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亮
深層地熱井施工成井工藝
劉永亮
溫州地熱井是該地區最深的一眼地熱井,也是在火山巖地區打出的第一眼深層地熱井。本文針對火山巖地區的施工成井工藝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地熱是一種清潔、環保的綠色能源,儲量豐富,從國家和世界范圍分析,地熱有望成為綠色能源的生力軍。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國內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愈來愈受到關注,開發地熱這一“綠色能源”,對提高城市品位,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滿足當地旅游業發展需要,河北煤田二隊在溫州地區施工一眼探采結合井,井深1745.99m,水溫47℃,水量15.54m3/h,從而為溫州發展深層地熱水奠定了基礎,也填補了浙江南部火山巖地區無深層地熱井的空白。
地質概況
該井位于溫州東北部,地層主要以脆性巖石為主,褶皺構造不發育,主要以斷裂構造為主。除有北東向深斷裂、北西向、北東向、北北東、北北西向斷裂均有展布。在早期形成的東西向斷裂的基礎上,在北東~南西向構造應力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的北西向斷裂,由于斷裂的強烈活動,地下水經斷裂帶深循環時,在深部加熱,形成地熱,斷裂構造對地下熱水起著一定的控制作用。露地層除第四系外,為中生界上侏羅統高塢組及下白堊統朝川組。上侏羅統高塢組(J3g),為一套較單一的酸性火山碎屑巖,巖性為灰白—深灰、淺肉紅色流紋質晶屑熔結凝灰巖、流紋質含角礫晶屑熔結凝灰巖。具巖性較單一,晶屑含量高等特點,鉆入429.99m,未見底。朝川組(K1c),下部總體以一套中酸性火山碎屑巖為主;上部則為一套單一的酸性火山碎屑巖。地層厚度1300m。第四系全新統(Q4),屬陸相沖積成因(Q4al)。組成物有灰黃色砂土、砂、砂礫(卵)石等。礫石的磨圓度和分選性均較好。厚度8.0m。
施工設備
根據該井情況設備配置如下:

序號 設備名稱 型號規格 序號 設備名稱 型號規格1 鉆機 TSJ-3000 8 除砂器 JSN-2B型2 泥漿泵 QZ3NB-350 9 除泥器 CN/125X8-2 3 鉆塔 ZT31RG型 10 振動篩機4 電動機 250KW 11 絞車鋼絲繩 24mm 5 電動機 90KW×2 12 游動大鉤 YG135 6 發電機組 200KW 13 空壓機7 動力鉗 ZQ203-100
井身結構
該井為溫州地區第一眼深層地熱探采結合井,無直接成熟地層和技術資料借鑒,同時還要兼顧設計要求,結合設備情況,在施工中采用了以下井深結構。

施工工藝流程
根據該井的施工設備、鉆孔結構及地層特性采取以下施工流程:
(1)用Ф445 mm牙輪鉆頭鉆至孔深12.35m;下入Ф339.7×9.65mm護壁管進行了永久性的水泥固井;
(2)用Ф311 mm牙輪鉆頭從12.35m~508.73m;
(3)用Ф216 mm牙輪鉆頭從508.73m鉆至1745.99m;
(4)進行測井;
(5)下入Ф244.5×8.94mm泵室管,并對泵室段進行了永久性的水泥固井;
(6)進行洗井抽水工作;
(7)采取水樣送驗。
鉆井
開孔用Ф445 mm牙輪鉆頭鉆至基巖地層,下入護壁管,二開用Ф311 mm牙輪鉆頭鉆至508.73m,三開用Ф216 mm牙輪鉆頭從508.73m鉆至1745.99m。在三開鉆進過程中,由于地層硬度大,連續出現斷鉆情況,根據地層特性研究決定改變鉆具組合(見下表)。

原鉆具組合 改變后鉆具組合Φ216鉆頭+Φ177.8mm鉆鋌×3立根+Φ158.8mm鉆挺×4立根+Φ127mm鉆桿+Φ88.9mm鉆桿+方鉆桿Φ216鉆頭+Φ203mm鉆鋌×5立根+Φ177.8mm鉆挺×1立根+Φ127mm鉆桿+Φ88.9mm鉆桿+方鉆桿
鉆具組合改變后,不但提高了鉆效,而且減少了斷鉆次數。由于改變后鉆具組合屬非常規,鉆鋌和孔壁間隙較小,因此對泥漿要求較高,及時改變泥漿配比,提高黏度降低固相度,保證泥漿攜帶巖屑能力。泥漿性能配比參數如下(線下表):

