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玉青(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 南昌 330038)
我國商品貿易的發展結構與改善策略
—基于商品批發與零售視角
■萬玉青(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 南昌 330038)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水平得到了飛速的提升。作為我國經濟建設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商品批發貿易與零售貿易對經濟效益的提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轉變,我國的商品貿易結構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本文將著重從商品批發貿易與零售貿易視角,對我國的商品貿易發展現狀及結構進行深入分析,并探究其改善策略,為我國商品貿易的發展提供參考。
商品批發貿易 零售貿易 發展結構 改善策略
所謂商品貿易結構,主要是指各個貿易企業數量比例以及企業間的關系,它牽涉到了多個不同的行業結構,同時還包含同行業內部的結構關系,并會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而發生轉變。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商品貿易發展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就當前我國商品貿易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探索改善策略。
作為一種純商業化的經濟貿易活動,商品貿易的主要目的是商品的買與賣,然而其實現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企業的性質不同和類型不同,所選取的貿易方法也有著一定的區別。目前的貿易方式主要有經銷、代理以及直銷、展銷等(張歌等,2013)。一般情況下,同類行業的銷售方式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即使是不同的兩種行業,在商品貿易的過程中,也會形成資源共享,如物流、市場交易環境等,我國的商品貿易結構近年來的發展情況如下:
(一)我國商品貿易整體發展現狀
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的批發零售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從表1中可得知:1999年,我國的批發零售法人企業數量僅為2.71萬個,而發展至2014年已經多達19.53萬個,是1999年企業數量的7.2倍,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幾乎達到18.23%。據有關資料顯示,1999年從事零售批發的人數大約為493.24萬人,截止2014年已經達到1216.24萬,是1999年的2.47倍,平均每年增速為6.74%;從銷售額方面來看,差異更是明顯,1999年銷售額僅為2.73萬億元左右,15年時間已經增加了18.67倍,達到53.24萬億元。庫存方面,1999年批發零售業的庫存總額為0.36萬億元,幾乎是銷售額的14%,2014年批發零售業的庫存為3.52萬億元,是銷售總額的6.36%,與1999年相比庫存降低了幾乎8個百分點。另外,從商品購進的總額與銷售總額分析來看,可以探究其整體盈利的高低,1999年我國的商品零售銷售總額與購進相比高出11.64%,而到了2014年銷售總額僅高出購進總額的10.01%(李悅,2015)。綜合這15年間的銷售與購進情況,可以發現商品貿易的變化幅度較大,然而從整體上來看,這些數值都普遍偏低,說明我國的商品貿易行業利潤整體水平不高。
(二)我國商品貿易批發現狀分析
企業注冊的類型多種多樣,我國的商品貿易企業有著較大的變化,1999年的規模批發法人企業僅為1.68萬個,而到了2014年多達9.45萬個,增加了4.7倍。從融資來看,1999年內資企業幾乎占領市場的99.14%,以港澳臺投資為主的企業占0.35%,外商投資占有0.51%;截止2014年,內資企業在市場上所占的比例出現了下降,而外商投資比例大幅上升,達到了3.02%。在這些內資企業中,主要包含了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與私營企業,1999年國有企業所占的份額最大,約為64.24%,集體批發企業次之,占16.46%,私營企業僅為2.46%;而發展至2014年,這種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私營企業占據主導,約占市場的59.87%,而國有企業與集體企業分別為3.02%、0.84%。從這些數據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我國的商品貿易批發開始轉向以私營企業為主導的模式,國企與集體企業比例下降。另外,從不同的規模企業批發現狀來看,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一些從事機械設備、五金交電銷售的企業數量較多,且進行電子產品批發的企業數量也居多,而那些從事煙草、化肥以及服裝、家電等銷售的企業數量最少,這其中的差距幾乎達24倍多。從業人數最多的行業多集中在礦產品、建材以及化工產品等領域,約為175萬人,且購進額與銷售額均最多(宋琳,2015);而從事人數最少的行業則以計算機以及軟件設備行業為主。從企業的平均銷售額情況來看,以農畜產品最低,煙草制品最高。我國的企業平均規模有著較大的差異性,且以農業企業規模水平最低。通過對企業平均銷售額的分析,可以判斷出企業的集中情況,且平均銷售額越低,企業的集中度就越高。

表1 我國批發零售的整體現狀
(三)我國商品貿易零售現狀分析
