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報》訊 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成功為一名嚴重先天性心律失常患兒在出生當天經臍靜脈植入臨時起搏器。這是我國首次經臍靜脈為新生兒植入臨時起搏器。
一名來自山東省青島市的孕36周42歲高齡產婦來到北京華信醫院就診,其胎兒在產檢時查出心率嚴重過緩,診斷為先天性三度房室傳導阻滯。當時,胎兒心臟已為正常胎兒的1.5倍大小,合并心功能不全。北京華信醫院心臟中心主任醫師李小梅教授檢查發現,胎兒心臟嚴重擴大,心功能差,生命危在旦夕,需終止妊娠,且患兒出生后如不盡快植入起搏器提高其心率,將面臨生命危險。
手術當天,該院產科、兒科、麻醉科、心臟中心等各相關科室通力協作。產科醫師經剖宮手術取出早產新生兒,兒科醫師立即為患兒建立臍靜脈插管通道,進行藥物靜注提高患兒心率。然后,醫護人員迅速將患兒放置暖箱內轉移至心臟中心導管室,麻醉科主任張東亞為患兒植入深靜脈導管給藥麻醉,李小梅、江河等醫生迅速為其實施經臍靜脈植入臨時起搏電極手術,獲得成功。在心外科、小兒心內科和麻醉科的共同努力下,醫務人員順利為患兒安裝了心外膜永久心臟起搏器,目前患兒情況穩定。
碘粒子植入治腫瘤用上3D打印技術
《健康報》訊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介入與血管外科郭金和教授團隊,在為腫瘤患者施行碘粒子介入治療時,首次采用3D打印模板技術。這一新型組合技術不僅使手術時間明顯縮短、患者痛苦減少,而且治療的精準度顯著提高。
據介紹,72歲的趙大爺食管癌術后4年,最近出現進食困難、吞咽吃力,并伴有嘔吐惡心、腹部不適等癥狀,檢查發現,趙大爺發生肝門部淋巴結轉移。另一位65歲的患者李大爺肺癌術后一個月,出現胸悶伴呼吸困難,確診為多處靜脈血栓形成。兩位患者需要接受該院介入與血管外專家碘粒子植入介入手術治療。
郭金和介紹,考慮到趙大爺的年齡和身體狀態,決定對趙大爺肝臟部位的病灶進行碘粒子植入術。為使治療更加精準,專家首次引入3D打印模板技術。有了3D打印技術,定位都是三維立體的,從平面布點到縱向深淺,再到粒子的劑量,都經過精確計算,可以避開血管、神經和骨骼。用3D打印模板做碘粒子植入手術,能提高布控和操作上的精準度,縮短手術時間、減少病人痛苦。趙大爺的手術僅持續1個小時,醫生共為其植入40顆碘粒子。這些粒子分布均勻、無病灶外游離,手術過程十分順利。
兩位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目前正在進一步康復中。
運用新技術治療創傷性骨髓炎
《健康報》訊 創傷性骨髓炎是骨科的疑難雜癥。浙江省立同德醫院修復重建中心應用新技術治療,取得很好的效果
近30年來,各種肢體軟組織缺損創面基本可通過各種皮瓣進行修復,從而改善局部血運,促進感染的控制。骨感染、骨缺損也可應用吻合血管的骨皮瓣移植一期修復,最常用的是髂骨皮瓣和腓骨皮瓣,臨床療效滿意,但手術技術要求高。
自從上世紀70年代藥物緩釋系統應用于臨床以來,對骨感染的治療取得了巨大成就。
該院應用載抗生素硫酸鈣結合皮瓣技術一期治療了大量創傷性骨髓炎患者,取得了滿意療效,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不僅治療了骨缺損骨感染,而且修復了軟組織缺損,縮短了治療周期,可使患肢早期進行康復鍛煉,最大限度恢復肢體功能。當然,這一技術主要針對骨缺損小于4厘米的患者,若缺損大于4厘米,目前主流的觀點是用骨搬移的方法進行治療。
亞急性甲狀腺炎不用激素也能治
《健康報》訊 亞急性甲狀腺炎多采用激素治療,經探索,采用非激素療法也可以。
起病多急驟,患者表現為發熱,伴畏寒、寒戰、疲乏無力和食欲不振等。最為特征性的表現為甲狀腺部位的疼痛和壓痛,常向頜下、耳后或頸部等處放射,咀嚼和吞咽時疼痛加重。
