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陳海濤
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不斷推動浙江對口支援工作邁上新臺階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陳海濤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等五大發展理念,對于推進“四個全面”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做好浙江的對口支援工作,要求我們必須要深刻領會五大發展理念的內涵和實質,并貫穿于對口支援工作中。
堅持創新發展,竭力增強受援地發展后勁。當前,對口支援已經進入新常態,傳統的幫助受援地發展方式已經難以持續,迫切需要我們運用創新的思維,竭力增強受援地發展后勁。一是創新援建觀念理念。著眼受援地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鎖定受援地區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進一步完善、豐富、創新對口支援的理念,變“輸血式”支援為“造血式”支援,不單是關注項目建設和資金支持,更加注重受援地干部人才的培養,更加關注建立、健全受援地區的產業體系,培育、拓展受援地發展的動力和空間。二是創新援建方式方法。隨著國家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受援地硬件建設正不斷加強和完善。為切實發揮援建項目的效益,軟件建設將成為對口支援的重點。這就需要進一步調整優化援建項目結構,增加軟件項目比例,提升援建項目內涵品質。切實把各類教育、培訓、交流交往工作納入規劃,統一實行“項目化”管理,使柔性項目進一步得到資金支持,確保各類軟項目扎實、有序、持續推進。三是創新援建體制機制。從“重長遠、管根本”著手,重點建立健全資金項目管理、相關配套對接和項目服務督導等工作推進機制,主動適應“交鑰匙”向“交支票”轉變趨勢,“交支票”不交責任,努力確保援建質量和效益。
堅持協調發展,助推受援地實現發展平衡。國家層面的協調發展,著重強調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對口支援工作也要服從服務于這一主線。目前受援地區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較差,城鎮集聚功能偏低。針對這一現狀,需要著重抓好四個方面:一是開展脫貧攻堅。堅持“一地一策”,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大力支持農牧民發展效益農業、精品農業,培植“一縣一品”、“一鎮一品”、“一村一品”,通過提高農牧業效益達到幫助增收致富的效果。二是更加關注民生。始終突出服務民生改善,大力實施安居富民、定居興牧、健康普惠、關愛溫暖、城鄉飲水等十大民生工程,使受援地區醫療、教育、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有較大提升,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三是加大傾斜力度。編制“十三五”對口支援規劃和年度項目計劃時,在堅持向民生和基層傾斜的基礎上,根據受援地實際情況,合理安排項目資金,注重受援地不同區域間、城鄉間的發展平衡。四是助推城鎮發展。注重統籌城鄉發展,幫助受援地區編制城鎮建設規劃和逐步確立城鎮化理念,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及路網等建設,不斷推動城鎮化建設和人口集聚。
堅持綠色發展,幫助受援地培育優勢產業。綠色發展的要義是保護生態,受援地區相對東部地區而言,生態更為脆弱,要避免東部地區先發展后治理的路子。一是借鑒浙江綠色發展經驗。把“五水共治”、“四換三名”、“騰籠換鳥”等成功的經驗做法,移植、嫁接到幫助受援地發展的實踐,影響和帶動當地干部群眾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自覺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二是提高產業項目引進門檻。有選擇地承接東部產業梯度轉移項目,紡織業、低端制造業等項目,要堅持區分良莠,高污染、高排放項目禁入,杜絕追求產值和唯GDP論。已經準入的項目和企業生產力求低排放、零排放,堅持清潔發展、綠色發展,保護好受援地區的山山水水,維護好新疆、西藏、青海這一“安全屏障、生態屏障”。三是幫助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立足受援地優勢,結合受援地普通群眾就業需求和特點,以紡織服裝、資源、農牧產品、旅游等為重點,突出電子商務等的帶動作用,嫁接浙江資本、浙江技術和浙江市場,扶持具有受援地特色和比較優勢的產業發展。

浙江省單體最大的援疆項目——浙江能源投資的上百億煤制氣項目 圖/王強
堅持開放發展,促進區域民族間互信融合。對口支援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不同區域民族之間的融合。實踐證明,靠受援地的自身發展,短期實現這一目標難度很大,這就需要支援方與受援方多開展交流交往活動,共同促進中華民族的大交融大團結。一是完善高層互訪交流制度。強化兩地高層互訪交流,確保浙江省領導和受援地主要領導每年至少一次互訪,及時溝通解決有關重大事宜。鼓勵相關地市和省直單位部門看望慰問掛職學習干部人才,深入對接工作,增進感情交流。二是積極推進民間交往交流。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團、考察團、療養團、科普團、夏令營、社會實踐等活動,大力推動區域間、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鼓勵年輕一代開展結對活動。堅持以人為本,開展向困難群眾、基層干部職工、老黨員“送溫暖”活動,切實關心群眾生活。三是著力加強文化交流支援。通過開展文化走親等活動,在浙江省內加大對受援地少數民族文化、高原文化的宣傳推介力度。組織文藝團體和新聞單位相互交流,推動浙江與受援地文化部門和團體交流常態化。開展實施一批文化項目,促進受援地傳統文化建設,推動民族團結和融合發展。建設和修復一批重要文保單位,搶救一批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幫助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
堅持共享發展,服務援受地實現共同發展。共享發展目的是增進人民福祉。浙江的對口支援工作始終圍繞這一根本目標,全力助推受援地經濟社會發展,力求讓受援地更多的普通群眾享受到援建成果。同時,中央在對口支援關系安排時,也考慮到支援方與受援方的發展互補性。浙江需要搶抓機遇,以受援地的“資源優勢”彌補浙江“空間不足”,以浙江“資本優勢”激活支援省區乃至國外的“巨大市場”,認真做好“援”當地“助”浙江這篇文章,實現互利共贏。一是攜手開展互為戰略支點合作。新疆、青海是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省份,戰略地位突出、能源資源富集、優惠政策集中,要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戰略機遇,把受援地作為浙江省走出國門的戰略支點,與受援地共同開展互為戰略支點合作,鼓勵浙江紡織服裝等產業赴受援地投資興業,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到受援地發展種植、養殖到加工、倉儲、運輸等全產業鏈的經營,鼓勵電子商務等信息產業參與建設“信息絲綢之路”,帶動受援地產業培育和經濟發展,并且積極推進在外浙商反哺回歸浙江。二是加強支援受援地和涉及受援地工作聯動。在加快經濟發展聯動的同時,加強社會穩定聯動,做好新疆籍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站建設等工作,創新浙江社會綜合治理工作,切實服務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三是讓更多的浙江人享受援建紅利。進一步把那曲冬蟲夏草、黃蘑菇,阿克蘇蘋果、核桃、大棗,青海枸杞,及受援地牛羊肉和其他優質農林產品,端上浙江廣大居民的餐桌,有序引導浙江人民赴受援地旅游,感受祖國大美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