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驊,湯大娟,謝海棠△,李 靜,陳 雪,劉珍妮,楊曉蕾(.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臨床藥學部/安徽省藥物臨床評價中心,安徽蕪湖400;.皖南醫學院藥學院,安徽蕪湖4000)
安徽省黃山市抗微生物藥物不良反應報告1055例綜合分析*
胡驊1,湯大娟2,謝海棠1△,李靜2,陳雪2,劉珍妮2,楊曉蕾2
(1.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臨床藥學部/安徽省藥物臨床評價中心,安徽蕪湖241001;2.皖南醫學院藥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目的分析2011~2013年安徽省黃山市多家醫院抗微生物藥品不良反應(ADR)報告并總結其數據特點,以減少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促進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方法收集安徽省黃山市2011~2013年抗微生物ADR報告1 055例,利用藥品不良反應綜合分析系統(ADRCAS),將報告數據按患者年齡、性別、涉及藥品種類、給藥途徑等方面進行分析。結果2011~2013年黃山市抗微生物藥品引起ADR發生最多的年齡在40~<50歲[22.27%(235/1 055)];累及器官或系統最多的為胃腸道系統[36.21%(382/1 055)],其次為皮膚及其附件[23.22%(245/1 055)];阿莫西林、阿奇霉素和羅紅霉素的ADR發生率最高,分別為26.59%(271/1 055)、19.53%(206/1 055)、16.49%(174/1 055)。結論臨床在使用抗微生物類藥物治療的過程中,既要關注藥物對患者病情的治療效果,也要高度警惕該類藥物ADR所帶來的危害性,注重臨床用藥的安全性及合理性。
抗菌藥/副作用;藥物利用;藥物副反應報告系統;藥物監測;給藥系統;藥用制劑/副作用
隨著我國各級藥品不良反應(ADR)監測系統的建立和完善,國內各家醫院也相繼開展了ADR監測報告工作,臨床治療過程中不再僅僅追求藥物的治療效果,ADR所造成的危害也逐漸被醫藥界所重視。抗生素目前在臨床上應用十分普遍,但其所致的ADR一般是不可預測的,隨著抗生素所致的各類ADR頻發,尤其是細菌耐藥性的產生,抗生素ADR已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本研究對安徽省黃山市多家醫院2011~2013年上報的1 055例抗微生物藥物的ADR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安全、合理用藥提供參考,并對抗生素類藥物的臨床合理應用作警示作用[1-3]。
1.1資料來源本課題組與黃山市不良反應監測中心溝通合作,從監測中心獲取2011~2013年黃山市多家醫院抗微生物藥品相關ADR報告數據,數據分析通過安徽省藥物臨床評價中心開發的藥物不良反應綜合分析系統(ADRCAS)將報告數據分類并得到抗微生物藥物的ADR相關數據。
1.2方法應用ADRCAS各分析模塊,利用現有的ADR數據,從性別、年齡、劑型、藥品類別、轉歸情況、給藥途徑、ADR的嚴重程度、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統等方面對相關ADR數據進行分析,并導出分析結果[4]。
2.12011~2013年黃山市抗微生物藥物ADR的性別分布2011~2013年黃山市 1 055例抗微生物藥物的ADR中,男564例,占53.46%,女491例,占46.54%。
2.22011~2013年黃山市抗微生物藥物ADR的年齡分布2011~2013年黃山市抗微生物藥物ADR的年齡分布見表1。2011~2013年ADR報告的1 055例中,20~<30、30~<40、40~<50、50~<60、≥60歲年齡段發生ADR的患者較多,分別為167例(15.83%)、202例(19.15%)、235例(22.27%)、183例(17.35%)和191例(18.10%)。

表1 2011~2013年黃山市抗微生物藥物ADR的年齡分布
2.32011~2013年黃山市抗微生物藥物ADR的給藥途徑分布2011~2013年黃山市ADR報告的給藥途徑分布及占比見表2。結果顯示,口服藥物ADR占比最高(79.43%),其次為靜脈滴注給藥(17.16%)。

