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瑞雪,黃文姣,宋 曄,陳彥汐,吳麗娜,尹家秀,李斯儉
(1.南昌大學護理學院,江西南昌 330006;2.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成都 610207;3.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第二綜合病房,成都 610041;4.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西安 710061;5.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成都 610072;6.內蒙古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康復科,呼和浩特 010030;7.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血液科,成都 610041;8.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香港九龍紅磡 )
?
·醫學教育·
魯甸地震災區村民減災急救培訓的效果評價*
畢瑞雪1,2,黃文姣2,3,宋曄2,4,陳彥汐2,5,吳麗娜2,6,尹家秀2,7,李斯儉8△
(1.南昌大學護理學院,江西南昌 330006;2.四川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災后重建與管理學院,成都 610207;3.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第二綜合病房,成都 610041;4.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西安 710061;5.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成都 610072;6.內蒙古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康復科,呼和浩特 010030;7.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血液科,成都 610041;8.香港理工大學護理學院,香港九龍紅磡 )
隨著氣候變化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全球范圍內防災減災形勢日益嚴峻,尤其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自然生態環境脆弱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更為突出,特別是在中國[1]。中國農村鄉鎮發生地震的概率遠遠高于我國大中城市,西藏、新疆、云南、寧夏、青海、甘肅等農村鄉鎮是我國地震災害最為嚴重的地區[2]。 以2014年8月3日發生在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里氏6.5級地震為例,此次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蹤,3 143人受傷,8.09萬間房屋倒塌,22.97萬人緊急轉移,受災總人數達108.84萬人[3]。 筆者在災后1個月抵達受災地區發現當地絕大部分受災地區地處偏遠的農村山區,且地處震中地區的龍頭山某醫院遭受嚴重損毀而無法運行。
有研究指出,如果災區的居民能具備一定的急救技能,那么在專業急救力量到達之前,通過自救互救方式,以減少災害帶來人員傷亡、以彌補由于長時間等待外界幫助所導致的延誤,從而拯救生命、降低殘疾損害程度[4]。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過采用減災急救培訓干預的方法,以提高剛剛經歷過地震災害影響的村民自救互救的能力、增強其抵御災害的能力。
1.1研究對象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選取地震災區震中龍頭山鎮某社區的農村常住居民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在該地居住半年以上,親身經歷8.03地震;(2)年齡在18 ~60歲;(3)自愿參加培訓。排除標準:(1)有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2)身體狀況無法配合完成問卷者。
1.2方法本研究設計采用單組前后對照的類試驗設計的方法,在震后3個月對魯甸地震災區村民實施減災急救培訓,評價培訓前后地震災區村民減災急救知識與技能、態度、自我效能、行為意愿的水平有無變化。
1.2.1培訓方法
1.2.1.1培訓前準備包括培訓人員和培訓物品兩方面的準備。培訓開始前組織培訓團隊成員強化急救知識和技能,對培訓方法、流程、時間分配、參加者的管理等進行規劃,并由專人負責相關的組織及協調。所有成員具有3年以上臨床護理經驗,并正在接受災害護理碩士課程教育,并通過院內和院外減災急救培訓科目考核。根據培訓內容準備培訓所需物品,包括宣傳海報、培訓海報、培訓手稿、調查用問卷、培訓設備及物品(如心肺復蘇模擬人、三角巾、紗布、繃帶等)、就地取材用物(木棍、干凈毛巾等)。物品準備后經專人負責檢查,確保沒有遺漏。
1.2.1.2確定培訓地點與時間通過對災區環境的實地考察,選擇人員居住密集、環境安全開闊的社區露天活動場地作為培訓地點。為排除天氣原因對培訓的影響,培訓時間選擇在天氣晴朗、適合戶外活動的時間。
