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森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小學科學教育提倡關注小學生對周圍世界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提倡科學課程貼近小學生的生活。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以生活實際為依據,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選取有關的內容,讓他們通過看一看、做一做、玩一玩、想一想,從中學到知識,培養科學興趣,通過現代科學知識及其社會價值的教學,讓他們掌握科學概念,學會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懂得如何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科學與社會有關問題,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茖W教學應以探究為核心,注重讓學生親身經歷一個科學探究的過程,科學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興趣,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激發思維,使課堂情境趨于生活化。
在教學《食物包裝上的信息》的時候,教師通過創設學生小明吃了腐敗變質雞腿引起腹瀉的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其中的原因,繼而引出食物保質期的概念,激發學生對不同食物的保質期進行研究。生活中有關食物保質期的問題,學生們都有所了解,但是有關保質期的一些具體問題,學生們并沒有深入研究,教師就設置了一個小明外出旅游帶哪種保質期的牛奶的問題,引導學生練習生活實際,思考購買食物時對保質期長短的如何正確選擇。又如在學習《薔薇花叢》一課,要求學生們了解植物叢的生態構成。一株花、一棵草經??梢砸姷?,但提到植物叢的構成,學生們則沒有注意過。教師就直接把學生帶到他們每天上學放學都經過的校園花壇里。面對嬌嫩的月季花、翠綠高大的水杉、柔軟多姿的金銀木,看到辛勤的小蜜蜂、翩翩飛舞的蝴蝶、慢慢蠕動的蚜蟲,學生們興致很高,很快投入到觀察活動中去了,經過認真觀察這些植物的莖、葉、花及其周圍的土壤、鄰居等,發現了很多平時忽略的東西。
從這樣的生活情景出發然后再引入到新課的教學中,學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導,學生并沒有感到科學是那么深不可測而是和他們非常的親近,對學習科學課也就非常地感興趣了。
二、借助生活化的探究材料,降低學生科學探究的難度
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這是實現兒童科學探究過程的必要條件。小學科學課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觀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實物材料。如課本、圖冊、課外讀物、媒體信息、兒童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和熟悉的物品、周圍的環境、實驗儀器、電教媒體材料等等。鼓勵學生利用生活中的易得的材料進行觀察、實驗、探究,可以降低學習難度,有助于學生保持較長時間的探究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盡量采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驗材料,學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樂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師們進行科學探究實驗的好材料。比如教學在學習《進一步觀察巖石》一課時,教師講解了示了火山噴發的實驗,把酸、堿放入燒杯里,泡沫噴涌而出,順著鋁箔紙向下流去。看著火山噴發的情形,學生們都激動地躍躍欲試。但實驗中的很多材料不容易找到,教師就指導他們找一些生活中容易找到的東西來代替:食醋=酸、堿面=堿、飲料瓶=燒杯、煙盒紙=鋁箔,再準備洗衣粉、報紙、抹布來增加實景效果。學生們進行了實驗,深棕色的泡沫火山噴發的效果很好。在學習《夜間計時器》、《做一只水鐘》兩課時,需要制作鐘表的材料,教師也鼓勵學生從生活中找材料,比如方便筷子、礦泉水瓶子、小茶杯、小螺絲帽、小鐵盒子……等等,學生們制作出了很實用的鐘表。提供學生隨處可見的生活化的實驗材料,有興趣的學生就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作進一步的科學探究了。
三、布置生活化的課外活動,讓科學融入學生的生活
課堂教學是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主要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科學現象也不能被束縛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更廣闊的天地??梢砸龑W生將科學探究活動由教室擴展到課堂以外的家庭、社區乃至整個社會,使課內、課外、生活、社會互相結合,讓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滿足與發展。
例如,學生們在學習了《我們的小車》一課,知道了小車的具體做法以后,教師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設計實驗繼續去探究生活中小車的不同做法,提高小車的運動速度。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實驗材料的鋪墊,這樣的課外探究對學生來說并不困難。學生們用橡筋、發條、馬達等作動力,反復實驗,制作的小車,運動起來速度很快。學習了《油菜花開了》以后,教師設計了一份實驗表格,讓學生觀察自己家養的開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雄蕊、雌蕊)各自的數量。這些開花植物是學生課余生活非常關注的東西,觀察研究這些開花的植物,學生并沒有感到這是一種作業的負擔,都欣然圓滿完成了任務。
生活化的課外活動既鞏固擴展了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思維能力,促使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培養創新精神。有助于學生將課堂學得的科學知識、技能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學以致用。久而久之,學生樂于對周圍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現象提出問題,并自己想辦法探究解決,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小學科學教學以周圍常見的自然事物與自然現象為對象,提供給學生生活中經常接觸的材料進行科學探究,并適當地將這樣的科學探究延伸到課堂以外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到處是科學,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就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學好科學在生活中的用處是那么的廣泛,從而對周圍世界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產生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形成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習慣,獲得真正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