我國商品貿易零售業的整體發展狀況不佳,不論從企業的類型上還是規模上都有著較大的差別。我國零售企業的數量從1999年的10757個發展到2014年的93502個,增長近8倍。1999年我國的國有零售企業為5198個,大約占總零售企業的48.35%,內資企業占市場比例最大,約為98.45%,其次是集體企業26.46%,而股份企業、私營企業以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外資企業合起來僅占10%左右;到了2014年,這種格局出現了較大的變化,規模以上零售企業數量僅為1953個,約占總數的2.46%,內資企業仍占據市場主導,達到97.33%,私營企業的數量出現了明顯的增多,占總數的55.45%,可見我國私營企業增幅之大(李輝,2012)。另外,從企業的從業人數來看,我國的內資企業、國有企業以及集體企業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他類型的企業均呈現大幅上升的發展態勢。截止2014年,我國的內資企業銷售額僅為購進額的1.14倍,并不具備銷售優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利潤,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外購銷,其所占比例較大。從企業的庫存以及購進的比例進行分析,我國內資企業的庫存量普遍偏低,而港澳臺企業以及外資企業的庫存所占比例較大,綜合來看我國在內資貿易中體現出明顯的劣勢,在多個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缺陷性,然而在庫存比例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我國的商品貿易零售行業多種多樣,各個行業的零售發展也存在著鮮明的差異性。從目前來看,企業數量最多的為汽車、摩托車以及各類相應的配件,這類企業已經達到了28715多萬個,而數量的最少的企業為體育用品企業以及電子銷售企業,這些企業的數量與汽車銷售企業的數量相差懸殊(徐梅,2013)。企業的平均銷售額以電子銷售最多,而五金、家具等企業占市場銷售額最少。
通過對我國商品貿易結構的分析,可以發現我國的商品貿易整體發展速度高,且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能夠達到17%以上,然而其對就業的吸收能力以及企業盈利水平普遍偏低。我國的企業類型多種多樣,經過了多年的發展,一些內資企業、國有企業以及集體企業無論從就業人數比例、企業數量還是銷售與購進額等方面都出現了明顯的下降;而港澳臺企業、私營企業以及外資企業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開始逐漸上升。從商品貿易的庫存方面來說,內資企業、國有企業以及集體企業占有明顯的優勢,然而從市場的分配情況來看,受市場分散的影響,國有企業喪失了其在市場經濟中的壟斷地位,商品貿易的結構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開始被私營企業、外資企業以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占領,其中以私營企業表現最為明顯。我國的商品貿易結構將外貿發展的優勢與不足都體現了出來。綜合分析,我國的商品貿易結構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市場格局主體多元化且盈利能力差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的國有企業已逐漸喪失了在市場經濟中的壟斷地位,一些私營企業紛紛崛起,在市場經濟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這一格局的出現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商品貿易市場化的形成,增強市場對貿易的推動作用。從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我國的商品貿易盈利能力整體比較低,近年來,又出現大批商貿企業倒閉的現象,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的商品貿易結構不平衡造成的,私營企業的整體運行情況不容樂觀,缺乏科學的經營,企業的經濟效益偏低,再加上近年來大量外資企業在我國的發展,對我國的內資企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我國的市場格局出現多元化,降低了企業的盈利能力(苗晉峰等,2015)。
(二)行業結構差異明顯
當前,我國的行業結構呈現出極大的差異性。農業以及相關行業的商品批發與銷售貿易缺乏有效的發展,不僅企業數量少,而且從業人員比例低;而以五金、建材等行業相關的產品批發與零售企業卻出現過剩的現象,與農業相關行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實際上,我國的部分行業都存在有嚴重的產能過剩現象,這在商品貿易中也有深刻的體現,導致了市場發展的不平衡(李欣,2015)。小部分企業資源過量集中投入,而另一部分企業卻缺乏有效的資源投入,商品貿易發展嚴重不足,這是由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首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這使大部分行業迎來了一個發展機遇,當一些新興的企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實現了企業盈利,就容易造成盲目跟風的現象,其他企業紛紛效仿,在該行業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而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另外,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缺乏規范性,往往存在一些漏洞,再加上政府宏觀調控能力的缺乏,一些政策制度不夠完善,落實不到位,造成了市場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除此之外,我國行業間的發展不平衡,尤其是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以電子化產品為主的行業成為投資的首選,而且一些紡織服裝類、房地產等也受到了人們的關注,成為投資者重點投入的項目,該類行業發展尤為迅速,資源累積十分明顯,農業相關類行業作為一門冷門行業,得不到有效的發展(張純記,2015)。而且,近年來我國出臺的各項政策制度對各類行業以及商品貿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某些行業的優惠政策,這將會直接影響到商品貿易的結構發展。
