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黎,張 燕(鎮江市第四人民醫院,江蘇212001)
新生兒黃疸高峰期及撫觸對母嬰同室新生兒黃疸的影響
王黎,張燕
(鎮江市第四人民醫院,江蘇212001)
目的探討該院健康足月新生兒黃疸的高峰期及撫觸對母嬰同室新生兒黃疸的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出生的母嬰同室中200例胎齡(GA)≥37周、出生體質量(BW)2 500~4 000 g的健康足月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按出生時間順序將其分為撫觸組和對照組,各100例。觀察兩組經皮膽紅素值(TcB)及排便情況。結果健康足月新生兒于生后第4.58天TcB達高峰;撫觸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胎便初排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母嬰同室的新生兒需持續監測膽紅素水平,直至黃疸高峰期后及出院;撫觸能有效降低新生兒膽紅素水平。
膽紅素;黃疸,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出生體重;病人出院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癥狀之一,是由于新生兒時期體內膽紅素的累積而引起皮膚、鞏膜等黃染的現象。其是新生兒正常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癥狀,但也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表現,嚴重者可致膽紅素腦病。新生兒出現黃疸,應辨別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病理性黃疸病因復雜,病情變化發展快,如未及時治療,可導致膽紅素腦病而引起新生兒嚴重的后遺癥或死亡,因此應對新生兒黃疸及時做出正確的診斷和處理。為更好地了解母嬰同室中正常足月新生兒黃疸的發生、發展情況,以及撫觸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作者對本院母嬰同室中200例正常足月新生兒黃疸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出生的母嬰同室200例健康足月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胎齡(GA)≥37周,平均(39.1±0.9)周;出生體質量(BW)2 500~4 000 g,平均(3 367.2±482.5)g;男108例,女92例;自然分娩99例,剖宮產101例;出生后前3 d均為混合喂養,后均為純母乳喂養。將200例健康足月新生兒按出生時間順序分為撫觸組和對照組,各100例。撫觸組中新生兒的平均BW為(3428.3±345.4)g;平均GA為(38.7±0.9)周;男53例,女47例;自然分娩48例,剖宮產52例;對照組中新生兒的平均BW為(3 335.6±478.2)g;平均GA為(39.0±0.7)周;男55例,女45例;自然分娩51例,剖宮產49例。兩組GA、BW、性別、生產方式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新生兒生后第1~6天TcB值比較(±s,μmol/L)

表1 兩組新生兒生后第1~6天TcB值比較(±s,μmol/L)
組別撫觸組對照組n 第2天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100 100 tP --第1天72.50±2.91 78.73±2.74 1.471 0.144 102.14±3.08 129.51±2.91 3.969 0.000 141.12±3.59 157.08±3.42 3.475 0.001 156.20±3.93 178.86±3.25 3.161 0.002 172.12±3.60 189.19±2.91 2.832 0.006 166.88±2.51 181.53±2.84 3.155 0.002
1.2方法
1.2.1經皮膽紅素(TcB)值由新生兒科醫生每天早晨查房時用寧波戴維醫療有限公司生產的JH20-1B型經皮黃疸儀測量TcB,將探頭平放于前額眉心正中部位,輕輕按下,檢測儀即自動顯示出所測數值,在照明充足的房間內,予新生兒安靜狀態下完成每次測量,直至出院。
1.2.2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標準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標準參照參考文獻[1]。
1.2.3撫觸時間及方法新生兒出生第2天開始,每天1次,連續5 d,每次15 min,哺乳1 h后由專業護士在室溫28℃一對一按照國際標準通用的手法和順序進行撫觸[2],室內播放輕柔優美的音樂。
1.3統計學處理將所收集整理的數據輸入Excel 2007,應用Stata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正常足月新生兒黃疸的高峰期從200例健康足月新生兒中獲得1 264個TcB值,發現本院正常足月新生兒TcB值于4.58 d達高峰,TcB>220.6 μmol/L的占15.5%(31/200)。
2.2兩組新生兒生后第1~6天TcB比較生后第1天TcB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生后第2~6天TcB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兩組發生高膽紅素血癥情況比較撫觸組有9例(9.0%)發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對照組有22例(22.0%)發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38,P<0.05)。
