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
探路浙江新經濟
陳越

圖/新華社
讓新常態擁抱新經濟,由新經濟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浙江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須從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整合優化要素資源配置、發揮創業創新環境優勢等方面著手推進新經濟發展
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率先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浙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支撐浙江發展半壁江山的傳統小微企業曾一度陷入困境。在如此逆境下,浙江經濟再一次不負眾望,延續了爆發力和靈活性,交出了可圈可點的年中答卷。今年以來,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新經濟已經成為浙江經濟新的增長亮點。
省統計局不久前公布的上半年浙江經濟運行情況顯示:上半年浙江省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7%,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特別是新經濟新動力成長勢頭良好,上半年,高新技術產業對規模以上工業的增長貢獻率達45.2%;新產品產值增長12.9%,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高8.4個百分點,新產品產值率為31.9%;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35.4%,省內居民網絡消費同比增長28.7%。
新經濟持續發力,新舊動力加快更替,主要得益于浙江具有發展新經濟的“肥沃”土壤。從2013年開始,浙江通過“五水共治”、節能減排等手段,引導企業主動轉型升級,從原來靠資源、靠成本支撐的經濟模式,逐漸向高端制造、信息經濟主導的經濟模式轉變。一系列轉型升級組合拳,使得浙江經濟運行呈現穩走向好態勢,率先走出調整的“陣痛期”。2015年,浙江提出大力發展信息、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等七大產業,同時快速推進“互聯網+”行動,促使“互聯網+”與七大產業聯動,推動浙江制造走向浙江智造。
浙江創新性地提出打造特色小鎮,圍繞單個產業來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圈,以此培育具有行業競爭力的“單打冠軍”。2015年,浙江公布首批37個省級特色小鎮。從所涉產業類別看,信息經濟產業5個、健康產業2個、時尚產業5個、旅游產業8個、金融產業4個、高端裝備制造6個、歷史經典產業7個。今年,又有42個小鎮入圍第二批名單,其中不乏下城跨貿小鎮、拱墅運河財富小鎮、濱江物聯網小鎮、蕭山信息港小鎮、余杭夢棲小鎮、桐廬智慧安防小鎮等聚焦新經濟的特色小鎮。
智慧經濟作為既帶動傳統經濟轉型升級,又催生新經濟、新業態的戰略性和創新性經濟,也是浙江近年來著力打造的重點。浙江加快推進智慧技術研發,加快基礎設施智能化,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加快推進產業智能化和智慧經濟發展,推進智慧型文化娛樂業發展。浙江已涌現出浙大網新、華三通訊、恒生電子等一大批全國領先的旗艦型軟件企業,阿里巴巴這樣的大數據和云平臺,以及海康威視、銀江股份等一大批國內智慧經濟龍頭企業,智慧城市、指揮交通、智慧醫療也走在全國前列。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浙江經濟轉型升級依然存在一些困難與挑戰。曾經造福浙江的塊狀經濟競爭優勢正在逐漸喪失,作為出口大省的低價優勢也不復當年。讓新常態擁抱新經濟,由新經濟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浙江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那么,浙江新經濟之路應該怎么走?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變革之下,浙江應該秉承先行先試的優良傳統,牢牢把握新常態下的主動權,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一要精準施策、改善供給側。以問題倒逼改革,闖關破解難題;破除以往的思維定勢、速度期待和路徑依賴,從改善供給體系發力;以創新為引領,對經濟結構進行系統性改造;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迅速有序展開相關領域改革。二要主動調量,汰劣擴優。應進一步倒逼去產能,用市場之手積極穩妥去產能,果斷清理“僵尸”企業,著力解決傳統行業產能過剩。邊破邊立,吸引央企投資,呼喚浙商回歸創業,形成新供給。要繼續推進市場主體升級工程,推動“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三要騰籠換鳥,提質增效。關鍵是提升勞動生產率和產品附加值,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以“四換三名”為主要抓手,為眾多傳統行業注入新科技。以“三強一制造”提升經濟核心競爭力和話語權,以“名企、名品、名家”為拉動力量,積極擁抱“互聯網+”,促成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
整合優化配置要素資源。要配優要素資源,按市場規律把要素資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平臺、項目和企業,著力解決錯配、難配和低效配問題。應充分發揮市場對配置科技創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打造產學研創新利益共同體,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精準對接,讓創新要素跟著市場走、跟著企業走。要深入推進城西科創大走廊建設,整合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未來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夢想小鎮、云制造小鎮、阿里巴巴等沿線高校、企業、園區等各種資源,引進和培育高新技術產業。要大力推進海港資源整合,推進寧波舟山港一體化,積極推進全省沿海港口、義烏國際陸港的整合與建設,規劃舟山自由貿易港區,推進寧波梅山新區建設,打通義甬舟開放大通道。要深入推進國企改革,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支持引導優勢企業兼并落后企業,以先進產能消化落后產能。
發揮創業創新環境優勢。浙江是一片創業熱土,具有濃厚的創業創新氛圍,老百姓創業創新的熱情非常高漲,創新型創業和中小微企業新活力逐漸成為浙江經濟發展新引擎。創業創新對浙江的經濟增長貢獻力度不斷增大,不斷催生出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升了中小微企業的景氣情況,激發了浙江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在鼓勵創業創新的方法上,要做到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支持“兩手抓”。市場層面,要繼續傳承浙商的“四千”精神、“草根”精神,并不斷發展更具全球視野、首創精神、知識密集型和環境友好型等特征的“新四千”精神,即千方百計提升全球價值鏈位置、千方百計擴大全球市場、千方百計首創和自主創新、千方百計提升質量和改善管理。要形成從“富二代”向“創二代”轉型,著力培育浙商系、阿里系、海歸系、高校系人才,為浙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企業基業常青奠定良好的基礎。政府層面,要努力彌補完全由市場主導帶來的負外部性、系統失靈問題,對接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等戰略,不斷加快打造創業創新生態系統,著力降低創業成本,充分對接創業資金,充分聚集高端要素,并深化體制機制創新,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從深層次保障創業創新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