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敏
特色小鎮建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浙江探索
尹曉敏
打好“小鎮牌”,是浙江自覺自律地站在供給側改革的新起點上,戰略性地破解浙江經濟發展的三大難題——空間資源瓶頸、有效供給不足、高端要素聚合度不夠而打出的當頭炮、開啟的主動仗

圖/來佳飛
全力、精準、實質性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浙江主動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戰略舉措,也是有效破除浙江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助推經濟提質增效、決戰決勝未來的關鍵之舉。作為力促經濟轉型的系列組合拳之一,浙江利用自身的產業發展基礎和歷史人文資源的獨特優勢,深度謀劃與梯度培育一批產業特色鮮明、體制機制靈活、人文氣息濃厚、生態環境優美、多種功能疊加的特色小鎮,是直面經濟結構轉化和動力轉換的現實難題、消解供給抑制與約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探索與實踐。
倘若從時間軸觀察浙江特色小鎮建設工程的開啟,便不難發現它正處于一個富有歷史意義的坐標節點上。回顧歷史,曾經創造出輝煌的浙江塊狀經濟和區域產業集群經過30多年的發展后,已不同程度地陷入層次低、創新弱、結構散、品牌少的困境之中;展望未來,如何跳出舊框架、營建新載體,浙江經濟發展需要獲得突破性力量的沖擊以實現機遇再造和優勢再創。特色小鎮建設,正是于全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具有宏觀經濟政策風向標意義的改革大幕拉開之際,浙江瞄準供給側結構失衡主動下的先手棋。打好“小鎮牌”,也是浙江自覺自律地站在供給側改革的新起點上,戰略性地破解浙江經濟發展的三大難題——空間資源瓶頸、有效供給不足、高端要素聚合度不夠而打出的當頭炮、開啟的主動仗。
浙江之所以要開啟被譽為第四代產業園區“探路者”的特色小鎮建設工程,就是要在陸域面積位居全國倒數第二的資源小省內,堅持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的正確思路,于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建設面積1平方公里的有限空間中,通過制度“節地”以引領科學高效用地、通過規劃“控地”(多規合一)以提升國土空間擴張力、通過復墾“騰地”以增強土地利用承載力、通過挖潛“盤地”以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亦即通過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以破除浙江經濟發展的空間資源瓶頸。
據統計,2015年至2016年3月底,浙江第一批列入省級創建名單的37個特色小鎮以“建設用地減量增長”的土地利用新模式為指引,于小鎮規劃范圍內共利用低丘緩坡、沿海灘涂和存量建設用地3531.75畝。例如,富陽區出臺推動水田建設工作的相關政策,利用海綿農業技術改造水田,有效解決小鎮建設所需的水田占補平衡指標困難;吳興美妝小鎮開發利用廢棄礦資源與低丘緩坡計396畝,占總建設用地面積的46.4%;桐廬健康小鎮對閑置土地、廢棄廠房等進行全面排查,共梳理出7個閑置項目,占地面積和建筑物面積分別為277.4畝、51912平方米;江干丁蘭智慧小鎮盤活當地留用地、舊廠房、樓宇等資源,引入社會資本用于西子智慧產業園一期10萬平方米工業廠房改造提升,打造杭州市創業“雛鷹基地”。
此外,特色小鎮建設還尤為注重土地投資強度,首批37個小鎮的規劃畝均投資達461萬元,較之浙江省商務廳、統計局聯合發布的《2013年浙江省開發區經濟發展報告》中顯示的64家(納入省商務廳統計對象)開發區累計投資密度269萬元/畝的投資水平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無效供給過剩、有效供給不足及其所導致的宏觀經濟運行中總需求的不足,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要困境之一。作為經濟改革前沿陣地的浙江,也面臨著普遍的落后產能過剩、有效供給不足等問題。特色小鎮建設是浙江優化供給結構、消融供給約束、打破供給不足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鎮結合浙江生態和人文特點、區域塊狀經濟的特色,聚焦于浙江省最具基礎、最有特色、最富潛力的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七大萬億元產業,以及茶葉、絲綢等歷史經典產業,通過加快高端產業布局、加速傳統產業升級、加快產業融合發展等舉措,從生產端與服務端的供給改善入手,有“退”(淘汰落后產能等)有“進”(技術改造升級、商業模式創新等)、進退有序,有“軟”(走品牌之路)有“硬”(走制造業高端化之路)、軟硬兼施,籍此紓解浙江傳統制造業和歷史經典產業的發展困境。
