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珍
【摘要】作為一種綜合性較強的英語測試題型,完形填空在考試中占據著重要的比重。尤其是在高中英語的測試內容中,對于即將應戰高考的高中生來說,在英語完形填空的解題過程中,應該積極掌握科學的技巧與舉措,才能在考試中取得一定的成功。因此,本文主要提出了高中英語完形填空學習的合理策略,從而能夠為高中生的英語學習與發展提供積極的幫助。
【關鍵詞】高中英語 完形填空 意見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117-01
前言
對于高考的英語試卷中,完形填空具有比較重要的地位。作為完形填空這一題型來說,難度比較大,而且具有較強的綜合性。這一題型主要是對學生英語學習綜合能力與水平的考核,并且還是對學生的理解能力進行評價。因此,作為高中生來說,為了能夠在完形填空題型中獲得成功,應該注重培養自身英語學習的綜合能力。另外,科學合理的解題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筆者主要針對高中英語完形填空的解題策略進行合理分析,以此有助于高中生在完形填空類型題的解答中獲得進步,促進學生英語學習水平的提升與發展。
高中英語完形填空學習的合理意見
(一)鉆研首句,判斷文體,分析大意與主題
作為高中英語中的完形填空類型題來說,主要是考察學生對語篇的分析能力與理解能力,還要信息搜集能力等。作為高中英語試卷中的完形填空這一題型,通常情況下都沒有相應的標題。然而,可以發現這樣的一個規律:首句內容在一般情況下不設置填空,而這也引起了學生與老師的注意。通常首句的內容,能夠對文章的大致內容進行合理概括,并且可以對文章的體裁進行揭示。還能從中得到文章中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人物等[1]。因此,理解文章首句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學生接下來的填空。因此,對于首句內容來說,如果具有when、where、who以及what等,那么可以判斷這篇文章很可能屬于一篇記敘文。而對于命題者來說,為了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與英語水平進行測試,通常要增加文章語篇一定的趣味性,而且文章的結尾都具有出人意料的特點;而如果首句內容是對一些事物的說明,那么很可能就會是一篇說明文。而如果是提出一個觀點的首句,則會是議論文的首句等。因此,在答題之前,應該對文章的首句進行仔細分析,并且對文章中的主題與大致內容進行總結與歸納,有助于接下來的填空作答。
(二)通讀全文,掌握文章的邏輯關系
通常情況下,高中英語的完形填空題型都是文章形式。因此,在做題開始前,需要對文章內容進行通讀,并且能夠掌握文章的大致含義,對文章內容進行總體上的把握,還要對作者的情感進行合理把握,從而能夠掌握比較重要的信息內容。作為完形填空題型來說,需要學生填空的主要為單詞,詞組等,因此在通讀全文的過程中,學生感覺到一定的困難。另外,在考試過程中,時間是有限的。所以,事先應該進行大致的粗讀,而不是逐字逐句的閱讀,這樣能夠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框架,從而能夠為接下來的填空作答奠定基礎。
(三)查漏補缺,復讀全文,調整答案
在做完形填空題型的過程中,需要對填空內容進行反復推敲。因此,僅僅一遍的通讀是不夠的,還應該進行二次閱讀的方式,對填空的內容進行推理與分析。比如,學生可以將答案帶入到原文之中,并且再通讀全文,以此能夠對答案進行合理檢測,是否全文連貫[2]。另外,還要積極從語法角度出發,對文章的時態,以及句子的語氣、語態等進行合理檢查;還要積極分析主語、謂語的關系,以及代詞的格的形式等。
(四)科學排除干擾項,注重文中代詞、連詞以及形容詞的運用
在高中的完形填空題型中,學生在選詞填空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正確的選項正好與上文中提到的代詞是一樣的;或者,選項的選擇受到句中連詞的影響;還有選項中的形容詞比較相似等。針對這樣問題,應該學會如何排除干擾項,針對代詞的選擇,學生應該掌握分析句子的主語、賓語等,弄清代詞指代的是哪一方,并且分析在選項中應該填寫哪一個代詞。而對于句子中具有連詞,應該分析連詞前面的單詞表達的含義,如果是and連接的兩個詞語,其詞性與詞義應該相同或相似,而對于選擇連詞or連接的兩個詞語,應該具有相反的詞義。而對于選項中都是意思相近的形容詞,應該考慮其用法,以及形容詞的固定用法等等,從而能夠選擇出更合適的選項內容,完成完形填空。
結論
綜上所述,對于高中英語中的完形填空解題來說,不僅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英語綜合能力,以及一定的分析問題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等,還要掌握科學的解題技巧與手段。因此,這就需要高中英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水平,并且加強對學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還要教授學生科學的解題技巧與手段,從而能夠在高考的英語測試中獲得一定的成功,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風萍.語境分析在高中英語完形填空測試中的應用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4.
[2]張艷.高考英語完形填空解題指導[J].教師,2016,(13):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