(三)電子商務的迅速崛起
近年來,我國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企業的經營方式發生了一系列的轉變,電子商務正是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應運而生。目前,我國的電子化商品在貿易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企業的信譽以及產品的質量監督成為當前電子化產品貿易的首要問題(龔新蜀等,2015)。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在2014年我國對電子化產品交易平臺抽查中,發現我國的電子化交易存在大量的假貨、劣貨等問題,電子化交易市場比較混亂,為一些謀取暴力的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機。另外,我國對于電子化交易的政策制度管理還不夠完善,缺乏有效的監管體系以及法律支撐,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改變我國商品貿易的結構,使原有的商品實體貿易結構向電子化的商務交易轉變。
(四)商品貿易的批發與零售銜接不夠
以我國的農業為例,經歷了多年的發展,我國的農產品商品貿易體系已基本形成,能夠充分滿足農業生產的發展需求,甚至會出現過剩的情況。然而,從農產品的批發視角來看,農產品貿易市場并不規范,一方面會造成農產品價格不合理上漲,另一方面農產品銷售企業的盈利能力也得到了限制,這不可避免地會對零售市場造成一定的影響。
(一)完善政策制度并維護市場秩序
商品貿易的發展,無論作為實體零售貿易還是電子商務貿易都需要有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作為有效保障,這是商品貿易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個基本條件。然而我國目前有關市場規范管理的法律政策還不夠完善,劣貨、假貨現象屢見不鮮,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不僅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而且制約了商品貿易的有效進行。針對這些問題,必須對我國的政策法律進行完善、改進(曹瑋,2014)。在對政策制度進行完善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法律政策的適用性,必須能夠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能夠針對當前市場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并要以長遠的眼光,關注未來市場發展的態勢,使其能夠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的發展做出判斷,滿足未來市場發展的需求。其次,要對國家的政策制度進行充分有效地落實,對于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不良行為要嚴格按照法律政策執行,充分發揮政策與法律的有效職能,使市場更加規范化(盧竹,2014)。除此之外,還要對市場的準入機制進行嚴格把關,根據市場經濟的發展情況,對各個不同級別的市場設置合理的準入機制與退出機制,這不僅是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有效保護,也是維持市場經濟主體持續性的具體體現。
(二)加強宏觀調控并積極擴大內需
近年來,我國對外貿的依賴性逐年增強,至2015年初我國的外貿企業已達到80%以上,這對我國的經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我國的經濟應將外貿作為一種輔助力量,將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外貿的發展盡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需求,使我國的GDP得到有效的增長,然而過度依賴外貿以促進國內經濟發展,這種經濟結構從長期看是存在一定隱患的。過分的依賴外貿經濟,會使我國的國際貿易發展處于被動地位,受外貿伙伴的牽制,難以實現經濟獨立與自由,而且一旦國際經濟、政治形勢出現變動,將會對我國的經濟造成不可避免的影響(徐蘭蘭等,2015)。另外,外貿的大量增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經濟摩擦與糾紛。因此,要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外貿的增長,對我國的經濟結構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增加內需,這與我國的國情相吻合,我國人口眾多,擁有龐大的國內市場,且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我國的經濟呈現出急速增長的趨勢,具有市場需求的發展優勢,因此可充分利用我國廣闊的需求市場,對我國產品貿易需求結構進行有效的調整,適當增加內需比重,降低對外貿的過度依賴,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三)有效地協調與規劃行業資源