加快高端產業布局,有效化解供給側結構失衡。特色小鎮緊緊鎖定代表著浙江未來發展方向的高端產業,兼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經典產業,以與市場需求相適配的有效供給為指向,差異定位,錯位發展,不斷提升供給的適應性與靈活性。當前,浙江特色小鎮深耕、引領的信息經濟等新經濟業態正呈現加速發展的勢頭,全省已創立10個信息經濟特色小鎮,涵蓋互聯網創業、互聯網金融、物聯網、云計算、電子商務等與信息經濟相關的產業類別。這些特色小鎮牢牢抓住信息產業膨脹裂變的重大機遇,站在信息經濟的風口順勢而為,借助龍頭引領、平臺整合、創新驅動等以形成和煥發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活力。我國新供給主義經濟學家滕泰指出,以信息經濟、知識經濟、文化經濟、金融經濟以及其他社會服務業為代表的軟財富產業是產出有效、優質、中高端供給的典型產業。這些產業幾乎不消耗能源、不產生污染、不受制于傳統生產要素的制約,但它們卻能有效適應甚至積極引領社會需求結構的不斷升級,通過賦予自身內涵豐富的軟價值而在與注重硬財富生產能力的傳統產業的較量中絕塵而去。
加速傳統產業升級,著力打破供給側要素約束。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歷史傳承性決定了作為小鎮發展重要基礎的浙江傳統產業必須加速實現從“要素依賴”到“創新驅動”的躍遷。面對市場格局變化、國際競爭加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低端產能嚴重過剩的嚴峻挑戰,打破對低端生產要素的過分依賴和價值鏈的“低端鎖定”,重構盈利模式與發展路徑,努力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的創新設計能力、智能制造水平和營銷渠道掌控能力。當前,全省各地充分利用特色小鎮的創建機遇和建設平臺,因地制宜,多措并舉,加速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例如,丁蘭智慧小鎮鼓勵企業退二進三,利用杭鍋集團存量工業廠房打造和孵化信息產業項目,統籌丁橋新經濟產業園、嘉德威產業園等4萬平方米傳統產業空間,加快向智慧產業園轉型;諸暨襪藝小鎮通過“退低關低”“提升入園”,對傳統襪業進行改造提升,2015年共投入8.1億元實施機器換人;桐鄉毛衫時尚小鎮以傳統毛衫產業為依托,謀劃做強微笑曲線兩端,一方面注重研發設計,2015年共獲得專利288項,另一方面注重電商換市,濮院毛衫企業和實體市場電商參與率達80%。
加快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供給側增值動能。作為現代產業發展的主流趨勢,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即制造業服務化與服務業制造化,已經成為推動全球產業升級的主要驅動力量。兩大產業之間彼此滲透、相向發展的共生態勢,使得產業價值鏈重構為一條既包含制造業又包含服務業價值鏈增值環節的融合型產業價值鏈。基于此價值鏈的產品與服務供給具有更廣闊的利潤空間和增長潛力,是供給側改革培育和壯大發展新動能的必由之路。例如,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鎮,依托巧克力制造產業,將巧克力的生產、研發、展示、體驗、文化和游樂有機串連起來,重點培育與甜蜜小鎮主題相關的工業旅游、文創旅游、休閑旅游、農業旅游等特色旅游產業,正在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良好勢頭,并產出遠遠大于三大產業簡單相加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供給側產品與服務的價值倍增;龍游紅木小鎮以紅木制造基地為基礎,嫁接國學文化內涵,按照“制造基地+文化旅游”模式,全力打造以國學文化為根本,以紫檀文化為背景,融藝術觀賞、文化研究、生態游憩、養生度假于一體的中國紅木文化小鎮,以此最大限度地實現基于產業融合的價值倍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破的關鍵點在于創新。特色小鎮作為浙江創新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在創新高端要素集聚、創新制度供給、創新金融支持等方面主動作為,積極探索,成效卓然。
創新高端要素集聚。特色小鎮是以人才再集聚、功能再聚焦、體制再創新為重要指向的全新發展平臺和新興聚落空間。自規劃創建以來,浙江的特色小鎮積極謀劃、主動對接與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等的深度合作,聚焦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評價、分配激勵等重點環節,創新富有競爭力的科技、資本、信息等高端要素的集聚制度和政策體系。2016年6月,經省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組織考核,省政府審定,公布了首批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對象2015年度成績單,共評出優秀小鎮7個,并對考核排名靠后的3個小鎮給予警告,1個直接降格退出省級創建名單。根據特色小鎮的內涵特征,此次考核重點評價特色小鎮在高端要素集聚、項目投資、特色打造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績,而高端要素集聚,主要以與特色小鎮開展高質量技術合作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數量,引入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國千”“省千”人才數量,國家級大師、省級大師、非遺傳承人數量等為核心指標。這一考核指標體系旨在助推特色小鎮與各類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交流,突破小鎮建設中高端要素供給的瓶頸制約,集聚、激活、釋放要素活力,彰顯特色小鎮內涵式發展的模式特征。據統計,2015年浙江特色小鎮入駐高新技術企業66家,總部企業590家;小鎮與235所高等院校和省級研究院開展技術合作,聚集了4099名中高級人才,其中“國千”“省千”人才49名。除了余杭夢想小鎮、西湖云棲小鎮、山南基金小鎮等特色小鎮的金名片之外,龍泉青瓷小鎮、海鹽核電小鎮、德清地理信息小鎮、秀洲光伏小鎮等也在創新高端要素集聚方面成績斐然。
