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新聞社網站8月30日文章,原題:中國電影繁榮不再? 對于中國電影業來說,今夏的日子可不好過,票房5年內首次下降。僅7月,觀影人數就減少15%。中國國產片表現尤為糟糕。雖然這或許是暫時的,但也暴露出中國電影人——乃至更廣的文化產業——所面臨的一些挑戰。
票房下跌的一個直接原因是電影管理部門打擊票房造假。更普遍的問題是消費者信心動搖。今年第一季度,平均票價升至3.35美元,而去年同期為2.54美元。觀眾已習慣因網上商家的補貼和激烈競爭而帶來的低價,但此類折扣開始消失。
票房下滑可能也跟一些更基本的文化因素有關。首先是與看盜版影碟相比,電影院觀影體驗更佳。長期以來,發行公司靠3D、IMAX和好萊塢電影特效吸引消費者走入影院,但更老練的觀眾開始失去此類體驗的新奇感。
這也解釋了為何中國國產電影那么糟糕。多年來,中國消費者能輕易看到盜版的外國影片,故而對講故事、表演和制作水平的期望變高了。總的來說,如今的中國觀眾遠比前幾代挑剔。但問題是,中國缺少專業級別的編劇。
最后,歷史給了中國電影人躲避風險的理由。結果造成某種文化上的滅菌,四平八穩的紀實受到青睞,天馬行空的人少了。歷史片和通俗劇仍廣受歡迎,卻平淡無奇。
中國政府可以放寬對外國電影的引進數量限制,給保守的國內電影業制造一些競爭。并無證據顯示配額制奏效:在韓國,放寬配額反而帶來國產電影業穩步增長,提高了韓國影視劇在國外(尤其在中國)的影響。自然,票房銷量也節節攀升。▲
(作者亞當·明特,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