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若淑
《道德經》的靜心之道
——文崇斌道長專訪
文 | 若淑

文崇斌,俗名文武斌,號九真子,道教全真龍門派第二十六代傳人,出生于遼寧省本溪市中醫世家。入道于1992年,皈依道教道教全真龍門派,拜黃信陽為師,取法號崇斌。現任山西省道教協會會長,北京市道教協會道教文化研究委員會駐會(呂祖宮)委員。
當今社會經濟繁榮,文化多元,社會關系錯綜復雜,社會節奏逐步加快,在享受社會進步帶來的物質文明同時,隨之而來一部分人沉浸于物質享受而忽略了精神修養,出現了心理上的極大空虛;物質條件相對差一點的對物質的期望和追求,無力顧及思想方面的塑造,呈現出心態上的偏激與浮躁。兩種不同生活境遇的人群生活背景各異、現實感受不同,但其表現相近的心理失衡問題,多數人在物質的大潮中隨波逐流,而不能沉靜地對待生活乃至生命。
談及這一現狀文道長指出,人心浮躁是傳統文化缺失的表現,我國社會目前的狀況,經濟、文化發展失衡,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卻處于低潮時代。老祖宗留下的思想精華,如今重視的人很少,能夠靜下心來讀的人更少,讀完付諸行動的人幾乎沒有。古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則神來居。心不靜,浮躁成為一種必然現象,久之必然會導致行為上的偏差,甚至是走向極端,大則可能上升為復雜的社會問題,破壞社會穩定和團結,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
如何才能在浮躁的社會中尋找心靈的安寧?《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心性修煉和凈化人心的法門。首先要做到“清心”,清心方能寡欲,所謂寡欲不是節制欲望,而是減少不必要的欲望,欲望越多就會一步步地踏入沼澤而難以自拔。消減欲望、知足者常樂更是為人處世的一種哲學,對于那些有利于個人的道德修持、身心清靜與社會和諧、等善義之事,積極作為、深入實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面對各種誘惑,不斷膨脹的欲望勢必會迷失心智,以“為腹不為目”作為生活方式的價值取向,摒棄物欲的誘惑,追求內在寧靜恬淡的生活,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為腹”一是在飲食上崇尚清淡,且無嗜欲;二是注重內在品行以及身心的修煉。“不為目”即不追求外在的奢侈生活,面對紛繁的物質世界而不心生貪欲。“清靜以為天下正”,并不是常人難以企及的高深境界,只要我們長存清心一念,自然能夠漸遠雜欲。
另一方面,老子講 “水善利萬物不而爭”,水善于滋潤天地萬物,普遍地施利于天地萬物,卻從不為自己爭取利益。水無常形,水能夠根據客觀環境的差異而改變自己的形態,以適應不同的環境。做事應在不同的客觀環境里,應做到“隨圓就方”,達到方圓有致的人生境界。低調行善,不慕名利更與老子“為而不爭”的思想有著直接的聯系,為人處世、交友,要有海納百川的包容大度、適應百態的歷練豁達、萬變不離其宗的從容淡定,重視個人善心的修養,引導人們向善、從善、樂善,心靈向善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態,寬容的姿態,自然就少了許多雜念,也更能讓心靜下來。
第三,寡欲的良方——勤儉。勤儉,顧名思義:勤勞同時也要節儉。“儉”為老子“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之一。《道德經》中所說的“儉”,涵義有二:儉省、節省;約束、不放縱。前者,是就物質層面而言;后者,是就精神層面而言。前者,用于行事;后者用于處世。
崇儉者,自然要抑奢也。老子講:“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戒除那些過分的、奢侈的、極端的行為。
第四,《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天、地、人組成了整個空間宇宙,而人只是其中浩瀚宇宙的一部分,無論是人,還是天地,都必須效法于道。“道”,已經不僅僅意味著空間宇宙的本質,而且更涵蓋了大自然的生態發展和自然規律,而道法歸于自然,這就是老子天人合一的思想。
人作為萬物中的個體存在,必須遵循事物運行的客觀規律性,利于萬物但卻不求回報,而一般的凡夫俗子由于過度發揮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變得自私自利。所以,老子認為,人應當效法自然,利益眾生。樹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禍福觀與得失相互轉化觀,持守尊重事實、少思寡欲、不以得喜、不以失悲、順應自然、寵辱不驚的生活理念,基此獲得身心清靜、圓融無礙的思想境界,久之則能變壓力為輕松,化腐朽為神奇。這才是圣人之道,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民眾精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