表2 2011~2013年黃山市抗微生物藥物ADR報告的給藥途徑分布
2.42011~2013年黃山市不同抗微生物藥物與ADR發生情況阿莫西林、阿奇霉素和羅紅霉素ADR發生率最高,分別為25.69%、19.53%、16.49%,其次是頭孢拉定(10.24%)和左氧氟沙星(7.20%)。見表3。
2.52011~2013年黃山市抗微生物藥物ADR臨床表現與累及器官或系統2011~2013年黃山市抗微生物藥物ADR臨床表現與累及器官或系統見表4。結果顯示,胃腸系統損害占比最高(36.21%),其次為皮膚及其附件損害(23.22%)。

表3 2011~2013年黃山市不同抗微生物藥物ADR發生情況

表4 2011~2013年黃山市抗微生物藥物ADR臨床表現與累及器官或系統
2.62011~2013年黃山市抗微生物藥物ADR轉歸情況分類2011~2013年黃山市ADR轉歸情況分類見表5。結果顯示,2011~2013年黃山市ADR好轉479例,治愈569例,有后遺癥4例,不詳3例;無死亡病例。

表5 2011~2013年黃山市ADR轉歸情況分類
2.7ADR嚴重程度本組1 055例抗微生物藥物的ADR報告中,ADR的發生程度以一般性報告為主,嚴重ADR報告較少,為35例,占3.32%,且絕大多數在停藥后好轉。按照國家ADR監測中心公布的數據,嚴重的ADR病例占總例數的30%,可見相關醫院對抗微生物藥物的ADR監測較為及時避免了嚴重ADR的發生。
3.1年齡因素對抗微生物藥物ADR的影響在2011~2013年黃山市多家醫院ADR報告的1 055例中,20~<30、30~<40、40~<50、50~<60、≥60歲年齡段發生ADR的患者較多,原因可能與這幾個年齡段患者合并用藥情況較多有關,其中年齡60歲及以上患者ADR例數達239例,占22.65%,這可能由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個臟器的功能逐漸衰退,藥物劑量的個體差異較大,對藥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較青壯年也有所下降,故體內藥物的半衰期延長,容易發生蓄積。此外,由于老年人常患有多種疾病,故臨床常采用聯合用藥,藥物間的相互作用是引發ADR的主要原因。年齡小于10歲的ADR患者數達34例,占3.22%,這與兒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身體各個器官發育不完善,肝臟的解毒功能較成年人弱,在服用抗微生物藥物時較易發生ADR有關[5-6]。
3.2給藥途徑與抗微生物藥物的ADR不同給藥途徑對ADR的影響也會有所不同。本組1 055例抗微生物藥物的ADR報告中,有193例(18.29%)是由靜脈給藥所引起的,其原因除與患者的體質差異、性別差異、用藥習慣等有關外,還可能與注射劑成分比較復雜、藥物配伍不當、配制的液體放置時間過長、純度過高或過低、給藥速度過快或過慢等因素有關[7]。靜脈給藥的方式起效較快,適合急、重癥疾病的治療,但出現ADR的可能性大,其危害性也較其他給藥途徑大。因此,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選擇合理的給藥途徑尤為重要,可口服的患者盡量避免靜脈給藥。某些對血管刺激性較大的抗微生物藥物在靜脈給藥時,應盡可能減少其對血管的刺激,采取緩慢給藥的方式。口服給藥途徑發生ADR有840例(79.62%),這可能與選擇口服給藥方式的人數較多,相對提高了其發生比例有關[8-10]。
3.3抗微生物藥物種類與ADR阿莫西林、阿奇霉素和羅紅霉素分別屬于青霉素類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其ADR發生最多,分別為271、206、174例。阿莫西林、阿奇霉素和羅紅霉素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較為常見。因喹諾酮類藥物如諾氟沙星、氧氟沙星等抗菌譜廣、抗菌活性強,且使用方便、無須皮試等特點,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臨床,故ADR的發生率也在逐漸升高,如喹諾酮類藥物的光毒性反應[10]。
3.4ADR的主要臨床表現與累及系統或器官本組1 055例抗微生物藥物的ADR報告中,胃腸道系統的損害高達382例,居首位;其次是皮膚及其附件的損害有245例。過敏反應也是此類藥物使用過程中較為常見的ADR,其中過敏性休克對機體的危害性最大,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呼吸道阻塞、循環衰竭、中樞神經系統癥狀及皮膚過敏反應等。在臨床治療過程中,使用易引起過敏反應的抗微生物藥物前,需要進行皮試和向患者及其家屬詢問過敏史,有相應禁忌證者禁用。同時,在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時要準確把握用藥條件。對皮試顯示陰性的患者,在使用此類藥物的過程中也需要密切觀察,確保在發生ADR時得到及時救治,避免造成嚴重過敏反應[5,10]。
臨床治療中,在使用抗微生物藥物時,既要關注其對患者的治療效果,也要密切關注ADR的危害性。合理地選用藥物,選擇合適的用藥劑量和給藥途徑,盡量減少和避免ADR的發生。同時,在用藥過程中應密切關注,發生ADR時應及時停藥并給予及時治療[8]。國家ADR監測部門應加大對ADR的監測力度,為患者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用藥環境。優良的ADR分析系統的應用(如ADRCAS系統)也可以提高臨床藥師對ADR報告數據的整合和分析能力,為相關人員提供快捷的分析途徑[4]。
[1]彭庚,華潞,劉玉清,等.我院2006~2010年住院患者抗生素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12,9(11):689-690.
[2]任彥潤,李恒,張智,等.2012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抗微生物藥物及其不良反應病例報告數據分析[C]//中國藥學會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2013年中國藥學會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年會暨“醫藥安全與科學發展”學術論壇論文集(下冊),北京:中國藥學會藥事管理專業委員會,2013:525-532.
[3]李宏.《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通報的抗微生物藥物的不合理應用情況分析[J].中國藥房,2012,23(26):2474-2476.
