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風田++張璟
如果說,未來哪個行業能再造一個阿里,很有可能是土地流轉。全國的農業用地約96.8億畝,流轉之后,這些土地的市場價值將超過萬億元。
隨著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投資者看到了農村土地流轉中的商機。
帶著錢,有了土地就能賺錢嗎?其實不然。土地流轉并非僅是一紙合約,投資者還需要考慮政策、經營模式、土地流轉風險等一系列問題。
2014年11月下旬,中央審議通過了《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第一次提出,在堅持農村土地所有制前提下,促使承包權、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新格局。雖然這項政策為農地流轉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權利保障,但也同樣畫出了不可逾越的三條紅線,以引導農村土地健康流轉。
首先,不能強制流轉農民的土地。也就是說,土地的承包權始終歸農民所有,土地是否流轉、價格如何確定、形式如何選擇,都由承包農戶自主決定。在現實中,類似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名義將整村、整組農戶承包地對外集中招商經營,都屬于違背政策的行為。投資者在與地方政府或村委會合作進行大范圍土地流轉時,需要審慎甄別,不能做違背政策和有損農民利益的事。
其次,對資本下鄉劃定了經營范圍,即要發展良種種苗繁育、高標準設施農業、規?;B殖和開發農村“四荒”資源等。工商資本在選擇經營項目時要注重發掘小農戶做不了的、附加值高的,在政策規定的框架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最后,要以用途管制為抓手,嚴禁借土地流轉之名搞非農建設。比如,在流轉農地上建設或變相建設旅游度假村、高爾夫球場、別墅、私人會所等;占用基本農田挖塘栽樹及其他毀壞種植條件的行為;破壞、污染、圈占閑置耕地和損毀農田基礎設施。一些商業資本為了尋求高回報,打各種擦邊球,以農業之名占用農用土地,卻用于各種名義的生態大棚、休閑旅游等非農開發。這些項目或許能獲得短期收益,但從長遠來看,政策一旦嚴查,便難以持續發展。
雖然政策的利好讓規模化的土地流轉成為了可能,但為了能夠長期可持續發展,在進行農地流轉時,投資者一定要在法律范圍內尋找土地流轉經營的商機。
當前,農村的土地流轉主要包括“三塊地”,即農民的承包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農村宅基地。由于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和農村宅基地抵押、擔保等政策仍在試點中,所以我們重點關注農民承包地的流轉和經營。

通過土地流轉進行規模經營的投資者,應設計相應的市場風險分擔機制
根據調研發現,通過流轉土地從事農業規模經營,并實現盈利的有效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特色農產品種植+訂單”模式;二是大宗糧食作物種植“產加消”一體化模式。
模式一:“特色農產品種植+訂單”模式
經營者在流轉的土地上從事綠色、有機作物種植,并將產品細化為不同的品質,以應對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在銷售方面,他們采取訂單農業的模式,依照訂單組織生產。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這也為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提供了一個新興渠道,如黑龍江長富俊龍谷物種植專業合作社。
長富俊龍利用黑龍江地區得天獨厚的黑土地等自然資源,開發有機農作物種植。他們主要采取農戶自愿,帶地入社,參與分紅的方式,將農戶的土地集中起來,實現規模經營。所有生產出來的谷物由合作社進行制粒、研磨、分級和色選,這也是特色農產品加工增值的重要環節。完成之后,產品按照訂單銷售至全國三十多個大、中型城市及各大超市。從2001年至今,長富俊龍的谷物已達到年銷售量5 000噸,產值6 000萬元。
這種模式的好處在于:首先,它有效解決了農戶和合作社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其次,合作社以有機食品為目標市場,通過種植有機谷物,打開了銷售市場;第三,合作社配套的谷物加工設備,有效實現了產品附加值的提升。
模式二:大宗糧食作物種植“產加消”一體化
