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紹了慕課在國內外發展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基于近幾年 “慕課”的興起和“慕課”的諸多優勢(它的靈活性、開放性與完整性),我們將“慕課”引入公選課中,對高職院校以“慕課”形式開發通識教育課程,拓展通識教育實施的途徑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慕課 高職 通識課程 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211-01
慕課即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 MOOC), 起源于網絡遠程教育和視頻課程,最早于2008年由DaVe Cormier與Bryan Alexander教授第一次提出。2011年得以真正發展引起廣泛關注。當時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把他研究生水平的《人工智能導論》課程放在了互聯網上,吸引了來自190多個不同國家的約16萬名學習者注冊學習,接下來的一年,幾個資金實力雄厚的投資商與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加州理工知名大學加入合作共建在線免費課程,推出了包括cousrera、Udacity、EDX等在內的MOOC平臺,這三大MOOC平臺獲得了數千萬的投資支持,推出了近百門課程,給更多學生提供了選擇一流大學一流課程、系統學習的可能,命名為“慕課元年”。
慕課于2013年正式進入中國,5月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宣布加入在線教育平臺edx,同年7月,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相繼宣布加入Coursera,不久上海交通大學宣布將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C9高校及同濟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重慶大學共建中國“慕課”。
一、高職通識課程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
以公共選修課課程實施為例,這些課程雖已體現多樣化、靈活性的特點,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承載著通識教育目標實現的公共選修課只能是一種調劑品,缺乏優質的課程資源,未合理規范課程分類、課程結構等,總之,選課要求的科學性還有待完善。
(一)優質師資不足,量少需求大
部分院校在專業設置上未能做到學科的全覆蓋,師資力量的配備往往不全,許多專業課程的開設依賴于外聘教師,更不能說聘請通識類課程的名師。此外,聘請國內專家級別教師到校講授通識課也需要增加一筆很大的開支,不少學校負擔不起,甚至是無法承擔。
(二)大班授課,質量有待提高
很多高職院校沒有足夠的場地與設施的情況 下,往往采納大班授課,由于是大班教學,學生人數過多,無法提供合適的教室空間學習,無法展開針對個人的個性化輔導或者課堂討論,課堂教學的互動性明顯減少。此外,公共選修課授課對象為來自不同專業的在校生,由于跨學科學習,學生往往自覺性不高,到課率低,影響任課教師授課積極性。
(三)傳統選課機制,無法滿足個性需求
有些學生在選課前并不了解該課程內容,也不了解該教師的教學效果或教學風格,往往只能根據課程名稱或課程簡介等的“一面之詞”,哪個有吸引力就選哪個,對所選課程往往沒有任何了解,選課的隨意性強;同時,學校開設的通識類選修課不多,學生只能在有限的范圍內選擇,可選性不強。
(四)授課時空單一,缺乏主動性
很多學校過分強調職業技能教育,大量的專業課、實驗和實踐學習占滿了學習時間,通識課程往往讓位于專業課程。通識課程的課時量有限,在時間安排上抑或受到了限制,很多公共選修課只能在晚上或者周末進行,而這些時間段往往是學生社團活動、課外活動的多發期,這就容易導致一些學生以參加活動為借口逃課,而這種嚴重的逃課現象不僅挫傷了教師授課的熱情,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進而影響整體的教學效果。
二、以慕課開發通識課教學新模式
鑒于慕課在拓展通識教育實施的途徑和空間的諸多優勢,我們期待通過慕課來解決通識教育實施的困境。顯然,國內教育領域己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并積極開發適合通識教育的課程。不管是各大高校,還是自媒體,紛紛進入此領域,掀開一場有效促進跨校、跨國高校課程共建與知識共享的互聯網運動。
(一)各大高校探索
縱觀目前慕課的幾大主要平臺,都是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發起或者提供課程。例如,edx由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共同創立,Coursera由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師建成。繼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宣布推出MOOC網站edx,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均宣布加入隨后,慕課之風開始席卷,各大高校紛紛加入其中。
(二)自媒體研發
很多自媒體紛紛研發相關課程。其中,值得提及的是超星慕課,超星爾雅通識課,以全人教育為理念,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經驗,匯集國內通識教育知名學者,專注于通識教育課程研發。深入探究通識教育的發展以及實踐,它的課程設計摒棄傳統單一的學科性,以人文關懷為出發點。強調通識課程的內容不單純以教學目的出發,更看重與不同的知識領域相關聯。
三、慕課在高職通識課程教學中的作用
(一)使高職院校進一步與國際先進教學理念接軌,拓展高職院校新的教學模式開展慕課教學,有利于更大范圍地實現資源共享,學生成為課程改革最終的受益者。同時慕課課程的在線網絡教學模式有助于加強高校之間的溝通交流,互相借鑒學習,共同成長與發展,打造我省高職院校優質教學資源,提升高職院校教學質量。
(二)有利于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慕課教學模式有助于我省高職學生能夠自由地選擇網絡優質教學資源,可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提高優質教學資源利用率;慕課課程教學模式有利于拓寬高職教育的覆蓋面,迎合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更好地解決高職學生學習基礎參差不齊的問題;高職教育與慕課課程教學模式相結合創建學習平臺,有利于促進高職教育數字化進程,提升高職教育的內涵層次。
參考文獻:
[1]蔣紅斌.通識精神的彰顯與我國大學通識教育改革[J].教學研究,2012(1)
[2]劉繼斌.MOOCs 對我國大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啟示 [J].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3(4)
[3]黃令.高職院校通識課教學創新探索 ——以融入“慕課”的公選課為例[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6)
作者簡介:
宋衛澤(1969.8-),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