1.2.1.3開展減災急救培訓為配合當地村民流動性及難以集中的特別需要,該培訓采用流水式學習的方法,即村民按照不同時間、分批進行,每次7~8人1組,每組需要完成6個版塊的學習,以先理論講解后實踐操作的形式進行。培訓內容6個版塊分別是(1)急救基本概念和原則;(2)止血與包扎;(3)骨折固定;(4)脊柱損傷傷員的搬運;(5)心肺復蘇術;(6)狂犬病的預防。每個版塊由一位培訓隊員專職負責講解和示教,每個版塊培訓結束村民即時進行強化練習,培訓隊員現場予以指導。每個版塊的培訓時間為15~20 min,其中理論講解5 min,實踐培訓10~15 min。完成全部培訓內容需要90~120 min。
1.2.2效果評價方法在培訓前后均使用《村民減災急救能力調查問卷》進行調查。該問卷是課題組成員在查閱大量文獻后自行設計,其中急救知識與技能問卷主要參考香港紅十字會《急救手冊》[5],急救態度、自我效能和行為意愿問卷參考Engeland等[6]的研究。最終確定的問卷內容包括3個部分,(1)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以往是否接受過災害急救培訓。(2)急救知識與技能問卷:包括急救基本概念和原則、止血與包扎、骨折固定、脊柱損傷傷員的搬運、心肺復蘇術、狂犬病預防的知識技能,由21道單項選擇題組成,每題答對計5分,答錯計0分,滿分105分。(3)急救態度、自我效能和行為意愿問卷: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每個條目“非常同意”為5分,“同意”為4分,“無所謂”為3分,“不同意”為2分,“非常不同意”為1分。急救態度4個條目,滿分20分;自我效能3個條目,滿分15分;行為意愿2個條目,滿分10分。該問卷總分150分,分值越高,表明效果越好。該問卷得到8位具有急救背景專家的函詢反饋,問卷的內容效度指數(CVI)為0.983,內部一致性(Cronbach′sα)系數為0.803,重測信度為0.852。考慮到當地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問卷由經過培訓的兩名當地護士負責發放與回收,通過一問一答形式逐條根據村民的口述代為填寫。培訓前發放問卷63份,回收有效問卷63份,有效回收率100%。培訓過程中有10名村民陸續退出培訓,全程參與培訓的村民有53名。培訓后發放問卷53份,回收有效問卷53份,有效回收率100%。
1.3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表1 村民減災急救知識與技能、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愿培訓前后得分的比較±s)

表2 村民減災急救知識與技能培訓前后得分的比較±s)
2.1培訓對象一般資料全程參與培訓并完成問卷調查的研究對象有53名,年齡18~60(38.25±13.87)歲。未婚11名,已婚42名。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5名,初中14名,高中(中專)3名,大專1名。以往接受過災害急救培訓9名,從未參加過災害急救培訓44名。
2.2對村民減災急救能力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村民減災急救能力作為因變量,村民的一般情況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最終文化程度進入回歸方程,為影響村民減災急救能力的因素(標準偏回歸系數為0.314,t=2.362,P=0.022,95%CI:0.897~11.046)。
2.3培訓前后村民減災急救能力得分的比較培訓后村民減災急救能力總分、急救知識與技能、急救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愿得分均高于培訓前,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4培訓前后村民減災急救知識與技能得分的比較培訓后村民減災急救原則、止血包扎、骨折固定、脊柱損傷搬運、心肺復蘇、狂犬病預防得分均高于培訓前,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1村民減災急救能力影響因素的分析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文化程度是影響村民減災急救能力的因素(P<0.05)。急救知識了解的程度與文化程度密切相關,其中文化程度高者掌握較好,文化程度低下嚴重影響農村居民對急救知識的了解[7]。在全程接受培訓的53名村民中,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水平的僅有4名(7.6%)。
3.2有序組織的培訓可以有效地提高災區村民的減災急救能力文獻研究表明有組織、有計劃的培訓對培訓對象的急救知識、技能、態度、自我效能和行為意愿產生積極的影響[6]。通過課題組精心組織的減災急救培訓,地震災區村民的急救能力總體水平、急救知識與技能、急救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愿均有明顯提高(P<0.05)。在急救知識與技能維度,所有培訓內容,包括急救原則、止血包扎、骨折固定、脊柱損傷傷員搬運、心肺復蘇、狂犬病預防,村民在培訓后都有顯著的提高(P<0.05)。本次培訓采取流水式培訓模式,每個培訓內容為1個闖關項目,村民在完成每個培訓項目后獲得印章1枚,村民在完成所有6個項目的培訓集齊6個印章后方能獲得禮品。這一舉措使得村民全程參與度大大提高,也保證了培訓有序地組織和進行。
3.3因地制宜調整減災急救培訓內容通過文獻回顧,培訓籌備階段課題組初步確定的培訓內容為急救基本概念和原則、止血與包扎、骨折固定、脊柱損傷傷員的搬運、心肺復蘇術[8-11]。在前期災區實地調研過程中,通過發放村民減災急救培訓需求問卷和入戶訪談,課題組發現當地村民被野貓野狗咬傷事件頻發。因此,在最終確定的培訓內容中增加了狂犬病預防的內容。實踐證明,狂犬病預防的相關內容村民學習興趣很高,學習效果良好。 由此可見,因地制宜、能夠滿足培訓對象需求的培訓受到認可。
