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秀,唐澤琴(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院400053)
疼痛控制護理對創傷性骨折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
何小秀,唐澤琴△
(重慶市第十三人民醫院400053)
目的探討疼痛控制護理對創傷性骨折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方法選取該院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4例創傷性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分為研究組(43例)和對照組(41例)。對照組患者術后采取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術后采取疼痛控制護理。結果研究組患者術后骨折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關節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顯著低于對照組,總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創傷性骨折患者實施疼痛控制護理,可顯著縮短患者骨折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緩解術后疼痛,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骨折;創傷和損傷;疼痛/護理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選擇本院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4例創傷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研究組(43例)和對照組(41例)。研究組患者中男25例,女18例;年齡18~66歲,平均(32.4±8.4)歲;骨折部位:前臂骨折15例,肱骨骨折13例,脛腓骨骨折6例,股骨骨折5例,脛腓骨骨折4例;骨折種類:左側骨折27例,右側骨折16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32例,高處墜落傷1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6例,女15例;年齡19~67歲,平均(32.5±8.6)歲;骨折部位:前臂骨折13例,肱骨骨折15例,脛腓骨骨折4例,股骨骨折6例,脛腓骨骨折3例;骨折種類:左側骨折28例,右側骨折13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9例,高處墜落傷12例。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經倫理委員會評審通過。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骨折種類及致傷原因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
1.1.2納入和排除標準[3]納入標準:滿足中華醫學會制定的骨折診斷標準,經CT、X射線及B超等檢查確診為創傷性骨折;非病理性骨折;無嚴重肺、心、腎等器官功能障礙。排除標準:合并聽力障礙、語言功能障礙患者;病理性或陳舊性骨折的患者;不能耐受手術、身體機能差的患者;術后伴有嚴重并發癥的患者;伴有精神病史、神經病史的患者。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組醫生、護理人員進行手術,術前兩組患者護理方法相同;對照組患者術后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對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指標進行監測,并積極采取措施預防術后并發癥,指導患者健康飲食。研究組患者實施疼痛控制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1組建專業護理小組選擇基礎理論知識扎實、業務操作熟練的護理人員組成專業護理小組,應用語言評估法對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進行綜合、全面評估。進行評估時,主要對患者健康史、伴隨癥狀、既往手術史、誘發因素及術后疼痛程度等進行評估。另外,對患者術后疼痛因素進行綜合評估,根據評估結果為患者制訂個性化疼痛護理方案。
1.2.1.2評估疼痛2 d作為1個周期,對患者疼痛情況進行評估,并根據患者疼痛程度隨時調整護理方案。與此同時,為患者營造良好的就診環境,保持室內空氣清新,禁止對流通氣,注意保持病房安靜,確保患者睡眠充足。另外,指導患者清淡飲食,食用易消化的食物,禁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此外,加強患者心理疏導,并指導患者家屬鼓勵、安慰患者,重視術后參與。
1.2.1.3根據疼痛因素實施針對性護理根據患者不同疼痛因素對其實施分組針對性護理,如患者由于體位不恰當導致出現壓迫性疼痛,則要求護理人員要告知患者最佳制動方法和正確體位擺放。如患者由石膏固定松緊度、外固定架安置位點等原因導致疼痛,則要求護理人員協助醫生重新安放石膏或者固定架,注意保持外固定舒適。如患者由于切口創面或者神經血管損傷導致疼痛,則可采取物理疼痛控制法,避開創口輕柔按摩患者肢體或使用冰袋對手術創口周圍皮膚冷敷處理,進而有效加快血液循環。
1.2.1.4物理鎮痛護理術后定時為患者翻身,每隔6 h 翻1次身;術后24 h內使用冰袋對手術切口進行冷敷處理,可有效緩解局部出血、髖部腫脹情況。抬高患肢,適度按摩,保持手法輕柔,盡量避開傷口,這樣可有效改善肢體麻木、患肢血液循環。
1.2.1.5松弛訓練術后囑咐患者取常規臥位,閉眼靜待3min,吸氣后逐漸發力,握緊雙拳10 s;吐氣放松;應用同種方法對頭頸部、四肢、胸腹部進行鍛煉,如患者肢體傷情嚴重,則不指導其鍛煉。
1.2.1.6換藥時護理護理人員為患者切口敷料進行換藥時,要注意動作準確、輕柔,不可猶豫,最大程度減少給患者帶來的疼痛。換藥前,鼓勵患者食用少量食物,提高對疼痛的耐受度。為患者換藥時,護理人員要保持和藹可親的態度,對患者進行開導,并告知患者積極配合的方法,最大程度緩解疼痛。
1.2.2觀察指標[4-6]比較兩組患者術后骨折愈合時間、疼痛程度、住院時間、關節功能評分、術后并發癥及護理滿意度等指標。其中術后疼痛程度應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分)進行評定,主要對術后48、72 h進行評定,分值為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越嚴重。關節功能評分評定應用Harris評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越好。術后并發癥主要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感染、關節僵硬及壓力性潰瘍等。護理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表進行評價,主要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一般及不滿意4項。總護理滿意度=(很滿意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術后骨折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研究組患者術后骨折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骨折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s,d)

表1 兩組患者術后骨折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s,d)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43 41 13.54±2.24a18.98±3.65 13.52±1.22a20.24±2.24 n 術后骨折愈合時間住院時間
