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眾
“新經濟”下政府的變革與轉型
李澤眾
新經濟的“新”集中體現在其所具有的極強的創新能力上。要想加快新經濟發展,政府必須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緊跟新經濟的創新步伐,從推動措施、監管方式、制度安排上與之相適應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面對世界經濟低迷和國內多重矛盾交織的復雜局面,中國經濟卻能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這是因為由信息技術革命帶動的、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的“新經濟”異軍突起,為中國經濟提供了新動能。那么新經濟在給經濟社會帶來活力的同時,對政府的治理又帶來怎樣的變革?政府面對新經濟的快速發展,又該如何調整自身的角色定位?
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新經濟不僅從技術層面革新了社會和經濟面貌,同時也使政府治理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具體而言,新經濟對政府治理的影響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多方位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首先,提升了政府的科學決策力。政府科學合理的決策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社會良性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公共事務日趨復雜化的當下,利用數據融合、數學模型、仿真技術等大數據技術可以提高政府決策對信息的占有與分析能力,為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持,使政府決策更具科學性。
其次,提升政府的監管能力。政府可以通過利用云計算、物聯網、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對市場監管、違法失信、企業生產經營、銷售物流、投訴舉報、消費維權等各方面的實時數據進行匯聚整合并作關聯分析,有效地解決以往跨部門、跨領域之間信息無法有效共享所導致的管理政策難統一、部門之間難協作的問題,以數據流動層面的變革帶動市場監管變革,推動政府管理由粗放向精細化轉變。
其三,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長期來,政府一直追求標準化、統一化服務,公民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往往受到忽視。而現在,政府一方面通過利用泛在網絡、在線獲取、菜單式服務,為公眾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甚至定制化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動態收集民眾需求,問政于民,問需于民,使公共服務更具精準性。同時,政府通過“政府信息公開”“數據開放”,有效革除政府公共服務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供需錯位”現象,從而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和政府公信力。并且,政府通過業務流程信息化,推動數據和信息的跨部門、跨領域共享,優化審批流程,減少辦理環節,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水平。
其四,為政府治理提供新路徑。以電子商務為例,它不僅是一種商業模式,也是政府精準扶貧的手段之一。扶貧工作一直是政府工作的一大重點、難點,大部分貧困群眾往往缺乏創業致富的資金和技術,而電商平臺具有投資少、見效快、門檻低的特點,特別適合廣大貧困群眾創業、就業。如今,經濟欠發達地區電子商務發展已相當可觀,移動網購消費增幅最大的100個縣中75%位于中西部,億元淘寶縣中,國家級貧困縣有21個。可以說,電子商務已經成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彎道超車的有效途徑,也成為政府治理必不可少的治理手段。
二是形成政府之外的制度供給。在新經濟領域,各種新興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優勝劣汰之后形成了一批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商業模式。為了使這些商業模式能夠長遠發展,各市場主體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各市場主體就是充分運用這些內生性規則,創新制度供給,以實現行業高效、有序運行的治理目標。使得制度的供給方除了政府之外,還包括身處經濟發展潮頭的創新型企業。
仍以電子商務為例。隨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各類糾紛接踵而至,電子商務平臺企業通過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平臺規則,如在線糾紛解決機制和交易保障機制等,以保障買賣雙方交易安全,維護各方合理利益,不斷滿足用戶體驗。比如淘寶爭議處理機制,其以對支付寶平臺上交易款項的控制作為后盾、圍繞著支付寶平臺上的交易款項歸屬展開、由淘寶客服擔任仲裁者,通過實現交易糾紛的公平處理,客觀上保障了交易的順利實現,從而使網絡交易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以各類網絡專車平臺為例。傳統出租車市場的壟斷、僵化,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快捷、舒適的出行需求,而專車的出現,恰好解決了這些難題。作為新興事物,政府對其并沒有具體的監管手段,也不在政府的監管范圍。但是,網絡專車平臺通過自身建立的評價機制、獎懲機制以及保險機制等諸多管理機制,在政府監管范圍之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機制,促進了專車軟件市場的平穩發展。
諸如此類的例子舉不勝舉。面對嶄新的經濟形態,企業自身通過不斷探索,努力創造著新的規則和制度,解決了舊有治理體系難以克服的問題,成為除了政府之外的又一制度供給方。

圖/金川
新經濟的“新”集中體現在其所具有的極強的創新能力上,相較于傳統的“肢體經濟”更接近于“頭腦經濟”,其產業生態環境已經與傳統產業生態有著很大的區別。因此,要想加快新經濟發展,政府必須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緊跟新經濟的創新步伐,從推動措施、監管方式、制度安排上與之相適應。
推動措施上,要轉變支持方式。在過去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30余年里,政府既是經濟建設的設計者,又是經濟建設的參與者,通常以“大水漫灌”的方式推動產業發展,使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難以發揮。而新經濟是以滿足消費者為核心的新興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將起決定性作用。因此,要想升級改造傳統引擎,構建更為開放自由的新經濟,政府必須轉變以往的產業支持方式,為市場主體營造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一方面,政府應充分利用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通過更多采取吸引社會資本、設立產業基金、市場化運作的辦法,支持產業發展。另一方面,繼續大力推動“簡政放權”“商事制度”改革,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減少創業者進入市場的行政審批和行政壁壘。不僅如此,還要建立面向所有企業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平臺,實行普惠制減稅降低創業成本,最大限度減少產業扶持政策,更多的讓市場的內生力量驅動經濟發展中優勝劣汰。
監管方式上,與企業、社會形成協同治理的機制。新經濟中的共享經濟、網絡協同和眾包眾籌等所創造的新模式、新業態,它們通過互聯網相關技術將具有零散工序信息的市場主體鏈接,促進供需雙方建立無須轉讓所有權的新型合約機制,從而產生了全新的組織類型及個人與組織關系模式。因其利益關系的復雜性和信息化的高速運作,給現行的社會治理體制帶來了挑戰。同時,供給方和需求方都通過中間平臺完成交易,這樣的商業模式對傳統稅收體制、政府監管體制均形成沖突。例如,網絡訂餐等新興業態的興起,在給消費者帶來了比以往更便捷的消費方式的同時,也存在第三方網絡平臺把關不利、無證商家入網經營、衛生環境難保證、送餐過程隨意等諸多問題。為應對新局面、解決新問題,政府應加快新經濟行業標準的制定,解決其行業標準存在老舊、缺失、難以把握等問題,并以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為原則加強行業監管。同時,要求企業充分自律,發揮已經受了實踐檢驗、符合新經濟發展規律的“網規”的作用,在這個基礎上,結合社會公眾的投訴舉報、媒體監管以及科學知識的普及,形成行業監管、政府管理和社會監督的協同共治機制。
制度安排上,要以寬容的心態面對和處理伴隨新經濟發展出現的新事物和新規則,營造相對寬松的制度環境。隨著新經濟的深化發展,勢必涉及一些利益格局和管理模式的深度調整。但是應該看到,新經濟行業所具有的低成本運作特點,極大地激發了社會個體創造和創新的熱情,帶動了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于新生事物,政府應該以寬容的態度積極引導其發展,不要干預新經濟對傳統經濟所造成的沖擊。如“網約車”“互聯網金融”等新興業態,應在不違反現行法律的前提條件下,充分發揮和利用法律所賦予的自由裁量的權力,為其提供一個積極寬松的社會環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探索有利于新經濟的試點和試驗,探索產業運作規律,并適時推動制度和政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