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雨
循證護理在腹瀉患兒中的應用價值
姜春雨
目的 探討循證護理在腹瀉患兒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四平市婦嬰醫院就診的104例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2例。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兒則在此基礎上實施循證護理,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效果、住院時間、止瀉時間、退熱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兒護理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住院時間、止瀉時間、退熱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腹瀉患兒實施循證護理,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促進其早日康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娟P鍵詞】循證護理;小兒腹瀉;并發癥;應用價值
小兒腹瀉為臨床兒科常見疾病,該病發生率較高,好發于 5歲以下兒童,多伴有大便次數增多、性狀改變等現象[1],對患兒的營養吸收影響極大,嚴重時甚至會對患兒正常生長發育造成不利影響。合理的護理干預對改善患兒預后、促進其恢復具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就循證護理在腹瀉患兒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就診的104例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均伴有大便次數增多、量多、呈水狀或蛋花樣等臨床表現。所有患兒均符合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相關要求,家屬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將患兒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2例。觀察組患兒中,男27例,女25例,年齡15 d至11歲,平均(5.9± 1.2)歲;腹瀉類型:細菌性腹瀉22例,病毒性腹瀉17例,因喂養不當引起的腹瀉13例。對照組患兒中,男28例,女24例,年齡14 d至13歲,平均(5.5±1.3)歲;腹瀉類型:細菌性腹瀉 23例,病毒性腹瀉15例,因喂養不當引起的腹瀉14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腹瀉類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護理,包括入院指導、病情觀察、用藥指導等;觀察組患兒則在
此基礎上實施循證護理,具體如下。
1.2.1 尋找循證問題 成立護理小組對循證問題進行系統分析,以患兒病情為依據對疾病原因、機制等進行分析,并提出循證問題,主要包括如何止瀉、降溫預防驚厥、臀部皮膚護理等;同時小組成員應認真查閱以往病例,且應耐心向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護理工作者咨詢請教,合理對循證問題進行總結。
1.2.2 查找循證支持 小組成員應認真查閱相關文獻及網絡資源,包括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等,制訂科學的護理程序,護士長應嚴格監督護理工作,確保護理程序嚴格實施。
1.2.3 循證護理內容
1.2.3.1 及時止瀉 病原菌、消化不良等因素所致的菌群失調導致腸胃蠕動增加是誘發腹瀉的主要原因,止瀉的關鍵在于控制誘因。因此,醫護人員首先應明確患兒腹瀉的原因,對于因病毒、細菌感染所致的腹瀉應及時給予抗病毒、抑制細菌感染處理,同時積極進行補液。另外,護理人員應認真向患兒家屬講解止瀉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對于因飲食喂養不當所致的腹瀉患兒則應適當對其飲食結構進行調整,對于腹瀉癥狀較為嚴重的患兒應禁食4~6 h,待患兒腹瀉次數減少后可適當給予其流食、半流食,如米湯、豆漿等。
1.2.3.2 降溫預防驚厥 護理人員應嚴密監測患兒病情變化情況,對于伴有高熱癥狀的患兒應及時給予降溫處理,急性期應每30分鐘監測一次體溫,待其體溫恢復正常后應每隔2 h監測一次,體溫穩定后應每天監測3次,同時應對監測結果進行認真記錄,避免高熱驚厥現象發生。
1.2.3.3 臀部皮膚護理 由于兒童皮膚較嬌嫩,大便次數增多極易對患兒臀部造成刺激,導致其臀部皮膚發紅,甚至潰爛。因此,護理人員應囑咐患兒家屬為患兒勤換尿布,便后使用溫水對臀部進行清洗,且應撲適量滑石粉,另外尿布應選用具有較強吸水性的棉布,避免出現尿布皮炎。對于伴有紅臀癥狀患兒,可使用3%硼酸水進行清洗,并涂抹凡士林;若患兒伴有潰瘍癥狀則可涂抹氧化鋅軟膏。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效果、住院時間、止瀉時間、退熱時間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5 d內患兒腹瀉次數顯著減少,每天大便次數為2~3次,且糞便性狀正常,無全身癥狀;有效:治療后5 d內腹瀉次數有所減少,每天大便次數為4~5次,糞便形狀顯著好轉,無全身癥狀;無效:治療后5 d內腹患兒腹瀉次數無明顯變化,且糞便形狀無明顯改善,伴有全身癥狀??傆行剩?)=(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護理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兒護理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護理效果比較
2.2 住院時間、止瀉時間及退熱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住院時間、止瀉時間及退熱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住院時間、止瀉時間及退熱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患兒住院時間、止瀉時間及退熱時間比較(d,±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 止瀉時間 退熱時間對照組 52 5.2±0.8 3.5±1.0 2.6±0.7觀察組 52 3.1±1.1* 2.1±0.9* 1.2±0.5*
2.3 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中,營養不良1例,感染1例,真菌性腸炎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8%(3/52);對照組患兒中,營養不良3例,感染3例,真菌性腸炎1例,感染性休克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 15.4%(8/52);觀察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小兒腹瀉是指因多因素、多病原菌所引發的一組以腹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性狀改變,部分患兒還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嘔吐、發熱、電解質紊亂等癥狀,可對患兒生命健康造成極大威脅[3-4]。兒童因機體抵抗力較差,防御系統尚未發展成熟,消化酶、胃酸等的分泌量較小,消化道負擔相對較重,易發生消化功能紊亂;此外,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喂養不當等多種因素可增加腹瀉的發生率。相關研究顯示,若患兒長時間存在腹瀉現象極易引發營養不良、生長障礙等現象[5]。因此,加強對腹瀉患兒的治療及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循證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也被稱為實證護理,其主要是指護理人員在對患者展開護理的過程中,審慎、合理地對臨床經驗、患者主觀意愿及科研結果進行融合,取得證據,進而制訂護理方案的護理模式[6]。本研究采用循證護理方式對觀察組患者展開護理干預,通過分析患兒具體病情、查詢相關文獻資料,為其制訂科學的護理干預措施;在解決患兒實際護理需求的同時,還有利于護理人員在查詢資料、文獻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專業知識,培養醫護人員嚴謹的學習態度,對提高護理效果、調動護理人員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觀察組患兒護理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止瀉時間及退熱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對腹瀉患兒實施循證護理,可顯著提高治療效果,促進其早日康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1] 何火英.雙歧桿菌活菌聯合蒙脫石散治療小兒腹瀉的療效研究[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5,11(3):44-47.
[2] 汪澤軍.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聯合思密達治療小兒腹瀉的療效觀察[J].今日健康,2015,14(4):105-106.
[3] 李靜,賀金娥.谷氨酰胺結合低滲口服補液鹽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15):104-106.
[4] 齊永明.鋅劑聯合葉酸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應用效果探討[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11):71-72.
[5] 林少云.中醫綜合療法治療小兒腹瀉 40例療效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9(5):88-89.
[6] 張梟然.護理干預在小兒秋季腹瀉患兒中的應用及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10(1):158-160.
R473.72
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8.058
四平市婦嬰醫院,吉林四平 13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