3.4大力普及災區村民的減災急救培訓勢在必行在各種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發生之后,如果傷者在現場能夠得到及時、正確、有效的急救,可使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為以后治療成功獲得可貴的時間及機會,最大程度提高今后的生活質量[12]。農村社區急救既是救死扶傷的第一線,又是整個醫療過程中的關鍵環節。在各種急癥、意外事故、創傷和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中,從患者發病至得到有效救治的黃金時間決定了絕大部分傷員的愈后狀況[13]。而農村地區特別是災區,由于環境的破壞和地理因素的影響,醫務人員很難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救治。如果災區村民在平時能夠參與減災急救培訓、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識和技術,在醫務人員抵達之前就可以通過自助互救的方式降低傷殘的發生。在接受培訓的53名村民中,僅有9名(17.0%)以往接受過災害急救培訓,44名(83.0%)未參加過任何災害急救培訓。由此可見,農村地區居民減災急救培訓還很缺乏。所以,大力普及災區村民減災急救培訓非常必要。
本研究作為地震災區村民減災急救培訓的初次探索,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效果。但由于采用單個小組的前后測類試驗設計的方法,推廣性受到一定限制。建議今后可以采用隨機對照試驗設計,擴大樣本量,提高研究的推廣性。總之,本研究對探索出成熟的適合災區村民減災急救培訓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WHO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Research on the Epidemiology of Disasters.Annual disaster statistical review 2012[EB/OL][2015-09-05].http://cred.be/sites/default/files/ADSR_2012.pdf.
[2]王瑛,史培軍,王靜愛.中國農村地震災害特點及減災對策[J].自然災害學報,2005,14(1):82-89.
[3]馮文雅.云南魯甸地震遇難人數增至617人[EB/OL](2014-08-09)[2015-09-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8/09/c_126850338.htm.
[4]Van De Velde S,Roex A,Vangronsveld K,et al.Can training improve laypersons helping behaviour in first aid?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deception trial[J].Emerg Med J,2013,30(4):292-297.
[5]香港紅十字會醫療服務部.急救手冊[M].香港:壹出版有限公司,2013:73-104.
[6]Engeland A,Roysamb E,Smedslund G,et al.Effects of first-aid trai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s[J].Inj Control Saf Promot,2002,9(2):99-106.
[7]李昌秀,江智霞,梁園園.我國農村居民急救知識掌握現狀及培訓[J].全科護理,2011,9(20):1867-1868.
[8]Lynch DM,Gennat HC,Celenza T,et al.Community Senior first aid training in Western Australia:its extent and effect on knowledge and skills[J].Aust N Z J Public Health,2006,30(2):147-150.
[9]周彩華,范春紅,謝凱琳,等.杭州市社區居民災害現場急救技能的調查分析[J/CD].中華危重癥醫學雜志(電子版),2012,5(1):25-30.
[10]王貞慧,陳延琳,李蘭,等.社區居民應急救護知-信-行現狀調查[J].護理研究,2012,26(14):1267-1268.
[11]張艷,張振香,劉臘梅,等.592名鄭州市民現場急救知識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28(2):158-159.
[12]何艷,吳宗輝,孫炯,等.重慶市大學生現場急救培訓需求現狀分析[J].重慶醫學,2014,43(21):2772-2775.
[13]蔣建平,朱寧,鄭鳴之,等.浙江省農村社區常用急救知識技能需求狀況調查[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27(2):18-19.
10.3969/j.issn.1671-8348.2016.13.051
香港賽馬會資助(5.53.xx.6W1D)。作者簡介:畢瑞雪(1983-),碩士,講師,主要從事護理教育、急危重癥護理、災害護理研究。△
,E-mail:si.jian.li@polyu.edu.hk。
R473.2 [文獻標識碼]B
1671-8348(2016)13-1864-03
2015-11-28
2016-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