我國的市場經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容易出現跟風、投機主義等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行業內部的資源配置不平衡,導致一些企業資源過于集中,出現嚴重過剩,而另一部分企業資源分配不能滿足發展需要的情況,因此必須對這一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我國的政府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職能,加強對市場的引導,為企業提供一些有價值的資源分配信息,使企業能夠認識到當前市場發展的基本走勢,避免出現盲目跟風的現象。另外,政府部門要積極促進市場競爭的公平性,提升資源配置的合理性與有效性。
(四)提高政府間接監管能力并整頓外貿出口秩序
當前,我國的商品貿易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現象,商品貿易結構不合理,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政府直接過度干預造成的,因此為了有效發揮政府的監管職能,政府要間接參與對市場的監管,對外貿出口秩序進行有效的整頓。除了為企業提供實時的市場信息外,還要積極引導市場產品的更新與改進,可以制定獎懲制度,鼓勵企業生產市場需要的產品,滿足市場發展的需求,對那些已經飽和或過剩的產品企業要加以適當的壓制,保障市場供需平衡(鄧榮等,2015)。另外,當前我國的企業出口銷售競爭力不足,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國出口秩序混亂造成的。因此,政府要加強對出口的有效監管,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一方面積極配合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采用出口配額等策略強化對出口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監督職能,加強對外貿企業的有效監督,避免出現外貿市場混亂的局面。
(五)優化出口貿易結構并促進出口多元化
我國的商品貿易要想能夠實現長期有效的發展,除了保證產品的質量,還必須打造國際名牌,充分利用當前先進的科學技術,提升產品的內在質量,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要采用非價格手段如廣告、策劃等,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優勢,走國際化發展道路。要轉變以往的外貿出口結構模式,將以西歐、北美等市場為主轉向多元化的市場出口,發展多樣化的商品出口,加強對東歐以及拉美等地區的市場開拓,增強出口貿易的競爭力,為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的商品貿易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針對當前商品貿易中出現的問題,必須對其進行強有力的改革,要在尊重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我國的國情以及發展實際進行有效分析,實施具有可行性的改善策略,充分發揮政府的有效職能,加強宏觀調控,促進我國商品貿易的多元化發展,使我國的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1.張歌,史安娜.技術進步對貿易商品結構優化的推動作用—基于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實證分析[J].學海,2013(5)
2.李悅.服務貿易與商品貿易共融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商業經濟研究,2015(4)
3.宋琳.我國商品貿易發展的結構現狀及完善途徑研究[J].價格月刊,2015(5)
4.李輝.我國進口商品貿易結構問題的研究—基于2001-2010年數據的經驗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2(2)
5.徐梅.后危機時期國際貿易環境變化及其對我國的影響與沖擊[J].學術交流,2013(8)
6.苗晉峰,鄭現偉,譚斌斌.基于貿易平等化的我國農業國際貿易發展戰略選擇[J].農業經濟,2015(4)
7.李欣.論新視域下的國際經濟與貿易發展方向及趨勢探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旬刊,2015(15)
8.張純記.國際貿易、技術市場與區域創新績效—以浙江省寧波市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15(34)
9.龔新蜀,胡志高,樊晶磊.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貿易潛力分析—基于擴展的引力模型[J].商業經濟研究,2015(32)
10.曹瑋.服務國際貿易視域下港口物流企業發展戰略分析[J].商業時代,2014(29)
11.盧竹.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J].江蘇商論,2014(17)
12.徐蘭蘭,劉玲,張冬.我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的現狀與問題分析[J].商,2015(5)
13.鄧榮,楊修.中國歐盟醫藥商品貿易:結構特征與發展對策[J].國際經濟合作,2015(2)
◆F746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