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平,車小瓊,覃德育,潘 菲(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重慶400016)
感染科人文關懷帶教模式探索與成效*
簡平,車小瓊,覃德育,潘菲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重慶400016)
目的探討人文關懷帶教模式對感染科實習護生關懷能力的影響。方法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創建人文關懷帶教模式,在實習護生入科第1天、出科前3 d進行關懷能力自我評價,比較護生關懷能力的變化。結果實施人文關帶教模式后護生關懷能力總分[(189.3±13.5)分],認識維度均分[(51.6±9.8)分]、勇氣維度均分[(70.2±6.5)分]、耐心維度均分[(67.5±4.8)分],較干預前[分別為(179.4±10.4)、(50.2±10.3)、(65.7±8.4)、(63.4±5.4)分]均有所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中關懷能力總分及認知維度得分仍低于常模[分別為203.1分、76.4分],勇氣維度和耐心維度得分高于常模[分別為62.5分、61.0分]。結論實習護生關懷能力較低,應采取綜合措施培養實習護生的關懷能力。構建人文關懷傳遞鏈、營造輕松的工作環境及融洽的人際關系,對提高護生的關懷意識及關懷能力、提高實習滿意度具有積極意義。
人文科學/教育;護理工作;臨床實習;感染;學生,護理
2015年《關于進一步深化優質護理、改善護理服務的通知》強調[1]:護士要增強主動服務和人文關懷意識,給予患者悉心照護、關愛、心理支持和人文關懷。護生是將來護理隊伍的主要組成者,護生護理關懷行為將直接影響將來的護理實踐[2]。護生在臨床實習過程中若感受到關懷,會促使護生學習關懷他人,互相支持與認同并能發展個人的興趣與專業特長,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人,有助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形成良好的護患關系[3]。感染科主要收治各種感染性疾病或傳染性疾病,對消毒隔離或職業防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生到感染科實習均具有一定懼怕心理,本科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采取一系列措施創建人文關懷帶教模式,提高了實習護生的關懷能力及滿意度,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本院是一所三甲綜合性醫院,有編制床位3 200張,本科開放床位72張,主要收治各種感染性或傳染性疾病患者。2014年7月至2015年5月重慶醫科大學2011級護理系本科生、2012級護理大專生共93名分五輪到本科參與臨床實習,每一輪護生在科室實習時間為8周;93名護生女85名,男8名;年齡19~23歲;學歷:本科44名,大專49名。
1.2方法
1.2.1教學方法
1.2.1.1提高帶教教師關懷能力帶教教師多次參加醫院組織的人文關懷專題培訓,參加教務處組織的操作技能及教學查房培訓,考核合格并取得帶教資格;熟悉各種感染性或傳染性疾病的消毒隔離流程及護理程序,對傳染性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等患者的護理能以身作則,正確實施操作護理;對護生用關愛之心分層施教,師生間能像朋友一樣溝通交流,消除護生對傳染性疾病的恐懼心理。帶教教師積極踐行“五心”護理(接待熱心、診療細心、護理精心、解釋耐心、征求意見虛心),在實踐過程中始終堅持“始于患者需求、終于患者滿意、超越患者期望;源于護士同心、聚于護士同德、樂于護士同感”的“五心”護理內涵。定期開展“五心”護理經驗交流會,每個月由第三方對分管的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被患者提名表揚的護士進入紅花臺,全院公布、科室給予獎勵,對護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1.2.1.2護士長對帶教教師實施關懷舉措護士長每周排班前了解帶教教師的帶教計劃,從排班上保證帶教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時間,如教學查房、疑難病例討論、小講座、公休會、整理教學資料等均給予帶教教師一定的時間,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病房工作由其他同志頂替,這樣帶教教師就能安心地進行教學活動,提高帶教效果。必要時護士長參與教學活動,親自主持教學查房、疑難病例討論或者小講座等,一方面緩解帶教教師的壓力;另一方面及時了解每一輪實習護生的需求及對帶教的意見或建議,讓護生感受到科室對帶教工作的重視。
