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新的進口替代戰略


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員
實施進口替代戰略,關鍵要把握好四條原則
當前經濟發展中存在個別矛盾的現象。一方面產能過剩,企業感覺市場已經飽和,無法刺激消費者新的一輪購買熱潮;另一方面,國內部分消費者的市場購買能力卻十分可觀,要么直接在海外大量斥資消費購物,要么在國內通過海淘代購、跨境電商等大量購物。分析背后的深層原因,主要還是由于諸多企業在國內市場意識、先進制造能力、產品功能創意、品牌質量建設、售后服務水平、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存在較為明顯的不足和差距,導致巨量消費轉移。
對此,省委常委會2015年三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以及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關于浙江“十三五”發展規劃的《建議》中,夏寶龍書記都明確提出要順應需求結構升級的新趨勢,提升進口替代能力,努力實現進口替代并開拓國際市場。這就要求我們在新常態下實施新的進口替代戰略,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把開拓與占領消費市場的主動權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實現浙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浙江加快實施新的進口替代戰略號角一旦吹響,各級各部門的正確理解與認識就成為確保戰略落地的前提與保障。事實上,無論歷史上實施進口替代戰略起到過多么顯著的積極作用,或者在實施后期產生了多么明顯的消極影響,都不能簡單機械地肯定或者否定進口替代戰略。關鍵要把握好以下四條原則。
新常態下實施新的進口替代戰略,必須雙向并舉地聯動發展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正是因為過度進口替代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實際上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一些國家和地區就開始轉向更加開放的貿易戰略,特別是亞洲的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及我國的臺灣地區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進口替代工業化過渡后,采取了不遺余力的出口導向戰略。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得出進口替代戰略已經完全失去存在價值的結論。以日本為例,日本從來就以國內市場對外不開放著稱,這種不開放必然導致在很多產業中實行進口替代。正是由于日本一方面致力于以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又不斷在國內實行進口替代,才形成了日本一直以來的對外貿易巨大盈余的優勢格局。進口替代與出口導向任何時候都不可偏廢一方,必須并駕齊驅、互促共贏。
新常態下實施新的進口替代戰略,絕對不能延續使用以往舊的那些政策手段。過去的那些適用于當時時代條件的貿易關稅政策、金融外匯政策、財政稅收政策等等,都已經不可能在全球化縱深發展、國際經貿更加強調互利共贏的今天繼續使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必須是在更多強調和依賴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有關政策、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市場化與國際化有關金融政策、促進國際國內市場公平競爭有關政策等基礎上的進口替代戰略。
新常態下實施新的進口替代戰略,必須是順應當前更高發展階段需要的一種新的戰略部署。歷史上,進口替代戰略已經經歷了“日用消費品進口替代”和“一般工業品進口替代”兩個階段。如果還是停留在這兩個階段,不僅不能取得預期的經濟目標,還會給已經取得的經濟發展成功造成傷害。因而,現在實行的進口替代應該是提升發展到“高精尖優產品替代”的第三個階段,即新的進口替代戰略時期。
新常態下實施新的進口替代戰略,對提升浙江制造及裝備能力與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戰略要求。具體體現在對自身生產能力、技術水平、裝備層次等的更高要求上。也就是說,“高精尖優產品進口替代”實際上是倒逼自身制造業從“低小散弱”努力提升到先進制造業的一種戰略手段。對于已經處于工業化后期的浙江而言,現實意義更為重大。要早日邁向工業化后期的高端高科技制造高位,步入質量效益中高端的發展新階段,實施新的進口替代戰略正是一個最為優選的重大戰略抉擇。只有主動挑戰自我,才能逐步減少對高精尖優產品大量依賴進口的尷尬局面,才能用浙江自己造的具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精細化加工、精密性裝配、尖端創意功能的產品開拓出廣闊的國際國內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