2.4兩組的胎便初排時間比較撫觸組和對照組的胎便初排時間分別為(5.87±0.52)、(9.53±0.76)h,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于新生兒膽紅素的代謝特點,約50%的足月兒和80%的早產兒生后均會出現黃疸,而膽紅素的毒性可導致神經系統損害和功能殘疾,給社會和家庭造成極大危害。有資料顯示,出生后1周是發生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的高危期[3-4],因此及早發現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對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生至關重要。近年來,隨著產科診療水平的進步,產婦住院時間不斷縮短,自然分娩的新生兒通常在出生后3 d就已出院,剖宮產新生兒出生后5 d也可出院。為了解本院正常足月新生兒黃疸的高峰期,作者從200例健康足月新生兒中獲得1264個TcB值,發現本院正常足月新生兒TcB值于4.58 d達高峰,之后緩慢下降。2004年美國兒科學會公布的膽紅素峰值為出生后第5~6天[5],丁國芳等[6]膽紅素峰值為出生后第4~5天,董小玥等[7]膽紅素峰值為出生后第3.5~5.0天,王瑛等[8]發現,膽紅素于出生后4.83 d達峰值。
撫觸可以明顯降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撫觸是由國外引進的一項新的治療措施,是一項兼具醫療與人性化的醫療過程,通過撫觸者有次序、有手法技巧的科學撫摸,把大量溫和的良好刺激由皮膚傳送到被撫觸者的中樞神經系統。撫觸能使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加,使胃泌素和胰島素分泌增加,新生兒的喂哺量也隨之增加,腸蠕動增快,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進而使血清膽紅素的水平降低[9]。本研究發現,撫觸組出生后第2~6天TcB值明顯低于對照組,撫觸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撫觸可以促進胎便的排出。新生兒出生后前幾天由于哺乳量少,攝入不足,腸蠕動減少,腸道正常菌群建立晚等原因均可使經腸道結合膽紅素排泄減少,而新生兒腸黏膜內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和含量是成年人的10倍,其可分解結合膽紅素為未結合膽紅素,未結合膽紅素迅速被腸黏膜吸收回到肝臟進入血循環,增加了腸肝循環,從而使血清膽紅素明顯增高[10]。新生兒胎便約含膽紅素136~171 μmol/L,相當于新生兒每天膽紅素產量的5~10倍。如果胎便聚集在腸腔內不能及時排出,腸肝循環增加使膽紅素重吸收相應增加,從而加重新生兒黃疸。撫觸背部皮神經可以反射性引起脊髓排便中樞興奮,撫觸腹部能刺激新生兒胃腸道,增加腸蠕動,促進排便次數及排便量,縮短糞便在腸腔內的滯留時間,且有利于腸道正常菌群的建立,膽紅素的腸肝循環減少,進而降低血中膽紅素的水平。本研究發現,撫觸組的胎便最初排出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母嬰同室的所有健康足月新生兒生后需持續監測膽紅素水平,直至黃疸高峰期后及出院。由于大多數家長對新生兒黃疸的認識不夠充分,思想上不夠重視,醫護人員應對住院產婦及其家屬應進行宣教,說明黃疸的病因、臨床表現及其預防措施,告訴產婦及家屬嚴重的黃疸可引起新生兒膽紅素腦病,甚至導致新生兒死亡,取得家長信任,保持良好的醫患關系,使其更好地做好新生兒黃疸的觀察、護理,新生兒出院后囑其門診隨訪TcB值,以便及早發現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生。撫觸能有效降低膽紅素水平,醫護人員經過培訓即可操作,其方法簡單經濟,無創傷,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應用。
[1]邵肖梅,葉鴻瑁,丘小汕.實用新生兒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71-274.
[2]肖紅,楊建英,劉絲蓀,等.新生兒撫觸對促進嬰兒生長發育影響的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13(6):530-531.
[3]Watchko JF.Hyperbilirubinemia and bilirubin toxicity in the late preterm infant[J].Clin Perinatol,2006,33(4):839-852.
[4]Watchko JF.Identification of neonates at risk for hazardous hyperbilirubinemia:emerging clinical insights[J].Pediatr Clin North Am,2009,56:671-687.
[5]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ubcommittee on Hyperbilirubinemia. Management of hyperbilimbinemia in the newborn infants 35 or more weeks of gestation[J].Pediatrics,2004,114(1):297-316.
[6]丁國芳,張蘇平,姚丹,等.我國部分地區正常新生兒黃疸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兒科雜志,2000,38(10);624-627.
[7]董小玥,韓樹萍,余章斌,等.新生兒小時膽紅素百分位曲線圖的制備及早期預測高膽紅素血癥的初步探討[J].中國循證兒科雜志,2010,5(3):180-186.
[8]王瑛,王金秀,江華,等.常州地區新生兒出生后經皮膽紅素水平及對高膽紅素血癥風險的預測[J].上海醫學,2012,35(12):1043-1046.
[9]楊瑞新.游泳和撫觸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0,50(41):93-94.
[10]孫美農.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護理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7):408-410.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7.034
B
1009-5519(2016)07-1056-02
(201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