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 茜(武漢設計工程學院 武漢 430205)
資源環境約束下湖北省產業結構調整研究
■孫 茜(武漢設計工程學院 武漢 430205)

湖北省是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但是經濟發展導致水質下降、土質惡化、主要能源供給不足和污染嚴重等一系列資源環境問題。同時,湖北省產業結構面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業占比過大、新興服務產業發展緩慢等問題。因此,在資源環境約束下,應當通過加大資金和技術扶持力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調整第二產業內部結構,發展低碳環保工業;加強人才培養,大力發展新興服務行業等措施來調整和優化湖北省產業結構。
湖北省 資源環境約束 產業結構
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豐富的資源、美好的環境更有利于經濟社會的發展,而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會導致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這些反過來又會制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如果不注意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經濟的發展速度就會放緩甚至倒退。所以,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協調好資源、環境和經濟三者之間的關系。
近年來,湖北省作為中部六省的龍頭,經濟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由于各產業間發展不平衡,出現了資源瓶頸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嚴重制約了經濟未來的發展速度和質量。因此,如何改變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產業結構成為湖北省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水資源較為豐富,但水質有所下降
湖北省地處兩江交匯之處,享有“千湖之省”之名,雖然水資源較為豐富,但是由于人口密集、水污染等問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與全國相比不占優勢。2014年,全省擁有水資源總量為1234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擁有量為2070立方米,與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持平。湖北省的水資源供給95%來自于地表水,這也意味著湖北省的水質容易受到土地污染和固體垃圾的影響。在用水量方面,55%是農業用水,35%是工業用水,10%是生活用水,這也表明湖北省的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用水量占相當的比重。
近年來,湖北省水污染比較嚴重。如表1所示,2014年湖北省廢水排放總量達到歷史新高,為30.17億噸,比2007年的24.6億噸增加了22.6%,年均增加3%。其中,工業廢水的排放量一直在9億噸左右。2014年,這一指標下降到8.1億噸,說明湖北省的工業廢水治理開始顯現成效,但是要進一步降低工業廢水的排放量還任重道遠。近年來的巨大廢水排放量導致湖北省的水質惡化,湖泊、河流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污染。在2014年湖北省地表水質監測中,劣于Ⅲ類的河流長度占總評價河長的23%。水質為劣Ⅴ類的河段占比為7.5%,湖泊為劣Ⅴ類的水域占比為4.2%。從城市分布來看,廢水排放量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重工業發展較好的武漢、宜昌、黃石等地。

表1 2007-2013年湖北省廢水排放情況
(二)土地資源較為稀缺,土質不斷惡化
湖北省位于我國中部,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適用于糧食耕種的土地資源較為稀缺。2014年,湖北省占地面積1859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42萬公頃,只占總面積的18.4%。而以鄉村人口計算的人均耕地面積為0.08公頃,低于全國0.09公頃的平均水平。湖北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是糧食、棉花、油菜等農作物的主產區,保護好湖北省的耕地面積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環節。
近年來由于城鎮化的發展,湖北省的土地質量有不斷惡化的趨勢。一方面,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使得土壤的優質率有所下降,而固體垃圾廢棄物的亂扔亂放和不合理焚燒都導致土地質量不斷惡化。另一方面,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導致部分地區的“拋荒”現象比較嚴重,而城鎮化的發展又使得某些地區耕地、農地被不合理征收和占有,使土地使用率降低。因此,如何保護好稀缺的耕地資源和土地質量,是湖北省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非常重視的問題。此外,湖北省的農業現代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湖北省大部分農作物的種植仍然是以家庭為單位,通過人力手工進行的,農業合作社、大型農場的集約型模式還比較少,機器化耕種的程度也不夠高。因此,湖北省在發展現代農業上需要加大力度。
(三)礦產資源豐富,但主要能源供給不足
湖北省地處大別山、秦嶺地質構造帶,具備比較優越的成礦地質條件。截至2014年底,湖北省已探明的礦種有158個,占全國已發現的191個礦種的87%。全省共有29種礦產的人均占有量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湖北省具有優勢的礦產是磷礦、石灰石、白云巖、大理巖、花崗巖、重晶石、稀土、累托石粘土、膨潤土等。采礦業及相關原材料加工制品業是湖北省的支柱產業。2014年,湖北省采礦業及相關原材料加工制品業總產值為10600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43394億元的24.4%。此外,湖北省生產的磷礦和水泥是其出口創匯的主要礦產品。
雖然湖北省礦產資源比較豐富,但是煤炭、石油、鐵礦等大宗礦產資源缺乏,供給嚴重不足,嚴重制約了湖北省經濟和產業發展需要。如表2所示,2014年湖北省的煤炭和石油自給率分別為9%和3.5%,供給缺口非常嚴重,能源生產無法滿足本地區經濟發展需要。能源供給主要是從其它省份引進,導致能源對外依存度過高,不利于湖北省經濟發展。
(四)“三廢”排放量不斷增加,環境壓力較大
