包含著“和合共生”的詩性思維方式和“包容開放”的價值取向,是多民族文化沖突與融合的“鋒線”和中華民族文化認同體驗的資源寶庫。③這對于提升河西走廊區域內的文化認同心理可以起到一定的內聚作用。繼承和弘揚“以人為本”的道德趨向,注重國家與地方區域協同發展的價值取向以及“開放”、“包容”、“交融”的哲學精神等,更為河西走廊地區發展旅游聯動凝聚愈加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通過加強教育宣傳、深化科學研究、推進文化交流等措施,喚醒和復興絲綢之路文化記憶,可以快速、有效地拉近區域民眾之間的心理距離,激發區域之間的文化認同和歸屬感;同時,也能夠喚醒中亞、西亞及歐洲等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歷史上共建絲綢之路的美好記憶,激發大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未來訴求,對“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民心相通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以河西走廊為代表的絲綢之路精華路段,集聚著規模宏大、互補性和差異性特點明顯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見下表),這些資源品牌認同度高、主題鮮明、空間集聚性強,是構建文化旅游產品體系的物質基礎。祁連山和河西走廊等自然文化概念,經過歷史的沉淀和持續的傳播,在國內外文化品牌中的認同度不斷提升,優勢日益突出;邊塞文化、佛教藝術文化、民族文化等人文景觀同大漠、雪山、草原、冰川等自然景觀的組合更是國內外游客普遍認同的目的地形象和旅游特色。河西五市在聯動創新一體化旅游主題形象和品牌產品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這些被認同的物質基礎也是旅游開發中建立一體化利益共享系統、產品創新系統、人力資源配置系統、管理運營系統和智慧化旅游系統的前提和基礎。河西走廊各市常駐人口之和為480余萬人,加上相鄰蘭州市的近400萬常駐人口,在高鐵和支線機場日漸完善、聯動運營的條件下,旅游消費需求巨大,旅游市場將會繼續向持續、穩定、集約的方向發展。

河西走廊著名品牌旅游資源一覽表(截止2015年9月30日)
中華傳統文化對當代中國社會的作用突出表現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涵養,以及富強、文明、和諧、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價值目標和價值規范,這在河西地區的歷史文化中都有著豐厚的資源和理論依據:如敦煌文化、五涼文化、長城文化、石窟文化、軍旅文化等,其中都包涵著強調天下、社稷、國家至上,重視人的尊嚴和精神氣節,重視個人修養和家庭倫理,重視自我學習和不斷進步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修齊治平”的原則與方法,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智慧和精髓。這些價值訴求、思想精髓、道德理念、君子之道、人格魅力等,至今依然是河西走廊地區和絲綢之路沿線各地人民基本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精神實質和價值導向不僅有利于匡正社會風氣和教化民眾,而且有利于建構值。
當前,充分利用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中建設河西走廊文化生態區的良好勢頭,深度挖掘河西地區旅游文化資源及其內涵,搭建起區域人文交流、文化產業化發展的大文化平臺。通過加強對敦煌文化、石窟文化、五涼文化、絲路文化、簡牘文化、西夏文化等基礎理論的研究,以及對現代工業和科技領域的科學實踐研究,在保護文化生態的前提下,不斷創新,促進文化的融合發展和產業化發展;通過提升區域間的文化價值認同、喚醒文化記憶,提升文化自豪感、強化文化自信,打造集文化遺產保護、自然景觀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品交易和文化互動交流為一體的文化展示研究基地和文化產業集聚區,在互動合作中搭建起地區間的價值共享體系,實現旅游資源的深度開發整合,提升文化旅游的競爭力。
如今,在文化認同背景下,河西走廊地區經過多年發展,各城市產業定位較為清晰,傳統農業、工業升級逐步完成,新興裝備制造業、光伏、風能發電等能源業、葡萄酒產業、設施農業和旅游會展等新業態迅速崛起。在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民生工程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功能完善及宜居城市打造等方面均等化趨勢明顯;在利用現代化數字技術傳承創新文化遺產方面也已經達成良好共識,不僅書寫了區域的歷史記憶,塑造了絢爛多彩的區域品牌——河西走廊這一絲綢之路的精華段落,更為歷史和未來營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人文和自然交相輝映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此外,在資源整合開發、一體化管理領域,河西地區積極拓展與絲綢之路文化認同感強的省區和周邊區域的聯動,已有諸多突破之舉和成功經驗。因此,以河西走廊為中心,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提升文化認同,在第二亞歐大陸橋的主軸交通線體系的支持下,在利益分享的合作機制下,將歷史文化作為絲綢之路旅游合作的核心,在充分利用和挖掘多種旅游資源基礎上,順應時代前進要求和區域發展愿望,協同整合文化、科技、金融等諸要素,探索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戰略和路徑,構建起完善的絲路旅游合作聯動機制。這不僅對甘肅旅游升級轉型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和龍頭示范作用,更能有力助推國家“一帶一路”的總體建設,使其成為世界遺產一體化發展的國際化新平臺。
[注釋]
①余曉慧、王國愛:《解讀文化認同的和諧意蘊》,《云南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第182頁。
②李子奇:《發揚河西精神》,《黨的建設》,1990年第1期,第7頁。
③傅才武、鐘晟:《文化認同體驗視角下的區域文化旅游主題構建研究——以河西走廊為例》,《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第101頁。
[1]韓震.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及文化認同——一種基于歷史哲學的分析與思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06~122.
[2]劉寬忍.對“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文化先行”的思考[J].民主,2015,(2):14~16.
[3]李建宗.文化邊界與族群互動:“內亞”視角下的河西走廊[J].青海民族研究,2015,(1):53~57.
[4]李明偉.絲綢之路研究百年歷史回顧[J].西北民族研究,2005,(2):90~106.
[5]張力仁.河西走廊文化地理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6]李并成.論絲綢之路沿線古城遺址旅游資源的開發[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8,(4):52~54.
[7]衛孺牛.為把絲綢之路建成21世紀的國際旅游黃金線路而努力[J].旅游學刊,1996,(1):39~40.
[8]王嘯.西北絲綢之路的旅游資源開發應凸現人文精神價值[J].干
[9]王志國.淺議中部旅游聯動中的文化認同[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3):157~158.
[10]何方永,萬春林.自然遺產與文化認同[J].中華文化論壇,2014,(11):125~128.
[11]薛東前,石寧,段志勇.文化交流、傳播與擴散的通道——以中國絲綢之路為例[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5):781~786.
[12]王嘯.西北絲綢之路的旅游文化價值及其開發——以甘肅為例[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4.
[13]李文兵,南宇.論絲綢之路沿線旅游合作機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0,(1):196~199.
[14]劉永忠.整合沿線資源強化區域協作攜手打造新絲綢之路旅游黃金帶[J].大陸橋視野,2007,(8):36~37.
[15]徐小杰.“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的特征研究[J].俄羅斯研究,2014,(6):162~180.
G122
A
1005-3115(2016)2-00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