1.2.1.3帶教教師對護生實施關懷帶教從護生進入科室第1天開始帶教教師就做好入科介紹,重點講解各種消毒隔離流程、安全注射方法及職業防護措施,并做好操作示范,消除護生對感染科的恐懼心理,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投入到臨床實踐過程中。帶教教師排班前了解護生需求,為有特殊情況的護生提供方便。對跟班教師進行遴選,選取臨床經驗豐富、富有責任心與愛心的護士作為跟班帶教教師,對護生實行一對一帶教,不僅傳授知識,而且關心護生的休息、飲食等,保證充足的體能勝任繁忙的臨床工作。建立實習護生QQ群或微信群,隨時了解護生思想動態,根據護生的需求修正帶教計劃,做到有的放矢。
1.2.2效果評價分別于護生入科第1天進行入科教育前、最后1周出科總結時采用美國護理學家Nkongho編制的 《關懷能力評價量表》對護生進行關懷能力測評,包括認知、勇氣和耐心 3個維度,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7級評分,得分范圍在1~7分(完全反對至非常同意),其中13條需反向評分,該量表總的克朗巴赫a系數為0.84,認知維度為0.81,勇氣維度為0.70,耐心維度為0.74[4]。Nkongho教授制訂了護士人文關懷常模分值:關懷能力評分(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220.30分表示人文關懷能力較強,CAI<203.10分表示人文關懷能力較低,CAI 220.30~203.10分表示人文關懷能力為中等水平[5]。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生接受人文關懷帶教方法后關懷能力總分及認知維度、勇氣維度、耐心維度均有提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關懷能力總分及認知維度得分仍低于常模[分別為203.1分、76.4分],勇氣維度和耐心維度得分高于常模[分別為62.5分、61.0分],見表1。
表1 實施關懷帶教模式前后護生關懷能力得分比較(±s,分)

表1 實施關懷帶教模式前后護生關懷能力得分比較(±s,分)
注:-表示無此項。
時間實施關懷帶教模式前實施關懷帶教模式后n 總分 認知維度 勇氣維度 耐心維度9 3 9 3 t P --1 7 9 . 4 ± 1 0 . 4 1 8 9 . 3 ± 1 3 . 5 3 . 7 0 0 . 0 0 2 5 5 0 . 2 ± 1 0 . 3 5 1 . 6 ± 9 . 8 2 . 5 1 0 . 0 1 6 0 6 5 . 7 ± 8 . 4 7 0 . 2 ± 6 . 5 5 . 9 3 0 . 0 0 1 0 6 3 . 4 ± 5 . 4 6 7 . 5 ± 4 . 8 5 . 6 2 0 . 0 0 1 0
3.1構建人文關懷帶教模式的傳遞鏈人文關懷又稱人性關懷、關愛等,沒有關懷就沒有護理[6]。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和人們對護理服務需求的變化,對護生的培養不能停留在傳授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更應該注重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人文關懷的最終目標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學習。帶教教師的人文關懷理念對護生人文關懷氛圍的形成至關重要,帶教教師率先垂范,以真誠和愛心關懷每一位患者和護生,對護生的價值觀和行為起到引導、協調、激勵和規范作用。帶教教師用關懷行為去感染、熏陶護生,創造與護生的關懷關系,讓護生體驗關懷,給予護生足夠的時間與機會去實踐關懷,引導護生學會尊敬人、關心人、理解人、幫助人,使護生人文素質逐漸達到內化,最終成為有關懷能力的人[7]。護生則將這種關懷傳遞給每一位患者,主動與患者溝通,將關懷行為滲透到每一項操作過程中。既增進了教師、護生和患者三者之間的相互理解與支持,又增加了患者對護生的信任度,患者滿意度隨之提高;反之,護生在患者身上的操作機會增多,其職業滿足感及自我價值得到升華,反過來又促進護生更加樂意與患者打交道,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生滿意度也提高。