眾所周知,小規模的糧食種植難以獲得超額利潤。在東北,平均一畝地生產玉米(脫水干糧)1000斤,按照2015年的玉米臨儲價格1元/斤計算,一畝地的銷售收入為1000元。如果不計入土地成本(租金),農戶的玉米生產成本(包括勞動力成本)每斤為0.75~0.8元。也就是說,以0.75元/斤的玉米生產成本計算,種植一畝玉米的利潤只有250元。
這還是按照土地為農戶自有,不需要付地租的情況下計算。如果農戶將土地流轉出去,每畝地還會增加500元左右的地租。所以,小規模流轉土地進行大宗糧食生產非常難獲益。
如果希望實現大宗糧食作物的盈利經營,則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流轉,在集中連片的土地上實現統一播種、配方施肥、定量撒藥和機械化的種植與收獲。這樣才能降低畝均種植的投入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
吉林省公主嶺萬欣農機專業合作社,就是大宗糧食作物種植“產+消”一體化模式的典型代表。所謂“產+消”,是指該主體集糧食的生產、加工和消費為一體。
萬欣農機將農業的生產、深加工、畜禽養殖的飼料消費結合在一起,在產業鏈上構成了一個閉合的回環。在產業鏈運轉過程中,他們還會產生用以增值的副產品,如作物秸稈。合作社可以按230元/噸的價格,將玉米秸稈賣給生物電廠,作為發電原料。而合作社飼養的240頭母牛的動物糞,便可作為有機肥,投入到作物種植中。
在與農戶的對接上,合作社還會為農戶提供土地托管服務,即在生產期統一組織采購生產資料,為農戶提供農機化服務,在收獲期以每斤高于市場價1分錢的價格收購農戶的糧食。這種模式主要依靠降低農資投入成本來獲取利潤。
這種模式的好處在于:它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農戶的糧食,一方面很好地保障農民參與合作社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又能實現糧食銷售價格波動時的風險共擔。這種利益鏈接機制可以將經營者和農戶利益統一起來,促進土地流轉和集中連片經營。
此外,為了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應對種植環節可能存在的自然災害等風險,合作社還通過延長產業鏈,將農業生產、加工、飼養、銷售結合在一起,各環節相互銜接,使成本最小化,將風險內部化,大大提高了農業產業的抗風險能力。
在生產要素,特別是土地要素配置不斷活躍的今天,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無論是“特色農產品+訂單”,還是經營者的縱向一體化,都可以實現成功創業。但我們也要注意到,這兩種模式之所以成功的前提條件,是在投資者和農戶利益協調一致的基礎上實現土地的規模經營。
如今,隨著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經營,成為許多農業淘金者的目標,但也要懂得防范其中的風險。
風險有哪些?
1.政策風險
目前,土地制度改革為土地流轉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條件,但不顧經濟規律,盲目流轉土地往往造成經營者土地規模過大,反而導致畝均生產成本上升,最終使得經營難以為繼。比如,2008年,在當地政府的動員下,亳州市韭菜產銷協會會長儀大彪分兩次流轉600畝土地進行韭菜生產。頭兩年經營還良好,后來受天災和市場供求的影響,生產遭遇了困境。儀大彪第一時間向政府求助,但政府承諾的扶助資金、種地直補和良種補貼都沒有到位。在耗盡積蓄財產后,最終只能以失敗告終。
在主糧生產中,政府有相應的最低收購價和臨儲政策,但政策的變動往往會造成土地流轉主體的解體。從2015年到2016年初,東北地區的玉米臨儲價格突然下跌,以及后來政府取消玉米臨儲政策的巨大變動,使得流轉土地進行玉米生產的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都遭受到了巨大損失。特別是以高于政策調整后的土地租金與農戶簽訂長期土地流轉合同的新型經營主體,他們往往不堪土地租金下降的壓力,紛紛毀約,導致原有的規模經營解體,土地流轉失敗。
2.信息風險
這主要指土地流轉者與農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也包括雇傭農民務工時存在的監督困難和道德風險等問題。
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一些企業開始利用互聯網建立土地流轉的服務平臺,如土流網、聚土網、來買地網等。
