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潔
新經濟:演繹新一輪產業變革
馮潔
從O2O服務、分享經濟到智能穿戴……新經濟近年來正加速刷新國人的消費體驗,改變中國產業發展格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提“新經濟”,將該名詞正式帶入頂層設計。這也意味著,從政府到市場皆已敏銳地意識到,新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與西方傳統定義不同,中國的新經濟被賦予了更多的中國特色與時代特色。在中國,新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格局,其背后包裹的是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新主體,由之帶動的則是一股強有力的經濟發展新動能。
新經濟之于中國,不僅僅預示著一個全新發展階段的來臨,更是一次與“舊經濟”的揮手告別?!笆濉睍r期,在五大發展理念的統領之下,中國的“新經濟”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時代內涵。而隨之產生的,是基于產業轉型與變革的理念更迭。從浙江新經濟發展來看,主要包含以下一些關鍵性理念。
理念一:創新。“創新”本身并非新名詞,創新驅動也早已上升為國家戰略。不過,在新經濟時代,創新發揮的作用似乎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顯著,創新的外延也更為廣闊。隨著互聯網經濟、信息經濟的迅速升溫,以模式創新為基礎、技術創新為手段的創業活動變得頻繁密集,不少新業態、新模式由此誕生,創新也成為新經濟得以形成新動能的關鍵性理念。可以斷言,新經濟語境下的創業和企業轉型,已離不開“創新”這一根本內核。未來,不僅應謀求技術領域的變革,更應在商業模式、組織管理、文化形態、社會治理等全方位尋求創新突破口。
理念二:融合。作為新經濟時代的一種創新手段,“融合”必不可少。融合,不僅包括產業層面的融合,還包括資源層面的融合。新經濟時代,產業之間和產業內部的區隔將變得不再刻板,原本不相關的產業或行業細分領域,通過創新融合,往往能形成意想不到的新業態、新模式,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與此同時,在產業深度創新融合的基礎上,原本閑置、不相關的資源之間,通過重新整合,也將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和優化配置。
理念三:個性。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表明,不僅是市場層面的感知,政府層面也已意識到,個體需求在新經濟時代已成為最大賣點,滿足不同層面的差異化訴求,是尋求更多經濟增長點的一個重要出口,也是新經濟的核心理念之一。以C2B為代表個性化定制,正在驅動一場由互聯網所主導的技術—經濟范式轉變。
以上理念,或許僅是新經濟眾多新理念中的滄海一粟。隨著新經濟的發展走向深入,將有更多的新理念隨之產生。它們是新經濟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推手,也是其得以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有越多的人捕捉并接受這些新理念,新經濟的發展將獲得越大的動力。政界、學界必須適時總結推廣這些新理念,為新經濟發展提供更為健康、肥沃的發展土壤。
在新經濟理念的催化之下,新的社會經濟運營模式不斷涌現。以平臺經濟、分享經濟、微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模式正迅速推開,開啟并主導新一輪產業革命。
模式一:平臺經濟。作為傳統經濟時代就已出現的商業模式,平臺經濟并非新經濟時代的全新產物。但由于技術水平有限,傳統平臺型企業的業務活動容易遭遇地域、時間等限制,平臺經濟發展也受到一定影響。“新經濟”時代,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以新興ICT技術為基礎,在產業鏈各方“信息網絡平等接入”條件下,平臺經濟的內涵、規模和影響力都得到了極大提升。平臺經濟的發展,加速推動了產業持續創新和新興經濟增長,加快了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和工作生活方式變革。對正處于轉型節點的傳統產業而言,恰恰需要利用有效的平臺打通制造和流通之間的瓶頸,實現產品制造鏈和商品流通鏈的有效銜接,平臺經濟無疑成為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有效連接點,深刻改變傳統產業的發展形態。
模式二:分享經濟。分享經濟是指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閑置資源,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經濟活動總和?!吨袊窒斫洕l展報告2016》指出,2015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規模約為19560億元,預計未來五年分享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分享經濟規模占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作為新經濟下的一種全新商業模式,分享經濟無疑是對當前產業發展格局的一種突破,其消解了傳統經濟帶來的產能過剩、資源錯配等一系列既存問題,為農業、制造業找到了更廣闊的價值實現渠道,也為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模式創新思路,是對既有產業格局的一次顛覆和重塑。更難能可貴的是,這還是對綠色發展的一種有效踐行,因其實現了資源、能源利用的最大化??梢灶A見,隨著分享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它對產業布局的影響將無可限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將更為強勁,或將成就新經濟時代商業模式創新的高潮。

圖/金川
模式三:微經濟。微經濟是新經濟時代各種生產要素和生產關系變革的條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越來越多精細化的中小服務性企業和個性化團隊,基于信息化網絡渠道,以C2B的形式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對生產帶來更加直接的影響。隨之形成的是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和社會分配機制,以及更加包容開放和充滿活力的社會經濟運行機制。微經濟的出現,為產業發展找到了更廣闊的創新之路,也為當前產業結構調整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當然,新經濟帶來的模式創新遠不止于此,與其說新經濟帶來了新模式,倒不如說是新經濟開啟了模式創新的高速時代。在新經濟這場新產業革命下,模式創新已變成經濟社會運行之常態,惟有模式的不斷迭代,才能為新經濟發展注入不竭動力,也才能找到經濟轉型提質的通途。
