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齊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高品質學習方式的形成以及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創設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筆者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對優化課堂教學做了些嘗試,本文從四個方面談個人的粗淺體會。
關鍵詞:新課改;語文;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主渠道。語文課堂教學更是如此,因其鮮明的學科語言特色,為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高品質學習方式的形成以及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創設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在新課程理念的引導下,對優化課堂教學做了些嘗試,下面就談幾點個人的粗淺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激發并強化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自信心。如果教師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優化課堂結構,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學生就會由“有趣”向“樂趣”發展,再從“樂趣”向“志趣”升華。教學中,我利用設境激情的教學法,給學生一個環境,一個場合,一種氣氛,使學生很快進入課文所述意境之中,同作者或書中主人公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如何把學生領進作品的意境中進而探索其深意呢?靠想象、聯想。如《荷塘月色》是篇詩意盎然、構思精巧、立意高遠的散文。學習此文要根據作者描述的荷葉、荷花、荷香等展開聯想。比如,欣賞“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這個比喻句,可引導學生聯系學過的《愛蓮說》中的文句,自身去體驗、去想象,用語言描述“出污泥而不染”;寬大、微曲的荷葉的輪廓,再聯想舞蹈演員身著芭蕾舞短裙亭亭玉立的倩影、翩翩起舞的視覺形象。從中體味出水輕盈舒展、挺拔秀麗的姿態。“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月色是如此的柔和、寧靜,“如流水一般”,傾瀉在荷塘;葉子和花被月色籠罩著,像浮上一層乳白色的光輝,使本來就是白色的荷花,顯得更白,“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葉和花都一起進入夢中……運用想象品味藝術境界,感受景語的情語,使學生得到美的陶冶,使人更加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二、巧妙設疑,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疑”是探求知識的起點,會“設疑”也是一個教師教學技巧的表現。一個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生疑、質疑、解疑。應當指出的是,設疑不同于一般的課堂提問,它不是讓學生馬上回答,而是設法造成思維上的懸念,使學生暫時處于困惑狀態,進而激發解疑的動因和興趣。在學習《孔乙已》一課時,我通過導語的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揪心的疑問:“同學們,凡讀過《孔乙已》這篇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已這個遭到社會鄙薄的‘苦人兒的形象的。據說魯迅對他小說中的人物最喜歡的就是孔乙已,魯迅用了怎樣的鬼斧神工之筆來塑造這個形象?古希臘的悲劇是命運的悲劇,莎士比亞的悲劇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劇,而易卜生的悲劇是社會問題的悲劇。人們看了悲劇往往流出同情的眼淚或十分悲傷,而讀了《孔乙已》這篇小說,我們的眼淚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內心的刺痛,那么,孔乙已的悲劇又是怎樣的悲劇呢?我們學習完課文以后就可以找到正確的答案。”在課堂上為學生巧妙設疑,能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觸發學生思維的靈感,為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創造有利條件。
三、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鑒賞能力實際上也就是審美能力。美的事物需要人去感知,學生審美的關鍵在于培養他們鑒賞美的能力。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說:“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因此,鑒賞文學作品,必須要從作品本身出發,通過與作家、作品“對話”,碰撞出思維火花。有的文章,主要是散文等一些文學作品,其本身所寫的內容就很有特點,或者很精美,值得學生好好玩味,這樣的內容經過老師的精心設計,就可以作為課堂品析的“品點”。下面是一位教師執教《濟南的冬天》的一個教學片斷:
師:剛才,我們尋找了文章寫景的藝術之美,現在回顧一下課文,濟南的哪一處美景給你最大的享受,你能不能用“我說濟南之美,美在……”開頭,說一句話?
生:我說濟南之美,美在那一圈兒小山,它像一個搖籃,古老的濟南城在它的懷里暖和安適地睡著。
生:我說濟南之美,美在澄清的河水,它又綠又清,像一面鏡子。
生:我說濟南之美,美在那些小山,它像一個小女孩,又害羞,又秀氣。
生:我說濟南之美,美在濟南的天,它清亮空靈,像一塊藍水晶。
教材中很多課文,無論是寫人、敘事,還是寫景、狀物,無不充滿了迷人的美,教師要善于抓住這樣的內容,激發學生去咀嚼、品味、感悟、欣賞,使學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心靈得到凈化和提升。這個品析片斷,就是以課文的內容為核心,對內容進行賞析和品味。教師巧妙地創設了“我說濟南之美,美在……”的說話模式,引導學生尋找并品味課文中所寫到的濟南冬天的景物,并通過說話感受到了這些景物的特點。通過這一環節,既讓學生理解了內容,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表達能力。
四、注重學生能力遷移的培養
比較閱讀是培養學生遷移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新教材的教法研討中,比較閱讀是經常被提及的一種教法。文本解讀中要學會用比較的方法來分析作品、作家的“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確定了事物間的異同,還要深入地解釋這種異與同。只有抓住這一點才能使比較不流于膚淺、達到對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當代作家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與茨威格的《世間最美的墳墓》,是同樣以生命為主題的兩篇散文。史鐵生對生死的豁達是基于“生和死是不可抗逆的自然規律”的觀念,顯然是受到了道家生死觀的影響,托爾斯泰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他渴望過的是苦行僧般樸素的生活,死能和土地結合,在自然中尋求靈魂的安寧。通過對這兩篇文章圍繞生命主題的比較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發現生之可貴、生之美麗,加深對生命的感悟,而且可以使學生了解中西生命文化的不同,了解漢民族和俄羅斯民族的精華。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用什么樣的學習方法去指導學生學習,就成了問題的關鍵。研究性學習正是培養個性才華、展現個性才華的最佳舞臺,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載體,也是我們教學實踐中實施創新教育的新途徑,它能使創新之樹常青,創新之花常開。事在人為,只要我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路就在我們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