3.2營造輕松的工作環境和融洽的人際關系人文關懷的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以尊重人的主體性、關心人的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為重點[8]。護生從學校規律的生活過渡到醫院繁重的臨床護理工作中,特別是要跟隨帶教教師上中夜班、三班輪換,生活和學習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部分護生出現疲乏、失眠、便秘、月經失調等生理不適。加之現在的護生多為獨生子女,自小在長輩的呵護下長大,在實踐操作中難免會出現失誤,如果遇到不理解的患者或家屬,易使護生的專業思想受到沖擊、人際關系緊張。研究表明,護生感受到的教師和同學的關心及臨床實習科室的關懷氛圍與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呈正相關[7]。護士長及帶教教師盡量營造輕松的工作環境和融洽的人際關系,構建寬松和諧的人文關懷氛圍,讓護生盡快產生歸屬感,具體體現在:(1)教師之間相互關懷。護士長理解、尊重和信任每一名護士,帶給護士一種被肯定的幸福感和責任感,從而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9]。成立關愛護士小組,關心幫助生病、懷孕、有困難的護士,工作中多擔當,生活上多體貼,例如為上夜班的護士準備愛心早餐、護士生日到來之前給予祝福及賀卡、定期舉辦集體生日會、輪流頂班休假、建立QQ群和微信群共享學習資源等。(2)師生之間相互關懷。人文關懷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帶教教師認清自己和護生之間的關系,摒棄權威的態度與護生溝通,尤其是在護生出現操作失誤或差錯的時候,要真誠地與護生溝通,客觀分析根本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帶教教師對護生積極引導,要求嚴格而不苛刻,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減少護生的心理壓力,讓護生感受關懷、體驗關懷、實踐關懷。師生關系從傳統的“我-他”關系、上位-下位式關系變成“我-你”關系、關心者與被關心者的關懷式師生關系[10]。(3)護生之間相互關懷。美國護理學家Watson[11]指出,關懷和愛能夠產生更多的關懷和愛。鼓勵護生之間相互關心、寬容、協作和幫助,分享關懷的案例,使護生充分感受和理解關懷的內涵,對關懷行為進行模仿,逐漸形成和發展自己的關懷意識和能力。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關于進一步深化優質護理、改善護理服務的通知[EB/OL]. (2015-03-12)[2015-09-23].http://www.nhfpc.gov.cn/yzygj/s3593/201503/ 7bfe482ac571419e9e901909180d9916.shtml.
[2]單君,陳宏林,朱健華.實習護生護理關懷行為及影響因素的調查[J].護理學雜志,2009,26(3):64-66.
[3]黃行芝,劉義蘭,楊春.關懷護理學:華生人性關懷理論在護理中的應用[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122-123.
[4]許娟,劉義蘭.臨床護理人員關懷能力調查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8,23(3):16-18.
[5]盧美玲,張詠梅,曾芬蓮,等.本科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現狀及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全科護理,2013,11(3):750-752.
[6]劉義蘭,楊雪嬌,胡德英,等.護理人文關懷標準的研究進展[J].2014,49(12):1500-1505.
[7]魯劍萍,張潔,孫晴.護理實習生關愛行為研究現狀[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2):42-44.
[8]王彧,尹梅.關懷醫生:論醫學人文關懷的全面性[J].醫學與哲學,2013,34(10A):35-37.
[9]肖菲,劉義蘭,王禮桂,等.構建護理人員人文關懷傳遞鏈的研究[J].護理研究:中旬版,2015,29(3):921-925.
[10]黃翠,陳瑜.111名實習護生關懷能力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護理學報,2013,20(1B):21-25.
[11]Watson J.Love and caring.Ethics of face and hand——an invitation to return to the heart and soul of nursing and our deep humanity[J].Nurs Adm Q,2003,27(3):197-202.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4.053
C
1009-5519(2016)04-0607-03
重慶市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醫學科研項目(20142009);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護理科研基金資助項目(HLJJ2013-20)。
(201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