[4]胡驊,謝海棠,徐喆,等.藥品不良反應綜合分析系統ADRCAS的開發應用[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14,19(6):712-716.
[5]陳賽芳,安菊芬,龐春紅.145例抗生素不良反應分析[J].浙江醫學教育,2012,11(5):61-63.
[6]朱慧娟,李榮.97例兒童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兒科藥學雜志,2006,12(6):25-27.
[7]董靜.預防輸液不良反應的幾條原則[J].中國臨床醫生,2006,34(10):51.
[8]朱舒兵.重慶市2004~2007年藥品不良反應調查分析及評價[D].重慶:重慶大學,2008.
[9]王崇薇,劉琳琳,孫言才,等.某三甲醫院2005~2011年10097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安徽醫藥,2013,17(1):162-165.
[10]畢津蓮,黃明菊,李湘斌.659例抗微生物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回顧性分析[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10,19(1):27-29.
Analysis of 1055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caused by anti-microbacterial drugs in Huangshan City of Anhui Province*
Hu Hua1,Tang Dajuan2,Xie Haitang1△,Li Jing2,Chen Xue2,Liu Zhenni2,Yang Xiaolei2(1.Department of Clinical Pharmacy,Yijishan Hospital of Wannan Medical College/Anhui Provincial Drugs Clinical Evaluation Center,Wuhu,Anhui 241001,China;2.Pharmacy College of Anhui Medical College,Wuhu,Anhui 241000,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eport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caused by anti-microbacterial drugs from multiple hospitals in Huangshan City of Anhui Province during 2011-2013 and to summarize the data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ADR occurrence and promote the clinical safe and rational use of drugs.MethodsA total of 1 055 cases of ADR report were collected in Huangshan City during 2011-2013.By using the AD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ystem(ADRCAS),the report data were analyzed in the aspects of the age,gender,type of involved drug and drug delivery route.ResultsMost of ADR caused by antimicrobial drugs in Huangshan City during 2011-2013 occurred in the age period of 40-<50 years old[22.27%(235/1 055)],most of involved organs or systems were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system was[36.21%(382/1 055)],followed by skin and its accessories[23.22%(245/1 055)];amoxillin,azithromycin and roxithromycin had the highest ADR occurrence rate,which were 26.59% (271/1 055),19.53%(206/1 055)and 16.49%(174/1 055)respectively.Conclusion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process of antimicrobial drugs,the treatment effects should be paid high attention to,also their caused ADR should be highly alert,paying attention to safety and rationality of clinical medication.
Anti-bacterial agents/adverse effects;Drug utilization;Adverse drug reaction reporting systems;Drug monitoring;Medication systems;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adverse effects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7.006
A
1009-5519(2016)07-0978-03
2014年皖南醫學院大學生科研資助項目(WK2014S20)。
胡驊(1987-),碩士研究生,藥師,主要從事藥物臨床試驗及藥物不良反應報告與分析工作。
△,E-mail:xiehaitang@sina.com。
(201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