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雯 宋曉旭
?
機場高危鳥種綜合控制防治研究
蘇曉雯 宋曉旭
本文通過分析某機場高危鳥種燕子的生活環境、覓食規律和本場活動區域,探究其食源蟲的習性、活動情況及所依附的草種。從生態環境治理的角度,制定除草、滅蟲、驅燕計劃,破壞其棲息地、食源,從而減少高危鳥種燕子在本場活動的頻次,達到降低鳥撞概率的目的。
鳥害對飛行安全的危害和影響是世界范圍的難題,同時,也是科研試飛面臨的巨大安全威脅之一。目前在場道保障過程中,通常采用噴灑驅鳥劑、農藥,架設輔助驅鳥工具,獵槍擊打及聲音刺激等方法,這些措施在長期的使用中面臨鳥類的耐受性,防鳥效果不明顯。
機場生態環境優越是鳥類頻繁活動的主要誘因,要使鳥類遠離機場飛行區,減少機場鳥類的種群和數量,降低鳥撞概率,最根本的方法是加強機場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完善可持續生態綜合防治鳥害體系。通過研究燕子的生活習性、繁殖規律等,探尋出綜合防治辦法。
通過在某機場實驗區對高危鳥種燕子,采用線樣帶法進行觀察、統計,最佳調查時段為鳥類活動活躍的清晨和傍晚(早晨7:00-10:00,下午16;00-18:00),記錄本場實驗區燕子的數量,記錄表如下。

表1 燕子樣帶記錄表
通過長期的觀察、統計、分析,已經掌握了燕子的習性、繁殖情況、覓食規律、在主要活動區域,對飛行的危害等方面。
燕子生活習性
某機場以家燕和金腰燕為主(見圖1、圖2)。家燕和金腰燕為夏候鳥,春秋(3月)遷至本場,營巢繁殖于機場附近居民屋檐下,秋季(10月)遷往南方。繁殖期后,全天結群在田間、灌木叢、機場空曠地上空飛行,喜在高空滑翔或盤旋,或低飛于地面或水面捕捉小飛蟲,以蚊、蠅、虻、蟻為主,覓食時間集中在7:00~10:00,下午16:00~18:00之間。
繁殖規律
本場的家燕和金腰燕每年繁殖兩次,一次繁殖大多在4~6月,一次在6~7月間,有時可延至8月或9月。家燕有用舊巢的習性,燕巢多筑于樹上、屋椽下或梁上,也有的把巢底粘附在居民屋椽下墻壁橫設的電線上。

圖1 家燕

圖2 金腰燕

圖3 多功能自行驅鳥車

圖4 驅鳥車加裝噴灑裝置
燕子的食源
通過長期的觀察、查閱資料和了解情況等方法,確定燕子的主要食源蟲類為蚊、蠅、蚜、蟻。機場土質區面積大,草的種類多,生活垃圾每天都有,為上述蟲類提供了活動場所和食源,同時也為燕子提供大量食源。
本場主要活動區域
從每年3月進入本場,便隨處可見,但主要在固定區域活動。這些區域有民宅、垃圾場、水塘及大量農田,是燕子生存、棲息、覓食和繁殖的天然場所。持續高溫或空氣濕度大,氣壓低時,燕子在機場活動數量較少;割草后,飛蟲較多,適合燕子覓食。
燕子食源蟲的習性及繁殖規律
蚊子
蚊子是一種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纖小飛蟲,以血液和植物的汁液為食。喜歡在隱蔽、陰暗和通風不良的地方棲息,在室外多活動于草叢、山洞、橋洞等處。每年4月開始出現,至8月中下旬達到活動高峰。秋天氣候變冷溫度降到10℃以下時,蚊子就會停止繁殖,大量死亡。
蒼蠅
蒼蠅主要以腐敗有機物為食,蒼蠅的孳生適應力非常強,因此常見于衛生較差的環境。蒼蠅的活動受溫度影響很大。10℃以上可以飛翔,20℃以上才能攝食、交配、產卵,30~35℃時尤其活躍,因此,蒼蠅的活動時間在本場集中在每年3~10月。
飛蟻:
白蟻俗稱飛螞蟻,白蟻每年5月1日左右出現,和其它昆蟲一樣都有不斷循環的生活史,要經過卵、幼蟲、蛾三個階段。飛蟻多出現于晚上、雨天,春夏雨后天氣悶熱的傍晚,大量蟻群飛出進行繁殖。
蚜蟲
蚜蟲的繁殖力很強,氣溫為16~22℃時最適宜蚜蟲繁育,氣溫越高蚜蟲繁殖越快,天陰下雨,繁殖量明顯減少寄生在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上。
在本場活動情況
從生態防治角度出發,在今年3~7月份,對本場燕子食源蟲類采用網捕法進行調查分析,將本場實驗區劃分為14個測區,每隔100m為一個測區,每個測區一個測點(5mx5m),對燕子食源蟲的生活習性、繁殖規律、氣象影響等方面進行研究。并記錄數量。記錄見表2所示。