湖北省在實現工業化、城鎮化的過程中,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也逐年增加。如表3所示,從2004年到2014年的十年間,廢氣排放總量從0.88億噸增加到2.17億噸,增加了1.47倍。廢水排放總量從22.36億噸增加到30.17億噸,增加了35%。固體廢棄物的生產量從0.37億噸增加到0.8億噸,增加了1.16倍。這些數據說明湖北省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較大。
不斷增加的三廢排放量導致湖北省的環境污染嚴重,環境壓力較大。湖北省近十年的空氣質量不斷下降,霧霾天數增多,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數不斷增多,嚴重影響到市民的身心健康。被污染的河流和湖泊數量增多,水質下降,影響人們的日常飲水安全。固體廢棄物的排放導致土地污染,某些地區的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農作物產量下降。這些環境問題將阻礙和抑制湖北省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湖北省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三大產業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發展,產業結構也經歷了曲折復雜的演變過程??傮w而言,湖北省產業結構由改革初期的“二、一、三”結構,變化成2000年的“三、二、一”結構,再演變成2014年的“二、三、一”結構。1978年,湖北省的三大產業比重為40.4∶42.1∶17.2,是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一產業比重較大,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的經濟結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2000年湖北省的產業結構變化為18.6∶40.4∶40.7,首次出現第三產業比重大于第二產業比重的局面。但是從2004年開始,高耗能、高排放的第二產業產值又超過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產業,并一直保持到現在。2014年湖北省三大產業比重為11.6∶46.9∶41.5,而當年全國的三大產業比重為9.2∶42.6∶48.2。
與全國相比,湖北省的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比重仍然偏高,第二產業比重適中,第三產業比重有待提高。具體而言,湖北省的產業結構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表2 2014年湖北省煤炭和石油供給情況

表3 2004-2014年湖北省“三廢”排放量
(一)第一產業比重偏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2014年湖北省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為3176.89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1.6%,比全國的9.2%高出2.4個百分點。從內部結構看,第一產業包括農、林、牧、漁、副,其中湖北省傳統農業占了50.6%,畜牧業占26.2%,兩者合計超過75%,說明湖北省的第一產業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傳統農業結構比較明顯。
湖北省作為全國農業大省,是全國糧食、棉花、油菜的主產區。農業現代化發展很快,但是現代化水平有待提高。2014年湖北省農作物播種面積為811.2萬公頃,其中機械播種面積為209.1萬公頃,只占總面積的25.7%,其余74.3%的農作物面積仍靠人力播種。機械收獲面積為417.9萬公頃,占總面積的51.5%,仍有近一半的農作物收割靠人力完成。2014年機械排灌面積占有效灌溉面積的比重為60.9%,農業現代化、機械化水平有待提高。此外,農業占用勞動力數量較大,就業比重較高,2014年湖北省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數為865.2萬人,占全省總從業人數3688萬人的23.4%。占23.4%的人口只生產出9.2%的產值,說明農業勞動效率非常低下。農業勞動力閑置情況也較為嚴重,農村勞動力資源利用不充分,向其它產業轉移受到限制。在耕地資源稀缺、土地質量惡化的情況下,提高湖北省農業產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業生產效率,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提高農民收入顯得非常重要。
(二)第二產業中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業占比過大,高技術產業占比偏小
湖北省作為中部六省的龍頭,工業基礎牢固,門類比較齊全,發展較為迅速。2014年湖北省工業總產值為4.34萬億元,其中重工業產值為2.8萬億,占比達到65%。湖北省總產值較高的重工業包括汽車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等。其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屬于高污染行業,排放的二氧化碳在所有行業中排在前列。而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對礦產資源的依賴較大,且這些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因此,這些對湖北省的支柱產業除了汽車制造業外,都是受環境、資源約束比較嚴重的行業。此外,湖北省的工業發展仍然停留在粗加工制造層面,高附加值、高技術行業的產值占比偏小。
(三)傳統第三產業占比較大,新興服務業發展緩慢
2014年湖北省第三產業總產值為1.13萬億元,占全國第三產業總值的3.7%,低于第一產業(5.45%)和第二產業(4.74%)在全國所占的比重。因此,湖北省第三產業的發展空間還非常大。從內部結構看,湖北省第三產業中產值較高的行業包括批發和零售業、教育、交通運輸及倉儲、房地產和金融行業等。其中交通運輸和倉儲業、批發和零售行業都是傳統生活服務型行業,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較高的行業。而新興服務業如房地產、金融、信息技術與服務等都是低碳行業,這些行業在第三產業中的占比卻不是很高,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還有一段差距。因此,利用湖北省的教育人才優勢,大力發展低碳新興服務行業是解決湖北省資源環境約束最重要的突破口。
經濟發展為人民帶來巨大福利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資源緊張、就業競爭壓力大等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為實現湖北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減少污染大、能耗高的重工業的發展,將發展重點轉向能耗低、對環境污染小的低碳行業,而這些低碳行業基本上都屬于技術含量高、知識人才密集型行業,比如現代農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業、金融保險業等。因此,應利用湖北省現有的良好農業基礎、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完善的產業基礎,努力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最終突破資源環境瓶頸,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為“三、二、一”型
