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云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加深,對我國高中化學的教學要求隨之提高,而且化學高考的方向必定由知識點的考查轉向對能力的考查;將更重視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考試,其中過程與方法的考查最重要。本文通過對高中化學總復習的現階段問題進行研究,提出相應教學策略。
關鍵詞: 新課程 高中化學總復習 教學策略
高中化學總復習是針對高考進行的最后一階段的高中化學教學,其作用不言而喻,為考生順利通過高考提供幫助。高中化學總復習教學應順應新課改的要求,根據實際教學背景進行及時的創新改革,從而讓學生對高中化學進行更高效的總結復習,達到考出好成績的最終目的。
1.新課程下高中化學總復習的要求概述
1.1基于新課程標準
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結合人類探索物質及其文化的歷史與化學科學發展的趨勢,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化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與價值觀;根據學生以往的學習經驗和實際教學背景,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放眼于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自主學習能力、獨立創新意識。
1.2基于高考大綱標準
高中化學總復習應注重分析高考大綱標準,作為高考命題的直接依據的高考大綱必定有其重要意義。高考大綱注重考查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主要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及重要方法作為化學考試的考察重點,根據社會實際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考察學生的所學所知漸漸成為趨勢。因此,教師應在高中化學總復習教學中將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提高作為首要任務,既要注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注重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復習,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1.3基于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現代科學素養意在強調科學知識、技能、過程學習的同時,更注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密切聯系,以學生對科學本質的理解為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科學學習的積極性及學習熱情,讓學生更貼近自然,貼近社會,由社會與科學的方向對社會問題展開思考并制定解決方案實施。
2.新課程下高中化學總復習教學的策略
2.1基于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復習
在高中化學總復習中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點多面廣的特征,內容龐大且復雜,不僅有關于化學反應與能量、化學反應速率與化學平衡等內容的理論方面的知識,還有元素化合物知識等內容的事實方面的知識,因此需要我們構建基本觀念作為總復習的核心任務。在舊式化學總復習教學中,過于強調學科知識體系,讓復習化學成為復習元素符號、化學定律、化學反應現象等,學生只顧機械記憶,只學到事實方面的知識。面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考試時還能勉強應對,在應對一些創新性、邏輯性強的題目就很難作答。這種復習方式不能滿足當下新課程的教學要求,也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科學素養,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以一道2007年的上海市高考化學試題為例:
請你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判斷,下列有關化學觀念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幾千萬年前地球上一條恐龍體內的某個原子可能在你的身體里
B.用斧頭將木塊一批為二,在這個過程中個別原子恰好分成更小微粒
C.一定條件下,金屬鈉可以成為絕緣體
D.一定條件下,水在20攝氏度時能凝固成固體
這道題意在考查學生的基本觀念,那些只是以為進行機械記憶的學生顯然不易選出正確的答案,可那些掌握了基礎知識和技能復習并形成了元素觀和變化觀的學生便可以輕松解決。這就是新課程化學高考對基礎知識和技能的考查的變化趨勢。
2.2進行基本觀念的構建
高三總復習時學會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比初中時更深刻,在細節的處理上也更精細,學生面對初學化學知識時,由于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前提限制,致使學生對部分知識的理解是片面的。例如,對元素化合物性質在必修一階段只要求學生掌握這些物質的性質,至于更全面的知識詳解則要在學習必修二和物質結構選修后才可進行更深刻的理解。總復習時,應適時地打破原有知識的呈現順序,這樣有利于構建基本觀念。在進行專題復習時,要根據教學目標選擇有利于構建化學觀念的知識進行統籌規劃整理,并不是一定按照知識的前后順序進行復習。
例如:進行“晶體的結構和性質”的專題復習時,應如何引導學生構建基本觀念。
第一,明確該部分復習內容的基本觀念。
通過對這部分知識特點的分析,我們應明確學生在進行這部分知識的復習后應具備初步的元素觀、微粒觀、作用觀。
第二,明確這些基本觀念的基本理解。
我們對這些觀念的基本理解如下:
物質都是由元素組成的,元素是一類原子的總稱,原子可以再分。化學反應中的元素種類不變。
(1)元素的原子首先形成物質的微粒(包括分子,離子等),這些微粒再通過化學鍵(包括離子鍵、共價鍵、金屬鍵等)或分子間作用力(包括氫鍵)等相互作用構成宏觀的物質。
(2)物質是由肉眼看不見的微粒構成的,構成化學物質的微粒包括分子、原子和離子等。
(3)不同的微粒之間作用是不同的,有強弱不同和性質不同。
(4)物質的不同就是因為構成物質的微粒不同或微粒相同但相互作用不同。
(5)在一定條件下,微粒間的相互作用會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就是物質變化的實質。
第三,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
為促進學生對以上基本內容的理解,我們要給學生設置一些有價值的思考問題:
(1)常見的晶體類型有哪些?它們的構成微粒是什么?這些微粒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樣構成晶體的?
(2)各種晶體中微粒間的相互作用有哪些?它們的本質區別是什么?強弱對比是怎么樣的?
(3)如何比較晶體的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如CO2和S2O2的熔沸點高低,HCI和HI的熔沸點和熱穩定性等。
第四,進行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應向學生表明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通過對晶體結構與性質的學習構建“微粒觀”、“作用觀”、“微粒觀”等重要觀念,讓學生思考問題,讓學生互相討論、合作研究,使學生明確所學內容的知識結構。
2.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策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即培養學生對化學科學或物質世界認知,為此現階段高考作出很多有意義的嘗試,如某理綜試題中一題:
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
A.人們所使用的物質,都是純度越高越好
B.混合物的性質比其中各種純凈的組分物質都好
C.天然物質都比人造物質好
D.化學反應進行得越快、越徹底不一定越好
這樣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要通過總復習教學應到學生對知識體系進行重建形成有關化學的基本觀念,使學生自主參與化學總復習,學習方法,感悟科學,掌握方法,最終達成。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做好如下工作:(1)營造民主平等、輕松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2)積極創設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3)創新改革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4)科學合理地進行復習評估。
綜上所述,新課程下高中化學總復習教學中,應首先以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問題進行引入,通過學生基于問題的思考聯系復習課程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交流、討論與研究,從而構建相關的知識結構,統籌規劃成知識網絡。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斷加強對化學科學素養的提高,思維能力得到訓練,培養他們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使學生的化學總復習更高效化、具體化、科學化,達到提高高考成績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李嫻.新課程下高中化學總復習教學策略思考[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4(4):73.
[2]安玉君.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化學復習效果[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