井段 粘度,s 密度,g/m3 濾矢量,ml/30min二開 20-30 1.08-1.10 ——三開 25-35 1.05-1.08 10-25
三開鉆至1728m,出現泥漿嚴重漏失,后用清水鉆進至1745.99m,由于使用清水鉆進,無法有效攜帶巖屑,經甲方、監理方及施工方研究決定提前終孔。
測井及含水層選取
該井測井參數為:井斜、井徑、井溫、三側向電阻率、自然電位、自然γ、聲波聲幅測井。
測井儀器為上海地學儀器廠生產的JHQ-2D綜合數字測井系統,野外重力數據處理則采用上海地學儀器廠開發的測井解釋軟件LogView。具體工作量詳見工作量完成情況一覽表。
工作量完成情況一覽表

工作方法 長度(m) 工作方法 長度(m)工作方法 長度(m)自然電位 1740 井液電阻率 1728 旅行時 1728電位電阻率 1740 自然伽馬 1726 頂角 1732梯度電阻率 1740 三側向電阻率 1726 方位角 1732井溫 1728 時差 1728
根據該井巖芯巖屑錄井等資料反映的巖性分布情況,并結合本次測井資料分析,所鉆遇地層主要為凝灰巖,地熱儲水層為裂縫儲集層。因此測井分析重點是破碎帶地層的識別。當地層裂縫發育時,自然電位及各視電阻率測量數值較低,曲線形態表現為負異常,聲波時差則數值變化大、曲線形態表現為劇烈“周期跳躍”。據此共劃分出十一段可能的破碎帶,根據鉆探和測井綜合分析后共劃分出含水層十六層。
下管與固井
根據該井地層特性及鉆探測井綜合分析,泵室管下入至508.73m,下部裸眼成井。
下套管前要準確丈量每根的長度,按順序編號并做好記錄,套管長度最少要丈量兩次,兩次誤差不能超過1‰,并對提升設備的檢修、維護:在下管前必須對鉆塔、鉆機整個系統,包括大鉗等工具進行全面的維護、檢查,確保下管工作順利安全。用大排量循環泥漿,用同徑套管通井一次,確保下管順利。采用提吊浮板法,將套管依次下入井內預定深度。
為保護當地飲用水含水層不受其鄰近水污染,同時保證熱儲層熱水不被上部涼水所影響,該井泵室段(0~508.73m)石油套管環狀間隙進行永久性固井,固井用的水泥漿量為16m3,水泥灰漿采用水灰比為0.5:1的比例配制,配制的灰漿比重為1.85,并候凝48h,隨后采用“注水法”檢測了固井質量。
洗井
該井首先把鉆具1740m位置,然后采用高壓泵及沖孔器以清水進行換漿洗井,然后用焦磷酸鈉用量為750kg、十二烷基苯磺磺酸鈉的用量為350kg。浸泡時間為16h,然后采用清水把浸泡掉的泥皮排出孔外。由于下部裸眼成井,在浸泡焦磷酸鈉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鈉混合溶液的同時,下入鋼絲刷拉孔壁,這樣可以使附著在孔壁上的頑固泥皮更易脫落。拉活塞遵從自下而上的工作原理,活塞下入位置為480m~500m,活塞上下拉洗,拉活塞使井壁內連續產生負壓及水流震蕩,從而使含水通道暢通。最后為了更好的使孔內殘留物排到孔外,用壓風機進行壓風,首先將風管下入1300m處,進行了持續壓風,歷時24h,后將風管下入1630處,進行壓風,持續5h,洗井完畢。
抽水試驗
洗井結束后采用穩定流方法進行單孔抽水試驗,抽水試驗設備選用(見下表)。

設備名稱 使用數量或型號 備注潛水泵 2套 揚程為450m、600m測繩 500m 二套三角堰 1個盒尺 2個記錄夾 1個萬能表 2塊溫度計 3支鋼板尺 2個
該井最終進行了2個降次的抽水實驗,最大降深水溫47℃,水量15.54m3/h,抽水試驗結束后采取水樣并進行水質全分析化驗,化驗結果顯示熱水中偏硅酸含量達到礦水濃度,其中氟含量達到命名礦水濃度,完全滿足合同要求。
該井為溫州地區最深一眼地熱井,也填補了火山巖地區打出深層地下水井空白,通過此次施工,為該地區今后地熱開發提供了借鑒,尤其是針對火山巖地層,易出事故,鉆效低等問題提供了數據參考,總結了一套適合溫州地區地熱開發的一套施工成井工藝,并對溫州地區旅游業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并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
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6.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