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優勒,竇長武,張占普,白 杰 (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開顱手術與介入栓塞術治療腦動脈瘤的臨床療效比較
蘇優勒,竇長武,張占普,白 杰 (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50)
【摘 要】目的:探討開顱手術與介入栓塞術治療腦動脈瘤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2013-01/ 2015-06收治的腦動脈瘤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50)和對照組(n=50).對照組采用開顱夾閉術,觀察組采用血管介入栓塞術,觀察兩組手術效果.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2.0%,對照組總有效率74.0%,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GOS評分良好率72.0%,對照組良好率54.0%,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4.0%,復發率2.0%,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20.0%,復發率8.0%,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MMP?2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MMP?2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結論:介入栓塞術治療腦動脈瘤效果顯著,并發癥發生率低,是治療腦動脈瘤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開顱手術;介入栓塞術;腦動脈瘤
腦動脈瘤是因腦內血管異常而引起的腦動脈瘤樣突起,以腦前循環系統動脈瘤最為常見,容易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進而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癥狀.該病主要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動脈硬化、感染、創傷等,多在勞累或激動時發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發性的頭痛、惡心嘔吐、頸項強直等,有的患者會伴有意識障礙[1].腦動脈瘤破裂出血發病急驟,容易導致死亡,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2].而隨著醫學診療技術的發展,介入栓塞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已逐漸成為治療腦動脈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探討開顱夾閉術與血管栓塞介入治療腦動脈瘤的療效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2013-01/2015-06收治的腦動脈瘤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 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或數字血管造影確診,符合腦動脈瘤診斷標準.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50)和對照組(n=50).觀察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26~77(平均59.3±5.5)歲,病變部位:前交通動脈處25例,后交通動脈處17例,其他情況8例;動脈瘤直徑:0.5~2.7(平均1.6±0.1)cm;Hunt?Hess分級:Ⅲ級29例,Ⅳ級17例,V級4例.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30~79(平均 60.1±5.8)歲,病變部位:前交通動脈處28例,后交通動脈處15例,其他情況7例;動脈瘤直徑:0.6~2.5(平均1.5±0.3)cm;Hunt?Hess分級:Ⅲ級31例,Ⅳ級13例,V級6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標準 ①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②免疫系統疾病者.③重度心力衰竭者.④心源性休克患者.⑤有凝血障礙疾病者.⑥高血壓者.
1.3方法
1.3.1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開顱夾閉術.術前患者通過 CT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1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檢查確定瘤的位置、大小,全麻,選擇額部、顳部開顱側為入路,打開骨瓣,分離動脈瘤,以血流中斷為標準夾閉動脈瘤頸部,確保血流不會流至瘤部,最后關閉顱腦,之后對病變部位電灼治療,隨即做好相應的止血處理工作.術后采用預防痙攣、感染、血栓等的藥物對癥治療.
1.3.2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血管介入栓塞術.患者全麻插管,利用Se1dinger技術進行股動脈穿刺造影,X光監視下把微導管置于患者動脈瘤內,然后填入并釋放彈簧圈閉塞動脈瘤,術后壓迫穿刺點,待無出血后及時加壓包扎.
1.4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效果;觀察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療前療后3 d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基質金屬蛋白酶?2(meta11oprotease,MMP?2)水平.
1.5療效評價 顯效:病灶消失,生活可自理,或雖存在神經系統損傷,但病情穩定;好轉:有輕微的神經系統損傷,間接術后癥狀改善;無效:術后癥狀無明顯改善或有嚴重神經系統損傷,不能恢復.采用G1asgow結局量表(G1asgow Outcome Sca1e,GOS)評價恢復效果.良好:GOS≥4分;較差:2分≤GOS≤3分;不良:1分.