輕癥的亞急性甲狀腺炎多采用阿司匹林、樂松等非甾體類抗炎藥進行治療,中重度者則采用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采用糖皮質激素治療,雖可較快緩解病情,但是易復發,而且容易出現糖皮質激素的副作用。糖皮質激素長期大量應用引起的不良反應很多,像物質代謝和水鹽代謝紊亂、誘發或加重感染、消化系統并發癥、心血管系統并發癥、精神異常、白內障和青光眼等。糖皮質激素還能使眼內壓升高,誘發青光眼或使青光眼惡化。
亞急性甲狀腺炎患者一方面受疾病困擾,另一方面還要承受糖皮質激素帶來的副作用。經過幾年的研究,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探索出了不用激素也能治療中重度亞急性甲狀腺炎的方法,使患者遠離了激素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幾年來,收治了近400名亞急性甲狀腺炎的患者,采用新型的口服非甾類抗炎藥聯合藥物靜點成功治愈了這些患者。應用該療法,無論病情輕重,患者均可被治愈,并且尚未發現任何不良反應,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血管介入技術救治胎盤植入產婦
《健康報》訊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科與介入血管外科、麻醉科、泌尿外科、兒科等科室密切配合,應用腹主動脈球囊阻斷下剖宮產術,成功搶救了一名大面積穿透性胎盤植入的產婦,安全分娩新生兒的同時保住了產婦子宮。
一名38歲的孕婦8年前曾于外院行剖宮產術,兩年前再次妊娠,因妊娠早期懷疑“瘢痕部妊娠”而行人工流產術。此次懷孕7周后,在外院檢查中多次提示孕囊位置低,位于剖宮產疤痕處,診斷剖宮產瘢痕部妊娠,建議其終止妊娠。但該孕婦非常希望繼續妊娠,擔心此次終止妊娠后再懷孕會更加困難。婦產科主任楊慧霞教授與孕婦多次溝通,告知她繼續妊娠的風險,建議終止妊娠,而孕婦甘愿冒著風險,在醫生嚴密孕期保健下繼續妊娠,并一直做規律產檢,嚴密監測妊娠狀況。
幾次孕期超聲及盆腔核磁檢查均提示,“兇險性前置胎盤,穿透性胎盤植入”可能性大。在孕33周時,孕婦被收入院。楊主任反復考慮后認為,該孕婦植入面積大而且可能穿透達膀胱,在分娩中很有可能出現來不及搶救的大出血,因此決定利用腹主動脈球囊阻斷術來救治這位具有極高風險的孕婦,并于孕34周行剖宮產終止妊娠。
手術開始,首先由介入血管外科主任鄒英華教授行腹主動脈球囊置入術,置入過程順利,預沖實驗后固定球囊,后將產婦轉入手術室。麻醉科李堅主任醫師負責病人麻醉,于椎管內麻醉下行剖宮產,并做好術中改全麻的準備,同時由輸血科備好了紅細胞及血漿。楊慧霞主任主刀,時春艷主任醫師等配合,成功地為產婦實施剖宮術。目前母子健康。
頸內動脈剝脫+支架置入術獲成功
《健康報》訊 56歲患者老韓因頸內動脈閉塞癥在火箭軍總醫院住院治療,該院神經介入專家姜衛劍為他實施了頸內動脈剝脫+支架置入術。老韓已康復出院。
頸內動脈是供應大腦血流的大動脈,出現狹窄時需要手術、放支架。而頸內動脈閉塞后,如何讓閉塞的血管血流再通,是個棘手問題。姜衛劍說,血管閉塞的原因,是血管內的斑塊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大,或者栓子脫落,隨著血流漂,最終堵塞血管。不同的原因,治療的方案也不同。根據老韓整個發病的過程以及檢查的結果來看,應該是第一種情況,放支架于事無補,把血管內的斑塊去除才能解決根本問題,但血管狹窄情況不改變,還是沒有辦法恢復有效的血流。
“首先造影,明確整個腦血管的情況;然后,頸內動脈斑塊剝脫;再次造影,看看血流恢復的情況;放導絲,向顱內段探查。”在姜衛劍的指令下,助手們有條不紊地操作著,在患者頸內狹小的間隙,連續放置了2個支架,通道由此打開,通向大腦的血流再次得到恢復。術后造影看到重建的頸內動脈顯影,手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