現在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都是以第三產業為主,第一、二產業結構為輔的“三、二、一”結構類型,我國也基本實現這一結構形式。但是由于湖北省的農業地位和重工業傳統導致第三產業發展有所落后。為了擺脫資源的限制、減少環境壓力,第三產業中的很多新興服務業主要是知識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對資源沒有依賴、對環境沒有污染,因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才是擺脫資源環境約束最重要的突破口。重點發展第三產業,形成以第一產業為基礎、第二產業為輔助的“三、二、一”產業結構類型是在資源環境約束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二)加大資金和技術扶持力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湖北省應立足于自身實際,鞏固農業大省地位,爭取做農業強省。大力發展集約型第一產業,如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的發展,優化第一產業內部結構,并促進林牧漁產品的深加工行業發展。將農業技術研究與產業結合,開發畜牧業新品種,發展高效型生態水產養殖業和水產品的深加工業。在農業內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地區自然條件和產業基礎等優勢,種植優勢糧食作物和高效經濟作物,實現種植業高效發展。例如建設江漢平原優質水稻區,建立鄂東北、鄂中北優質油菜區,建立武漢市周邊蔬菜種植區等。
政府需要加大農業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現有減免農業稅的基礎上,給予農村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加大對農藥和化肥使用知識的宣傳,將種植、養殖的新技術新方法送到農村,對農民開展定期的病蟲害防疫培訓。在農村建設村級圖書館和閱覽室,用知識和技術武裝農民,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開展農村金融,發展鄉鎮銀行,為農民的生產活動提供貸款保障。建立農村合作社和大型農場等生產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實現農業現代化。
(三)調整第二產業內部結構,發展低碳環保工業
湖北省的環境污染主要來源于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造業等重工業的廢氣、廢水和固體廢棄物排放。當然,這些行業的發展保證了經濟的發展和就業的實現。但是以犧牲環境和消耗資源為前提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不具有可持續性。因此,必須調整第二產業內部結構,重點發展汽車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限制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化學制品制造業和非金屬礦物制造業。依托現有的產業基礎,大力發展光谷高新技術產業群,形成集聚效應。大力發展沌口、十堰汽車產業城,從而彌補因限制高污染和高耗能行業而帶來的經濟下滑狀況。同時,加大對新能源清潔能源研發的投資力度,并將其推廣應用到工業部分中,實現低碳環保工業的發展。
(四)加強人才培養,大力發展新興服務行業
限制以高排放為特征的傳統服務行業的發展,大力發展金融、信息和旅游為主的新興服務行業,這些新興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培養。湖北省是教育資源大省,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制定優惠政策將高等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留在湖北,并為湖北的經濟發展做貢獻。目前,湖北省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普遍存在職業素質低、服務意識薄弱等問題。加大人才培養與第三產業的對接力度,并采取在職培訓、聯合辦學等多種形式,培養對接新興產業發展所需的服務人才。
湖北省現在面臨的資源稀缺、環境污染等問題,本質上是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造成的。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占據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位置,而低碳環保且關聯性強的新興第三產業發展不足導致經濟的不可持續發展。因此,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經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是湖北省發展“兩型社會”的重要保證。
1.姜霞.湖北省服務業發展的形式研判及對策探討[J].價格月刊,2011(11)
2.蘇娜.中部崛起背景下提升湖北省核心競爭力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8(3)
3.胡寶臣.資源與環境約束下的河南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研究[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11(2)
4.何雄偉.資源約束下江西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路徑選擇[J].企業經濟,2012 (11)
5.楊靜.河北省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現狀研究[J].統計與管理,2012 (4)
6.鄺元成.資源與環境約束下的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J].特區經濟,2008(1)
7.戴越.資源與環境約束下的產業結構優化研究[J].學術交流,2014(2)
8.賈曉娟.資源環境約束下的兩型社會產業結構調整[J].理論月刊,2008(3)
▲2014年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指導性項目“湖北‘兩江’流域資源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4G536)
◆F061.5
A
孫茜(1983-),女,湖北武漢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環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