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靈巧
摘 要: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要重視培養學生在實踐學習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課堂活動的開展正是激發學生課堂熱情、培養學生實踐處理問題能力、將學生從“聽講受教”角色轉變為“在活動中學習”的課堂主人。隨著課改浪潮的推進,初中語文課堂的活動設計可謂花樣百出,但活動設計的有效性不明顯,這不得讓我們冷靜地反思:初中語文課堂活動要如何設計才能有效呢?本文試從初中語文課堂活動設計的高參與、高成效、高能動三個原則來探索初中語文課堂活動設計。
關鍵詞: 初中語文;課堂活動;有效性
當前初中語文課堂中“滿堂灌”和“單一講析”的課堂現象比比皆是,所以初中語文要跳出傳統“教堂“,探索一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鍛煉探究能力的“學堂”。所謂的“活動”是指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開展的學習實踐探究活動,是將教學內容轉化為語文能力和素養的生成器和分解器。只要課堂活動設計有效,學生就會把“課堂”變成探究的“樂園”。那么什么樣的活動設計才是有效的設計呢?
一、活動設計要面向高參與
所謂“高參與”是指初中語文課堂活動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構成要素,只有所有的學生都投入到課堂活動中,課堂才算真正還給學生。但初中學生在經歷了6年的小學學習后,學生的基礎能力、實踐能力、活動信心、合作交流能力各有差異,因此作為初中語文課堂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語文老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活動設計中充分體現學生層次區別,為每一個學生在活動中設計角色,讓課堂里的所有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
案例:《詠雪》一文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賞析有關“雪”的兩個比喻句時,某老師設計“請你說說比起‘撒鹽一喻,‘柳絮一喻妙在哪里”,老師問了幾分鐘后才有幾個學生舉手發言;但把問題換了一個說法“請比較‘柳絮和‘撒鹽兩個比喻哪個好”,老師話音剛落,舉手發言的學生明顯多了。
反思:語文學科是一個特別講究說話藝術的學科,同一個問題換一個說法,對學生思維的發散就有很大的差異。“揠苗助長”的問題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范圍,只會讓課堂處于無人問津的尷尬,“毫無疑問”的問題更是將學生置于僅回答“是”或“不是”的機械乏味的低級狀態。案例中,后者的提問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觀察體驗,讓見過鹽的孩子有話說,讓見過柳絮的孩子也有話說。在這個活動中,充分調動了課堂的全體成員,學生思維綻放,氛圍輕松而又活力,課堂的“群眾基礎建設”效果明顯。由此可見,初中語文課堂活動只有實現課堂主體的高參與,才算真正踐行把課堂還給學生的理想信念。
二、活動設計要著眼高成效
提倡活動設計要面向所有學生,并不意味只要學生都參與了,活動設計就會有成效。如分角色朗讀、小組討論、七嘴八舌話主題、妙筆生花等等這些活動看似熱鬧,往往是無效浮夸,學生往往是“高參與,低認知”。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活動設計才能實現學生“高認知”?
案例:在《中國石拱橋》的教學中,某老師為了讓學生形象的感知中國石拱橋的堅固性,他先讓兩個學生面向而立,雙臂平直伸出并十指相扣,然后讓第三個學生使勁按壓兩人雙手交叉的位置,只見兩人的手一下子就脫落開;緊接著又請這兩個學生面向而立,雙臂伸出相扣彎曲,在空中形成一個拱形,再讓先前那個學生使勁按壓兩人雙臂交叉的位置,只見在按壓了一分鐘以后兩人雙臂還是緊緊的扣在一起。在兩輪活動的對比中,學生形象透徹地理解了“拱形具有穩定性,所以中國的橋梁多成拱形”的教學難點。
反思:在該案例中,老師設計的活動道具要求不高,活動不虛假繁榮,活動規則不復雜,但活動緊扣了教學重難點,自然調動了學生的手、腦、口,形象生動地呈現了建筑原理,讓學生在活動中輕松擊破理解障礙,快樂享受語文課堂的豐富和精彩。由此可見,初中語文課堂的活動設計不在于花哨熱鬧,而在于貼切有效,緊扣教學目標,服務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活動中知識得到切實的增強,學習方法得以分享改進, 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得以提升。
三、活動設計要力求高能動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強調:“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初中語文課堂活動開展既要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收獲和成長,還要力求發揮課堂活動的能動性,給學生帶來眼前一亮的興趣,進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欲望、學習興趣、課堂熱情,在當前風平浪靜的初中語文上激起層層浪花。
案例:某老師在《落日的幻覺》的拓展延伸環節設計了一個觀察活動。他將一個萬花筒展示給大家,并邀請一部分同學來觀察萬花筒里的景象,隨著觀察員嘴中豐富多彩的答案,課堂掀起一股股高潮,同學們都想要觀察萬花筒一探究竟,就在學生躍躍欲試的激動時刻,老師忽然把萬花筒拆開一看,萬花筒里只有幾片彩色的碎片玻璃,就在這個真相大白的瞬間,老師趁熱打鐵追問:“這告訴了我們一個什么樣的道理呢?”學生你爭我搶地說“我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有的說“我們生活中很多都是假象”,還有的說“眼見不一定為實”……
反思:當前初中語文課堂的很多活動總在“用舊壺來裝新酒”,用濫的活動形式讓學生漸漸失去參與活動的興趣。在該案例中,萬花筒走進課堂對于學生來說無疑是新穎的;觀察萬花的過程中學生感受迥異更是營造了一種神秘精彩的氛圍;在學生激情高漲的時候突然拆開真相,這對學生來說又是一個心靈的震撼。由此可見,初中語文課堂活動的設計要能激發學生飽滿的興趣、積極地探究、忘返地流連才能體現其高能動性。
精心設計初中語文課堂活動,充分考慮活動設計的參與度、能動性、成效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動手、動腦、動嘴并感受快樂,讓初中語文課堂涌動著生命活力和知識魅力。如果說斟酌教學內容是為課堂準備“主食材”,那么課堂上精彩的活動就是加工主食材的“佐料”和“火候”,只要佐料、火候掌握精當,初中語文課堂才會色香味俱全,令人戀戀不忘。
參考文獻
[1]樊慧.談如何激活語文課堂氛圍[J].職業教育報,2006.3
[2]戴維·喬納森.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李炳亭.杜郎口“旋風”[M].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
[4]李德顯.師生權利與角色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