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華
小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數與形的最基礎的知識,結合教學培養學生進行初步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根據大綱的這一要求,在小學階段要求學生掌握的數學基本概念大致可分為,約540個。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概念時,就是根據不同概念的不同特征,遵循兒童的認識規律和認知特點,采取適當的方法,按引人、形成、鞏固和運用四個階段進行教學。那么如何進行概念教學呢?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與大家共勉。
一、復習舊概念,從而過度新概念的引入
例如,開始學習分數,要讓學生把一個餅、一個圓、一個正方形、一張紙平均分成兩份、三份、四份……取出其中一份或者幾份是多少?從而引進分數的概念。開始學習角,要憑借常見的直觀實物(五角星、三角板等),幫助學生理解“角”的意義。這里采用的方法就是憑借式。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就能找出新概念與認識結構中已有的相關概念的聯系與區別,實現知識的遷移,同時也鞏固了舊知識。
二、突出重難點,準確掌握概念,從而形成概念
掌握概念的過程,是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過程。研究概念教學的策略問題,既要研究概念教學的過程及其規律,又要研究小學生掌握數學概念的規律以及數學概念的特點,使之有機結合,協調發展。應該說,概念的形成和建立是由一種理性到另一種理性的判斷,中間不滲進任何參照物。但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生活經驗不足等,數學概念積累不多,因此進行概念教學一般要依據“動作感知—表象—概念、符合”的過程進行。
三、強化練習,深化理解,鞏固理解
從概念的引入到形成,是一次認識上的飛躍,同時也是新知識的開始。要真正理解和鞏固一個概念,還必須借助“反饋”。及時利用剛剛形成和建立的概念知識去作用于一些數學材料,加深對其內涵和外延的認識。教師要精心設計練習題,使學生在不同題型、不同方式的訓練中,深化對概念的理解。理解和鞏固概念的練習一般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直接式,即讓學生從正面去直接理解。
(2)變形式,即從變式中把握概念的本質屬性,排除非本質屬性的干擾。
(3)對比式,即設計有利于學生從橫向或縱向弄清概念之間關系的練習題,通過比較,加深對某一種概念本質屬性的認識。
如在學習了“比的意義”后,可根據比與除法、分數之間關系設計練習,從中明確“除法是一種運算,分數是一個數,比是表示兩個數的倍數關系”。
四、概念的運用,數學概念來源于生活,就必須要回到生活中
教師要通過設計富有實用性的習題進行訓練,讓學生思考“是怎樣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還可以怎樣做”等問題,根據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原則,把理解引向深層。如在學習了“等腰三角形”之后,可設計一組操作題:①畫一個等腰三角形;②)畫一個頂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③畫一個腰長為2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只有引導學生運用概念去解決數學問題,才能擁有對學生概念的運用技能。
五、化抽象為具體,強化數學概念
在教學中有很多數量關系都是從具體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恰當的方式進行具體與抽象的連貫。把抽象的內容轉變成具體的生活知識,在學生思維過程中強化抽象概念。如:在教學乘法交換律的同時,一般讓學生先解答這樣的習題:一種鉛筆,每盒10支,每支0.5元,買3盒鉛筆需要多少元?學生在解答中發現,這樣的題可有兩種方法解答。一種是先求出每盒的總價,再求出3盒的總價。那列式為:(0.5×10)×3 =15(元)。另一種先算出:一共有幾支鉛筆?再求出3盒多少元?那么列式是:0.5×(10 ×3)=15 (元)。這樣借助于學生熟悉生活情景,把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些。又如:在學習“體積”概念時,教師可以通過將兩個不同大小的石頭扔到同樣的圓柱水杯中,然后觀察兩個水杯水的高度來展現石頭體積的大小。這樣將抽象的體積概念就轉變為了水具體的高度,對于尚未形成抽象思維方式的小學生來說就更容易掌握。
六、概念的發展,這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因為,一方面概念之間有著縱橫交錯的內在聯系。如:除法、分數、比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學完“比”后為學生揭示清楚,有助于學生理解新概念,復習舊知識。另一方面,教學概念,既要重視概念的階段性,又要注意到概念發展的連續性,不要在一個知識段中把概念講“死”,以免影響概念的發展和提高,也不要過早地抽象而超越學生的認識能力。要有計劃地發展概念的含義,按階段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要使前一階段的教學為后一階段的概念發展做好孕伏。如“除法的意義”,二年級只能讓學生認識為:平均分和一個數里面包含著多少個另一個數,只有到了四年級才能讓學生抽象出“除法意義”的確切含義。
總之,掌握正確的數學概念是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石,小學生接受抽象的概念,需要教者正確的引導。教法是靈活的,但是數學概念的重要性是不變的,教者還需要進一步努力,強化小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與應用,為他們將來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