2.2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比較研究組患者術后48、72 h 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VAS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43 41 2.20±0.35a3.59±0.68 2.51±0.19a3.57±0.45 n 術后48 h術后72 h
2.3兩組患者關節功能評分比較研究組患者關節功能評分[(68.25±8.34)分]明顯高于對照組[(50.12±3.3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術后,研究組患者出現感染1例,壓力性潰瘍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2例,關節僵硬1例,術后并發癥率為14.0%(6/43)。對照組患者出現感染5例,壓力性潰瘍3例,下肢深靜脈血栓4例,關節僵硬3例,術后并發癥率為36.6%(15/41);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5兩組患者總護理滿意度比較研究組患者中很滿意28例,滿意12例,一般滿意2例,不滿意1例,總護理滿意度為93.0%(40/43)。對照組患者中很滿意17例,滿意10例,一般滿意8例,不滿意6例,總護理滿意度為65.9%(27/41);研究組總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隨著我國交通事業與建筑行業的飛速發展,創傷性骨折患者人數也在不斷增多,發生率越來越高。目前,臨床上治療創傷性骨折主要采取手術療法,并在手術治療基礎上對患者加強術后功能鍛煉,可促進患者機體早日康復[7]。術后康復鍛煉較漫長,在該過程中,患者易受到肢體功能障礙、疼痛等方面因素影響[8]。其中疼痛為給患者整體或者局部功能產生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機體對疾病自身與手術創傷導致出現的一種復雜生理反應,給患者身體、心理等方面帶來較大負擔。疼痛不僅為一種主觀體驗,而且還為一種復雜心理現象;且損傷不同,個人疼痛體驗也不盡相同,其可能會給患者耐受性產生影響,使其不能長期堅持鍛煉[9]。為采取有效措施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加快骨折功能快速恢復,需要探討一種積極、有效的治療、護理方法。
隨著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疼痛已經逐漸成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之后的第五生命體征[10]。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骨折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關節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率顯著較對照組低,且研究組總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疼痛控制護理為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不僅將患者人文關懷完整體現出來,而且還能夠顯著提高護理質量[11]。其中,通過對患者實施鎮痛護理,可顯著緩解患者術后疼痛。通過實施環境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身體、心理狀態,緩解疼痛。通過實施飲食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飲食,根本上緩解患者疼痛。整個護理過程中,真正以患者為中心,最大限度滿足患者提出的要求,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人文氛圍,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促進身體快速康復。疼痛控制護理為一種必備手段,根據患者自身病情,對護理需求進行調整,并為其提供針對性、有效性的心理指導,轉變疼痛治療理念,為患者實施個性化鎮痛、多模式鎮痛[12]。疼痛管理組織為必要支持,通過對患者術后實施整體、規范化的疼痛措施最終發揮出鎮痛效果。
綜上所述,對創傷性骨折患者實施疼痛控制護理,可顯著縮短患者骨折愈合時間與住院時間,并緩解術后疼痛,提高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蒲小蘭.疼痛控制護理對創傷性骨折患者術后康復的干預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9):2.
[2]劉建州.創傷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臨床體會[J].中國實用醫刊,2015,42(17):9-10.
[3]王雅麗.伊利扎諾夫外固定架治療創傷性肢體短縮的護理體會[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15,32(5):536-537.
[4]李陽,陳長香.斯坦福急性應激反應問卷在創傷性骨折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21(6):718-722.
[5]茹長英,鄭超華,張艷茹,等.疼痛控制護理在創傷性骨折患者術后康復的應用效果[J].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5,24(6):406-406.
[6]邵長鳳.鎖骨鉤鋼板治療鎖骨遠端骨折及肩鎖關節脫位50例圍術期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5,21(16):88-90.
[7]吳貴玲,彭穎皓,邱曉霞,等.老年創傷性骨折圍術期深靜脈血栓前期護理干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5,14(22):3063-3065.
[8]徐玲紅,王燕萍.優質護理對預防急性創傷性胸腰椎骨折后腹脹的臨床護理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4,34(4):465-467.
[9]王愛莉.創傷性骨折患者術后焦慮抑郁心理影響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的效果評價[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4,24(2):503-504.
[10]夏靜.舒適護理在創傷性骨折患者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保健營養旬刊,2014,24(2):894-895.
[11]侯粉麗,彭丹鳳.創傷性骨折患者應激障礙特點及護理干預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旬刊,2014,24(5):2865-2866.
[12]凌佳.創傷性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搶救與護理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學工程,2014,21(2):248-249.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0.052
B
1009-5519(2016)10-1566-03創傷性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主要以四肢骨折為主,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創傷性骨折患者主要伴有功能障礙、局部疼痛等癥狀,治療主要采取手術療法。潛在性組織損傷或者組織損傷為導致患者疼痛的主觀感受,疼痛使患者產生焦慮、痛苦等情緒,耗竭體能,嚴重者使患者出現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及骨骼肌收縮等病理生理變化[2]。因此,對創傷性骨折患者術后實施疼痛控制護理至關重要。本研究對本院43例創傷性骨折患者實施疼痛控制護理效果顯著,現將護理措施報道如下。
△,E-mail:1377199123@qq.com。
(2016-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