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冰
披著“購物”“娛樂”“金融”的外衣,實質卻好似賭場——這些玩心跳的金融產品在暗處攪動著上萬億元的現金流,讓玩家上演了一出出悲傷的故事。你以為用戶Too young too simple,其實商家才是心機Boy。
一元購物:不用998,一元把貨帶回家
玩法:如果有一家商城,只需一塊錢就能買到iPhone6s、單反相機,甚至是金條、汽車,你會不會也想去試試?一元購物就是這樣的一種平臺。在一元購物商城,商品被平分成若干等分,每份售價一元,用戶可以購買一份或多份,每一份都對應一個購物碼,當等份全部售完后,由系統規則通過計算抽出一個幸運購物碼,來獲得相應的商品或服務。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因為彩票也是這么玩的。
做局:“收獲驚喜,實現夢想”,網站上滾動的獲獎名單以及水軍的曬單分享,助長著消費者的賭徒心理,讓他們在這種以小博大的幻想中越陷越深。中獎的始終只有極少數,幸運購物碼的計算方式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電商可能只是一張皮。
微信紅包群:城市套路深,輸光回農村
玩法:“半年輸掉6萬元”,武漢人小李沉溺微信紅包群,輸掉了大半的存款。據小李介紹,現在微信紅包群里的游戲,大多從傳統的賭場游戲演變而來。例如“牛牛”,玩家們將自己所搶到的紅包金額最后兩位小數相加,然后“斗牛”。如56.32元,3加2則為“牛五”,最大為“牛九”,“牛一”最小。其他的游戲還有押注猜大小、紅包接龍、牌九等。“群里一晚上紅包流水少則四五千元,多則上萬元。”
做局:一入賭局深似海。紅包群內等級森嚴,分工明確。群主制定規則、合伙人出資、代包手發紅包、作弊團隊全程參賭。玩到最后,才發現輸錢的一直是那幾個“冤大頭”。
動輒數萬元的進群押金也是小白上交的“智商稅”,進群時說好的人退錢退,最后往往都進了群主的腰包。
奇葩網絡保險:八卦競猜,邀你來戰
玩法:隨著天后泰勒·斯威夫特戀情的曝光,某寶上的“抖森霉霉分手險”一度被炒成了熱點,甚至被外網所報道。一元購買一份分手險,如果他們分手即可獲得兩元的賠付。類似的還有“X戰警教授頭發保險”“《神探夏洛克》上映保險”等等。因為這類商品可以重復購買,所以不見得僅是“一塊錢”買賣。
做局:“奇葩險”本質是為了吸引眼球,與其說是保險,不如說是玩家與莊家的對賭。在龐大的流量下,商家用消費者隨手摸出的零錢硬幣就能積累可觀的“彩頭”。“抖森霉霉分手險”月銷售最高達543筆,單筆最高金額達到400元,已經具備一定規模和影響力。因其對名人造成名譽調侃以及可能存在集資詐騙,目前已被叫停,購買“奇葩險”的消費者很可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二元期權:你以為是看運氣,平臺跟你玩心機
玩法:二元期權交易始于2008年,2013年大量交易商進入中國,網絡上涌現出一大批二元期權平臺。
所謂二元期權,說白了就是猜漲跌,舉個簡單的例子:投資者拿著100元錢去二元期權平臺,他判斷某只股票今天會漲價,那么他就把錢投到看漲期權區,反之一樣。如果他猜對了,收益一般為投資金額的70%,就是70元,其余為平臺收取。但如果猜不對,虧損則是85元,平臺只返還本金的15%。
看上去像是“買大買小,買定離手”的升級版。很多投資者都在做分析、看趨勢、抓時機,但為何賬戶余額還是越來越少?
做局:近年來,爆發式增長的二元期權平臺為了躲避監管,大多將服務器設立在境外。它們實質上是創造風險供投資者進行投機,與監管的期權及金融衍生品交易有著本質區別:
1.“贏少輸多”的賠率設計有別于正規期貨、期權。即便是在正常漲跌概率各50%的情況下,投資者也是“穩虧”的;2.平臺利用“滑點”搞鬼、阻止客戶出金等情況時有發生;3.“黑平臺”交易商利用自身可以控制行情軟件等優勢,與投資者進行對賭,從中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