面對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困局,新經濟催生的新業態,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無論是農業、工業,還是服務業,都在演繹著一場產業間以及產業內部的結構新變遷。而在這場產業革命中,融合作為必不可少的關鍵詞,正深刻影響著當前的產業布局,其中,以“1+2+3”為核心的第六產業正成為新經濟時代的產業發展新趨勢。
產業內升級提質傳統產業。當前,以信息技術、互聯網、大數據為核心的新產業革命正在顛覆傳統產業發展模式,各大產業在新經濟的范式之下正脫胎換骨。農業領域,以大型機械農場為代表的高度自動化、機械化生產模式正在萌芽,以農村電商為引領的融合互聯網的高度智能化的農村新經濟發展模式正在形成。在網絡巨頭企業推動下,“消費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體系逐漸成型,互聯網正在突破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第二個枷鎖。工業領域,傳統制造業正在高新技術、信息技術的“改造”之下,煥發新的生機。產業結構升級淘汰的不再是夕陽產業,而是夕陽技術。注入了高新技術、信息技術“靈魂”的傳統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成為產業轉型提質的中堅力量。服務業領域,在傳統服務業發展出現頹勢的形勢之下,以“互聯網+”為引領,現代服務經濟成為主導,并為服務業發展提供了更強勁的動力。隨著“三產超二產”時代來臨,服務業與農業、工業的融合趨勢愈演愈烈,產業發展被賦予了更強的“服務化”特征,主要表現為以信息化、大數據、互聯網為載體的新業態不斷涌現。
產業間融合激活“第六產業”。第六產業的概念由日本經濟學家今村奈良臣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即通過鼓勵農戶搞多種經營,即不僅種植農作物(第一產業),而且從事農產品加工(第二產業)與銷售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第三產業),以獲得更多的增值價值,為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開辟光明前景。因為按行業分類,農林水產業屬于第一產業,加工制造業則是第二產業,銷售、服務等為第三產業。1+2+3等于6,1×2×3也等于6,故稱“第六產業”。以農業為主線,第六產業強調的是三大產業的深度有機融合。當然,產業融合所創出的效果,絕不僅僅是產業之間的簡單相加,它所呈現的是一種產業發展的幾何式爆發。農業本身就具有多功能性,不僅有生產功能,也有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等功能,每一種功能都會衍生出無限可能,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就能讓農民享受到全產業鏈的增值。同時,在農業中植入工業、服務業,打好“融合牌”,才是“第六產業”的根本所在。
談及新經濟的發展,不得不研究其背后的推動主體。除了政府政策得當,新經濟發展更離不開活躍且敏感的市場主體——企業。在新經濟的環境中,傳統企業和新生業態并非割裂對立,而是彼此聯通、相互促進,共同演繹一場“中國式”新產業革命。新經濟時代,企業的成長也不再拘泥于線性發展,而是呈現指數級增長。最初的創業型企業經歷快速變化的市場洗練,或淘汰出局,或成長為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無論在新經濟棋局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些新經濟企業都注定成為時代的推動者,他們將創新推上更高的神壇,并致力于顛覆傳統產業的落后發展模式,將新技術、新理念植入傳統產業,培育和創造出更多的新業態,使其成為產業的新內核,最終帶來產業的結構性變革。
新經濟時代,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或將成為引爆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引擎。何謂“瞪羚企業”?“瞪羚企業”是銀行對成長性好、具有跳躍式發展態勢的高新技術企業的一種通稱,業界則通常將高成長中小企業形象地稱為“瞪羚企業”。一個地區的“瞪羚企業”數量越多,表明這一地區的創新活力越強,發展速度越快。作為“瞪羚企業”的升級版,“獨角獸”企業是指那些具有發展速度快、稀少、被投資者追求等屬性的創業企業。標準是創業約10年,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其中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被稱為“超級獨角獸”。獨角獸企業往往由瞪羚企業成長而來。并且,一些超級獨角獸還有可能成長為世界級領軍企業,阿里巴巴就是這一成長軌跡的典型。
獨角獸的輻射帶動作用不可小覷。它不僅能促進產業上下游聯動發展,還能拉動區域經濟增長?!蔼毥谦F”企業吸引并聚集創新要素,最終帶動區域內產業轉型升級。在中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獨角獸企業成長起來,而要令新經濟的風潮波及更廣闊的范圍,必須加速培育一批獨角獸企業。
一則,要優化創業生態。只有沖破藩籬,才能爆發式成長。在國家“雙創”戰略的推進下,創業已成為新生代謀求職業出路的重要選擇,而在傳統企業中,也掀起一股二次創業熱潮??梢燥@見,在中國,創業創新已為大眾所認可并追逐。下一階段,應致力于將這股熱潮轉化為積極健康的創業生態。必須充分發揮特色小鎮等集政府和社會力量于一體的創業創新載體的作用,鼓勵企業走出去,與外部企業開展生態性合作。同時,發揮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滲透作用,推動傳統企業以二次創業謀求轉型,引導創業企業進入代表產業發展新方向的新興領域,實現傳統與創業企業的融合、共贏,最終促進市場主體在創業、轉型過程中不斷提升其市場認知能力和模式創新能力。
二則,要深耕工匠精神?!肮そ场奔仁且环N技能,也是一種精神品質。無論是在傳統經濟還是在新經濟時代,要培育更多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和企業家,“工匠精神”都不可或缺。對傳統產業而言,要從根本上謀求轉型,除了要引入新經濟時代的創新技術和創新元素,還需從提升品質上下功夫,而“工匠精神”無疑是引領企業走向高端的重要力量。對投身新興產業的創業企業而言,工匠精神同樣重要。在高速運轉的信息化時代,往往容不得半點差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唯有強調精準,貫徹高標準、嚴要求,在企業上下推行“工匠精神”,才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力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