1.6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2.0%,對照組總有效率74.0%,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踤=50,n(%)]
2.2兩組治療后GOS評分情況比較 觀察組GOS評分良好率72.0%,對照組良好率54.0%,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GOS評分情況比較?。踤=50,n(%)]
2.3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4.0%,復發率2.0%,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20.0%,復發率8.0%,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踤=50,n(%)]
2.4兩組治療前后MMP-2水平變化 治療前兩組MMP?2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MMP?2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MMP?2水平變化比較(n=50,±s,μg/L)

表4 兩組治療前后MMP?2水平變化比較(n=50,±s,μg/L)
aP<0.05 vs對照組.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4.3±9.9 19.8±7.1a對照組 54.5±9.2 35.3±8.9
腦動脈瘤是指腦動脈內腔局限性異常擴大造成動脈壁的一種瘤狀突出,是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經腰椎穿刺術可見腦脊液為血性,是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發生的主要原因[3],容易導致神經系統病變,若未得到及時治療,可能導致患者死亡[4],給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
目前,臨床上治療腦動脈瘤通常采用開顱手術,但術后顱內高壓和腦水腫等并發癥多,臨床限制較大.此外,開顱手術創傷大,患者耐受性差,治療效果不盡如人意[5].介入栓塞術是一種在DSA的支持下,將特殊的微導管系統經股動脈或導管緩慢插入,再將三維型微彈簧圈置入動脈瘤腔,利用微彈簧圈釋放后的空間伸展性,在動脈瘤腔內形成一個籃筐,閉塞動脈瘤,并保留載瘤動脈[6].術中置入的導管材料柔順性好,能夠較好的順應血管形態,不會導致側支血管閉塞,對腦血管干擾小,且對病灶周圍的重要結構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動脈瘤的致密栓塞率有了很大的提高[7],較好的彌補了外科手術的缺陷.需要注意的是,介入栓塞術對技術的要求較高,且手術是在全麻的環境下進行,這要求技術人員和麻醉醫生之間要密切配合,不能忽視手術過程中任何細小環節,嚴格肝素化,預防血栓的形成[8-9].
本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92.0%,對照組總有效率74.0%,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GOS評分良好率72.0%,對照組良好率54.0%,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4.0%,復發率2.0%,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20.0%,復發率8.0%,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介入栓塞術治療腦動脈瘤效果顯著,并發癥發生率低,給患者造成的創傷小,患者預后良好,特別是對高齡患者及有基礎疾病無法耐受開顱手術的患者,可大大降低手術風險[10].
本研究中,對兩組患者MMP?2水平進行了觀察,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MMP?2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MMP?2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MP?2具有降解血管壁基底膜的細胞外基質作用,可有效降解膠原及彈力纖維[11].研究[12]顯示,腦動脈瘤壁的中膜和近內膜區膠原成分變得比較細小且不連續,排列紊亂,MMP?2出現過度表達,因此,MMP?2與膠原的降解存在密切的相關性.本研究結果顯示,介入栓塞術可降低MMP?2水平,減少膠原的進一步破壞.
綜上所述,介入栓塞術手術效果顯著,并發癥發生率低,是治療腦動脈瘤的有效方式,隨著醫學診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介入材料不斷完善和改進,逐漸成為治療腦動脈瘤的首選手術方式.
【參考文獻】
[1]闕思偉.破裂前循環腦動脈瘤顯微手術治療觀察探討[J].中外醫療,2012,31(27):3-4.
[2]簡國慶.血管外顯微手術及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顱內前循環破裂動脈瘤的療效與并發癥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3):63-64.
[3]譚芳歡,管學春.常規CTA與減影CTA對腦動脈瘤診斷的對比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14,12(9):109-112.
[4]陳杰強.介入栓塞術和開顱術治療腦動脈瘤的療效比較[J].中國醫療前沿,2013,8(9):78-79.
[5]龍豐云,嚴 蓉,陳 弘,等.雙管喉罩全麻在腦動脈瘤介入栓塞手術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9):1352-1353,1449.
[6]田 豐,何卓文,馮秀芬,等.復合全麻聯用雙管喉罩于腦動脈瘤栓塞術的麻醉效果[J].中華全科醫學,2011,9(3):382-383.
[7]李東原,趙叢海,于偉東,等.開顱術中額竇開放處理方法的改進[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0,26(12):1089.
[8]馬春曉,步星耀,周 偉,等.顯微手術夾閉與血管栓塞術治療腦動脈瘤的療效與成本分析[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2,11(7):709-712.
[9]鄧其峻,廖旭興,鐘偉健,等.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術中出血的防治[J].廣東醫學,2011,32(1):90-92.
[10]許奕聰,林運全,鄭澤洲.介入栓塞和開顱手術治療腦動脈破裂出血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4,9(15):86-87.
[11]朱玉方,龐 琦,欒立明,等.顱內動脈瘤Ⅲ型膠原蛋白α1鏈基因多態性檢測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9,25(2):121-123.
·臨床與轉化醫學·
【中圖分類號】R65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94(2016)06?42?03
收稿日期:2016-04-03;接受日期:2016-04-19
作者簡介:蘇優勒.主治醫師.E?mai1:sy120161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