創新制度供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深刻的、系統的創新實踐,既包括供給結構的優化、生產要素的升級,也包括以政府為核心的各類制度創新與制度供給。政府創新制度供給就是把新的要素,即新理念、新機制、新法規、新工作載體等引入原有的制度體系、政策體系之中并實現新的組合。在浙江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各級政府一方面強化在全省范圍內具有普適意義的制度創新與供給,如強化科技創新引領的相關制度供給、強化鼓勵人才引進和支持人才創業的制度供給、強化環境倒逼的制度供給、強化流域生態環境補償的制度供給、強化加速新型城市化建設的制度供給、強化國家戰略帶動的相關制度供給等,另一方面又著力于科學厘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以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為根本原則,在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同時,通過針對特色小鎮建設的創新性制度供給積極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彰顯政府的積極有為,努力地以“權力減法”“責任加法”換取小鎮“市場活力乘法”。例如,在特色小鎮市場主體登記制度上,放寬商事主體核定條件,實行集群化住所登記,把準入門檻降到最低,“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等商事制度改革措施已在小鎮基本落地;在審批流程再造上,創新審批制度,削減審批環節,使審批事項趨于最少化、審批流程趨于最簡化;確立了分批建立創建對象、中間動態優勝劣汰、建成后驗收命名的“創建制”,以避免小鎮建設的徒有虛名;實施有獎有罰的土地供給制度和期權式的財政獎勵政策等。
創新金融支持。金融創新能力不足是制約高端產業布局和傳統產業升級的重要瓶頸,因此,特色小鎮的茁壯成長需要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強化金融創新支持,以此保證小鎮建設充裕的資本供給。當前,浙江特色小鎮創建培育相關責任主體及部門積極構建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全力拓寬融資渠道,創新銀企合作模式以擴大企業融資規模,創新融資溝通渠道以實現供需有效對接,創新利用資本市場以提高直接融資水平。為鼎力支持省級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助推浙江經濟轉型發展,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和省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出臺了《關于金融支持浙江省特色小鎮建設的指導意見》(杭銀發〔2015〕207號),明確了六方面16條金融支持舉措,提出各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將圍繞拓寬融資渠道以支持特色小鎮項目建設、創新金融產品以助推特色小鎮產業發展、完善支付體系以提升特色小鎮金融服務便利化程度、優化網點布局以完善特色小鎮金融服務體系、加強多方合作以支持金融類特色小鎮做優做強、加大政策扶持以優化特色小鎮金融生態環境。除此之外,為著力破解特色小鎮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各地各部門還通過積極爭取專項基金、加大金融扶持、采取PPP運作模式等途徑,幫助解決小鎮建設的資金難題。例如,建德航空小鎮、德清地理信息小鎮等10個特色小鎮在省發改委的支持協助下,積極申報國家特色鎮、新型城鎮化和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等專項建設基金共計14.2億元;蓮都古堰畫鄉小鎮基于其全省首批特色小鎮、全國首批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的獨特優勢,被列入全國深化城鎮基礎設施投融資模式創新試點鎮(浙江唯一一家)并獲5億元組合資金支持;余杭夢想小鎮、藝尚小鎮等推出風險池、風險貸等金融業務強化對入駐企業和創業項目的融資支持;浙江省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區域產業基金形式與全省10個縣市開展小鎮合作共建。浙江還將積極探索運行基于政府、銀行或投資公司等多方參股的特色小鎮發展基金,著重對成長性好、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的小鎮重點產業進行專項扶持。
作者為浙江樹人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