作為中介機構,土地流轉平臺的建立可以更好地為土地出租人和承租人提供信息溝通的渠道,極大地提高信息傳遞和交流的效率,改變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但當前此類土地流轉服務平臺上,多為山林地、集體經營性用地、建設用地的轉讓,卻少有農戶自有土地的直接流轉信息,不少農地流轉都是二次轉包。而服務平臺的交易中往往采用固定租金模式,相比分成租金,這種種模式不利于分擔農業生產中的風險。而且服務平臺中土地信息的虛假和重復現象也時有發生。
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相應的激勵相融機制,以固定工資雇傭農戶進行農業生產,可能會造成出工不出力等問題。而作為雇傭者的經營主體卻難以監督分散的勞動力個體,這就造成了投資者的生產成本提高,經營難以持續。2009年,重慶永川區的萬畝“糧王”破產正是由于土地流轉規模過大,雇傭當地勞動力不僅工資高且難以監管,最終導致其水稻生產農資投入成本過高,經營失敗。
3.市場風險
在農地流轉中,土地租金的變動是影響規模經營者生產成本的重要因素。租金往往與土地產值息息相關。由于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波動大,如果完全通過固定租金給付,容易使經營者和農戶利益難以協調。如農產品價格高時,經營者受益,但農戶獲得的租金就相對較低,農戶有違約的激勵;當農產品價格低時,生產虧損,經營者無法償付較高的租金,也同樣存在違約的動機。
因此,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價格,如何通過設計風險分擔機制,合理控制土地租金水平,形成經營者和農戶的利益協調機制,是規模經營者需要創新探討的問題。
4.自然風險
由于農業生產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很大,嚴重的旱澇災害可能會使一季的生產功虧一簣。投資者在土地流轉中,還應該注重流轉地區的自然條件和原有的土地經營方式,做好應對水旱災害的相應準備。而且嚴重的動植物疫病也可能對農業生產造成減產、減收,甚至絕產的影響。因此在土地流轉前,經營者不能只關心土地流轉的價格,還需要對當地的土地質量、生態環境做出全面的考察,以及對流轉區的經濟、社會、環境條件做詳細評估。
土地流轉是農村資產市場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在機會與風險共存的環境里,投資者該如何在機制設計上更好地規避風險?經營者可能需要在適度規模經營、農民利益鏈接、市場風險分擔和土地環境評估等方面下功夫。
首先,土地流轉不是越多越好,要考慮農業生產的適度規模經營。
有研究機構利用國家統計局2004-2012年的農村住戶數據計算得出,家庭農場的最優土地規模區間為131~135畝,種糧大戶的最優糧食播種面積區間為234~236畝。這意味著,當前動輒成千上萬畝進行土地流轉的項目,帶有相當大的盲目性。
作為個體投資者,你需要理性考慮農場的經營規模,避免在地方政府或其他主體的鼓動下盲目流轉土地。
其次,在土地流轉中,投資者要做到自身利益與農戶利益協調一致。
投資者要設計一種機制,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都要使投資者的利益和農戶的利益相協調,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激勵相容,保障兩個利益主體長期持久的合作。長富俊龍和萬欣合作社之所以能夠成功,與他們較好地處理農民、土地和經營者之間的利益,不無關系。二者的共同特點都是沒有直接與農戶結算土地租金,沒有使經營者的生產與農戶截然分開,而是依舊將土地視為農民的財產,為農民提供分紅收益。這就使得經營者和農民成為利益一致的共同體,也實現了經營者與農民的風險共擔,收益共享。
第三,通過土地流轉進行規模經營的投資者,還應設計相應的市場風險分擔機制。
針對雇傭農戶進行農業生產,容易產生出工不出力的道德風險問題,投資者可以設計一定的激勵機制。如萬欣合作社,采取以高于市場價1分錢的價格收購農戶的玉米,就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的積極性。雖然在收購價上讓利于農民,但合作社為農戶提供代種、代收的服務,能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所以在種植環節依然有利可圖。
為了能更好地應對市場風險,投資者還可以采取延長產業鏈的方式,將某一環節的風險通過整個鏈條的運轉予以緩沖;運用互聯網等新興技術開拓銷售市場,采取電商、訂單生產等來降低市場風險。
最后,在土地流轉前,投資者還應注重考察流轉區的自然條件、動植物疫病等情況,關注該地是否有相應的風險防控設施,如農田水利和動植物疫病檢驗檢疫機構。
作為投資者,不能僅從網站上了解一個地區的發展狀況,還需要從經濟條件、交通狀況、風土人情、自然生態等各方面,對土地流轉區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