表2 燕子食源蟲網捕記錄表
根據上述統計分析出本場飛行區燕子食源蟲具有如下特點。
機場土質區燕子食源蟲以蚜蟲為主,數量較其他蟲類多;持續性高溫天氣,蚜蟲繁殖非常快,相反,陰雨天氣蚜蟲繁殖較慢。其主要活躍在機場南線區域,因此該區域燕子較多。
經過觀察發現蚜蟲主要依附于多花黑麥草、大巢菜、千金子、稗、白茅等禾本類草種的葉子上。
在機場保障飛行的人員活動密集的地方和滑行道900m區域,生活垃圾較多,該區域蠅類和飛蟻相對較多;
機場跑道北側,有一個約100m2的天然蓄水池,該區域蚊類較多。
燕子的防治
機場的防鳥措施主要有現場巡視驅趕、固定崗哨驅趕、輔助工具驅鳥及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手段。飛行期間,通過模仿鳥被驚嚇的動物鳴叫聲、發射雷鳴彈、設置固定驅鳥崗、架粘鳥網、飄帶、風車、仿真人等阻止和驅趕飛鳥;同時通過土質區平整、碾壓、雜草焚燒、控制、農藥噴灑、垃圾清理等措施對機場區域環境進行綜合治理,切斷鳥類食物鏈,讓鳥遠離機場。
在現有驅鳥手段的基礎上,針對上述的觀察、統計、分析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清除機場周界自然村的燕窩,減少燕子繁殖的頻次,降低燕子在本場活動的數量。
根據燕子筑巢習性,對緊鄰機場自然村的燕窩情況進行走訪、調查。經統計機場周界約1200戶人家,燕窩數量約700個,經過近兩年的宣傳、走訪,與村民協商共計清除燕窩283個,擾亂了燕子繁殖規律,降低燕子繁殖的頻次。
自主研制多功能無人駕駛電控驅鳥車(見圖3),將多種驅鳥手段集成一體,靈活多樣。
設計體積小、干擾飛行少,并集成多種驅鳥手段于一體的小車,無需人員時時操作,節省人力,驅鳥工具拆裝簡易方便,可以靈活搭配使用。利用往復運動和多種驅鳥手段集成的特點,增大驅鳥區域,降低鳥類的耐受性,驅鳥不受環境和氣候影響,可全天候進行驅鳥作業。
加裝噴灑裝備(見圖4),驅鳥車所到區域進行噴灑,驅趕燕類。
利用氨水具有揮發刺激性,從嗅覺上對鳥類形成一定的刺激作用,對驅鳥車加裝氨水噴灑裝置,借助驅鳥車移動巡邏驅鳥的特點,實現氨水在跑道上、草地里的不間斷噴灑,使燕子等高危鳥類遠離跑道,提升飛機起降階段的安全性。
光盤驅鳥
試用廢舊光盤、磁條自身較輕,風吹即動,關鍵有反光作用等特點,對鳥類形成威懾,在機場迫降場、鐵絲網周圍做驅鳥實驗。

圖5 本場薰衣草
燕子食源蟲的防治方法
定期割草
草地植物是蚜蟲的食物,是它們的取食對象,也是其隱蔽、產卵、繁殖的主要場所,故在每年的5月和10月,應對草地進行多次割草,保證植物高度不超過20cm,破壞昆蟲生存的微生態環境,以達到對其控制的目的。
噴灑農藥
每年冬季進行雜草焚燒,將蚜蟲棲居或蟲卵潛伏過的殘花、病枯枝葉,徹底清除燒毀。夏秋之際,每次割草前在機場關鍵區域進行農藥噴灑,降低割草后飛蟲在機場活動的數量,進而減少鳥類覓食的頻次。
根據昆蟲及土壤動物的發生規律,在春末夏初至初秋,每15~20d一次,農藥的選擇對金屬無腐蝕性的高效、低毒、安全農藥,保證農藥對環境的安全。使用時為避免生物產生抗性,應選用不同農藥交替使用。
冬季雜草焚燒
結合年初冬季的特點,在場站機關的協調下,每年組織開展機場迫降場、保險道、跑道之間土面區雜草焚燒工作,從鳥害食物鏈和棲息環境上進行控制。
凈化機場環境
通過宣傳、隨時撿拾機場生活垃圾等手段,凈化機場周界衛生,同時配合化學藥物是控制蒼蠅的最有效武器。
草種的治理
通過觀察燕子食源蟲時總結出,蚜蟲主要依附于禾本類植物,建議使用除草劑,減少機場禾本類植物的數量。
本場土質區植被密實度過高,種類過于繁雜,容易滋生大量昆蟲,吸引大量食蟲、草及草籽的鳥類頻臨機場。而薰衣草植株散發出特殊香氣(桉葉素、芳樟醇、樟腦等),對小動物、昆蟲以及鳥類都有一定驅趕作用;其具有一定強勢性,會奪取周邊其它植物的生存條件,保持了植物的單一性,從食物鏈最低端遏制鳥類的數量。因此根據鳥與植物、昆蟲的關系,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改造機場植被種植的種類,即選擇機場一定區域,進行薰衣草(如圖5)栽培試運行,預防鳥害。
對燕子及其食源蟲生活習性及防治方法的不斷改進,經統計分析,2014年僅發生一起鳥撞事故,并且發生在10月,此時大部分燕子已經南遷,此次鳥撞應發生在高空,判斷為大型猛禽。因此,通過研究燕子與其食源蟲的防治措施,提高了本場的驅燕能力,大大降低了飛行高峰期的鳥撞概率,鳥害防治效果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蘇曉雯 宋曉旭
中國飛行試驗研究院
蘇曉雯(1983-)女,陜西人,工程師,2010年畢業于長安大學建筑學院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專業,現從事機場建設、規劃及飛行場務工程保障研究工作;宋曉旭(1981-)男,山東人,工程師,現從事機場建設、規劃及飛行場務工程保障研究工作。
10.3969/j.issn.1001-8972.2016.1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