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園林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中學生進入大學校園。積極心理學重視人的潛能和人本身具有的積極力量,以積極的心態來看待事物發展的問題。在大學階段中,這種積極的心態對大學生自我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發展
1積極心理學的概念
積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它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來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它首先是由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提出的。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學應對普通人如何獲得更好的發展,如何生活得更加幸福,增進人類的健康與幸福,如何使具有天賦的人更大程度地發揮其潛能進行研究,要求人們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潛能、動機和能力。
2在校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
2.1自我意識模糊
自我意識是主體的自我認識,是對自己的認識和對自己態度的統一。剛剛走進大學校園,大部分新生對于身邊事物會產生相當大的好奇,在告別了以往三點一線的生活以后,新興的生活方式和環境開始沖擊著大部分人的眼球。各式各樣的活動,部門和感情在復雜的矛盾的對持著,新生享受著校園時光,同樣也被校園時光享受著。在選擇與被選擇中,越來越喪失了獨立自主的意識,越來越困惑,不認識自己,不了解身邊的事物,在不斷的刺激下,校園和學生的關系也越來越模糊了,從而產生了莫名的不安全感,逃避問題成了常見的現象。
2.2認知不協調
2.2.1環境改變與心理適應
根據達爾文進化論學說,在一般情況下,環境的改變必然會引起選擇的作用。在中學階段,老師總是喜歡把大學描述得盡善盡美,這間接影響了學生世界觀的形成,直接導致許多學生對大學形成了非真實的初印象。在這樣的情況下,初印象對于記憶來說,改變相對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初印象的形成會進入學生的潛意識,盡管有時知道這是一個幌子,但還是會深信不疑。在新生剛進入大學的情況下,許多學生帶有非真實的認知,從而對環境形成錯誤的觀念。在交流和實踐下,心理認知和現實不一致,心理會變得不適,產生挫敗感。當周圍的同學能夠很快進入大學應有的狀態時,更是會有巨大壓力,自尊嚴重受挫,社會功能可能部分喪失。環境的改變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真實初印象的形成和心理過程的巨大波動。
2.2.2學習方向與態度抉擇
一般學習課程的方向已經在上大學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學習方向指的是在大學階段學習某一方向的主要知識和經驗,態度抉擇指的是自我分析各方面綜合因素的全面性。態度則以實踐的積極性和時間來衡量,大部分情況下會產生不同的態度和抉擇,實踐的積極性可以衡量分析的可靠程度。在自我認識的階段里,學習方向和態度抉擇可以獲得統一。自我認知可以認清自我的性格傾向,在選擇學習方向的態度上,獲得基本的統一。性格沒有好壞,在不同的情況下需要不同的性格。認識自我的興趣愛好是什么,在現在的學習方向和未來發展的態度抉擇獲得統一。
2.3意志和能力的不足
意志指的是人自覺地確定的,并支配行動,克服困難,實現目的心理過程。能力指的是生命物體對自然探索,認知改造水平的度量,大學生缺乏堅定的意志力和奮發圖強的決心。大學生能力根據鄭希付,羅品超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調查,職業能力素質包括了競爭能力,自我設計能力,決策能力,社會知覺能力和合作能力素質。該調查顯示大學生能力素質總分為3.43,其競爭能力為3.04,自我設計能力為3.49,決策能力為3.40,社會知覺能力為3.76,其中大學生各項素質均分為3.60。大學生職業能力得分處于中下水平,這說明大學生職業能力素質不高。高校需要加強對學生意志和能力素質的教育,使大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意志和能力品質。
3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工作中的應用
3.1培養積極的自我認知心理
認知指的是認識外界的過程,或者說是對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的外界事物進行信息加工的過程。客觀事物本身是事物,但事物的發展被人賦予了態度,事物具有兩面性,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評價事物發展的態度,折射的是人自己態度。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是人類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積極的認知態度能夠幫助大學生快速的發展。健康和諧的內心環境主要是由自我認知來決定,所以客觀的全面的認知才能更好的認知其他事物。積極客觀的認識自我途徑主要通過內省的方式和他人的評價來獲得認知信息,對于信息的處理,應該需要客觀冷靜的分析并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處理。
3.2培養積極的情緒品質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統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個體情緒產生主要是需要是否能夠得到相應的滿足,如果得到滿足則會產生積極情緒的體驗,若是得不到滿足則會產生消極情緒。大學生由于對自己認識不足,社會閱歷淺薄,在多種事物和需要上不能形成一個客觀的評價,容易引發大學生焦慮的心理,所以,大學生需要被引導,形成客觀正確的價值需要,產生積極情緒的體驗。
3.3培育積極的行為轉變
行為指的是由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外表活動?,F實和理想存在著差距,理論和實踐同樣也存在差距,把積極的生活理念運用于現實中需要積極的行動配合。個體在沒有相對穩定信念的情況下,需要不斷的探索和認知。新理念的出現,評價理念信度和效度均需要用實踐來測量,一個理念得以真正的運行是需要積極轉變的行為,不然這種理念就會是空想主義。為避免這樣的現象發生,大學生應該堅定實踐出真知的信念,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心理方式和理念,把培育積極的心理品質當作大學內的一門必修課來對待,最終獲得積極向上的性格。
參考文獻:
[1]田奇. 從積極心理學視角看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D].首都師范大學,2011.
[2]王佳利. 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 教育探索,2013,No.26103:138-139.
[3]周銀杏.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J]. 科教導刊(上旬刊),2014,No.18101:23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