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新
【摘要】文章分析當前小學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所面臨的問題,針對性的提出了將小學信息技術整合進數學課程的有效策略,希望為有關教育部門以及從教者提供借鑒和思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數學 整合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42-01
信息技術化為科技發展大趨勢,其核心為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目前信息集束化正日益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與學習方式。新課標中要求,在設計和實施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時,要結合教學實際,將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合理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將信息技術整合進教學內容中,提高其實效性。全面考量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之間的有機聯系,大力開發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手段,切實改善教和學所面臨問題,使信息技術在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1.當前小學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所面臨的問題
1.1教育部門缺乏相關的指導性文件
一方面是指導性文件的缺失,另一方面是評價二者整合效果的體系與指標缺失。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與指標能夠對教學成果進行適時反饋,進而促使教師對教學過程進行針對性調整和反思,進而總結經驗和教訓,對后續教學活動的實施提供借鑒和參考,所以,對教學成果及時、準確的評價實際上也是一種教育資源。
1.2教師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專業素養不能滿足教學需求
一方面,教師對二者整合內涵的理解不夠充分。另一方面是有些小學數學老師不具備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第三,教師對數學教學中的信息技術使用欠缺合理性。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實際中,有些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時不顧教學內容的實際需求以及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將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占比過分擴大,或者在使用課件教學時,過度依賴于課件而忽視了必要的板書,加之播放速度過快,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不能真正理解和全面掌握,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3信息技術的使用使得數學教學中的教學情感缺失
將信息技術整合進小學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中現象就是教師形成了惰性,傳統備課中對教學環節的設置、活動的安排以及教學互動的構思逐步被上網下載課件、熟悉課件等更加機械和簡化的程序所取代,而在課堂教學實際中,多是依賴課件的播放,按照課件中設定的程序進行教學內容的講授,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以及心理需求,也減免了學生在黑板上進行課堂演練的機會,學生也失去了借助黑板演算的結果在課堂上與全體同學共同討論和查找不足的機會,這對學生個人發展極為不利。
2.將小學信息技術整合進數學課程的有效策略
2.1相關教育部門應立足現代教育,制定詳細、可操作性強的指導性文件
從教育本質以及基本的教育理論出發制定詳盡、細化的指導性文件。(1)信息技術整合進小學數學課程教育的目標在于使學生的實踐及創新能力得以有效培養和提高,將構建主義、行為主義以及認知主義等相關的學習理論加以綜合、靈活的應用,將教學目標的制定劃分為長期和短期兩個層面。(2)二者整合后的教學任務在于實現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的有機結合。幫助、促進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生活、善于動手實踐以及善于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綜合運用假設、猜想、實驗、推理以及證明等方法獲得豐富的學習素材和多重學習體驗,使學生認知潛能通過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環境得以全面激發,幫助其建立系統性的知識架構。(3)教學環境要在傳統單一的黑板板書基礎上,以幾何畫板等教學軟件加以填充和豐富,通過直觀、生動的情境創設和模擬,啟發引導學生的思維,通過可視化的具體操作驗證猜想,通過過程的全方位展示幫助學生理解和加深記憶,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尋求問題的解決,通過知識梳理,使學生進行知識體系的搭建和聯系。通過制定專業、系統化的指導文件對這些內容加以明確和指導,必將有效促進小學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有效整合。
2.2提高小學數學老師的信息技術水平以及能力素養
首先要提升數學教師教師信息化的技術理論和教育理論水平,將教學設計等環節中信息技術的具體使用和相關的支撐理論連接起來,加強對信息技術的理論及實用之間內在聯系的深入理解,利用資源搜索和篩選、學生與教師互動交流、學生自主探究、學生之間的協作討論以及多媒體課件的演示等方法將信息技術整合進數學教學課堂的各個環節和步驟中。同時教師要強化自身信息技術使用水平和能力的提升,通過培訓以及自我充電熟練掌握基本辦公軟件、幾何畫板以及智能化的教育平臺等相關軟件和平臺的操作。提高利用網絡平臺搜索和篩選教育資源和信息的能力,能夠從海量的網絡資源信息中快速、準確地找尋到符合教學目標及教學實際需求的資料。
2.3充分考慮學生感情,小學數學課程中要注意合理使用信息技術
教師若想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就要從學生的立場出發,充分考慮其心理及情感需求,在運用多媒體等信息化手段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在課堂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注重與學生的理解和接受速度保持同步,避免機械化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情感造成無形的損傷。
2.4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小學生的思維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形式轉變的過程中,而這種抽象邏輯思維是和具體形象思維聯系緊密。數學知識具有高度抽象性、嚴密邏輯性特征,故而對于小學生來說,抽象數學知識比較枯燥,學生難以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如果教師應用計算機多媒體動畫為學生設定學習問題情境,利用一種學生更加感興趣的方式呈現數學知識,激發小學生認知沖突,并引發小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思考。如在開展“三角形的內角和”這一章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先借助多媒體動畫播放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動畫中是兩個三角形爭吵,各自說自己的內角大,對方內角小,且互相爭論不休。在這一背景中,教師提問道:同學們,你們認為哪個三角形說得對呢?學生回答:“老師我認為它們都錯了,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度,我用量角器量過了”。此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表揚學生的動手實踐醫師,但同時也要進一步引導,用科學的方法去檢驗是不是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度。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做模型,采用畫圖法、拼湊法、折紙法、裁割法炎癥假設,即可引導學生得出最終結論,同時學生也會覺得這樣的課堂很有趣,愿意學習,主動學習。
3.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信息技術和數學課程有效整合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在實施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應準確定位自身角色,對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作用、地位有深刻認知,并于新課程改革理念指導下積極展開實踐,從而實現信息技術和數學課程的自然、有效整合,實現二者的無縫鏈接。
參考文獻:
[1]辛艾桐.關于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思考[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3,13(4):29-31
[2]喬敏.農村小學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教學的有效整合研究[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4,(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