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健,張亞軍,殷振華,陳 軻(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骨一科,陜西712000)
椎間孔鏡微創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治療效果分析
韓健,張亞軍,殷振華,陳軻(咸陽市第一人民醫院骨一科,陜西712000)
目的探討椎間孔鏡微創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12年3月至2015年11月該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120例,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研究組患者采用椎間孔鏡微創術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后路開放式手術治療。兩組分別采用腰腿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和腰椎功能脊髓功能評分(JOA)評估兩組患者術前和術后6個月疼痛程度和腰椎功能改善情況;對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兩組患者術前VAS和JOA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均感覺癥狀明顯緩解,恢復比較滿意,腰腿痛明顯減輕,術后6個月與術前相應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研究組的手術時間、出血量、恢復時間、并發癥發生率短于或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椎間孔鏡微創術對椎間盤突出癥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安全性更高,該術式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少、患者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
椎間盤移位;腰椎;外科手術,微創性;椎間孔鏡;治療結果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的常見病癥,屬于多發病,病程長且復發率高[1]。椎間孔鏡很早就被應用到椎間盤突出癥的手術治療中,現由最初的經安全三角區進入椎間盤發展到如今的椎間孔進入法[2],手術技術在不斷進步和提高,與傳統的后路開放式手術相比具有明顯的治療優勢。本文以120例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椎間孔鏡微創手術及后路開放手術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分析,以期為今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方法的選擇提供參考依據,具體內容如下。
1.1一般資料從本院2012年3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篩選出120例,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研究組患者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23~62歲,平均(37.6± 8.4)歲;病程7個月至5年,平均(3.4±0.7)年;其中單椎體病變54例,雙椎體病變6例,L2/36例,L3/427例、L4/518例、L5/S11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21~63歲,平均(36.9±8.2)歲;病程為5個月至5年,平均(3.6±0.7)年;其中單椎體病變55例,雙椎體病變5例,L2/35例,L3/424例、L4/519例、L5/S117例。本研究獲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兩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痛、坐骨神經痛及下肢不適。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研究組患者采用maxmore椎間孔鏡、Beis神經根松解術微創治療[3]:患者取側臥位,局部麻醉后穿刺定位,C型臂透視證實定位準確,利用穿刺針置入導絲,沿導絲切口并逐級擴孔,磨除部分上關節突[4];置入直徑7 mm工作套管,順置入的工作套管植入內鏡,行髓核摘除術,松解神經粘連、減壓,射頻成形纖維環,射頻止血,檢查神經根滑動、血運、空間、隨硬膜搏動良好,注入玻璃酸鈉2 mL防止粘連,拔出工作套管,縫合1針并覆蓋敷料。對照組患者行常規后路開放式手術,硬膜外麻醉下行后路椎間盤開窗髓核摘除術,術后臥床。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并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
1.2.2評價指標術前及術后6個月分別對每例患者進行腰腿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及腰椎功能脊髓功能評分(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JOA)。對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術后恢復時間進行記錄和統計分析,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術前VAS、JOA比較兩組患者術前VAS、JOA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術后癥狀均明顯緩解,恢復均比較滿意,腰腿痛明顯減輕。研究組腰腿痛VAS較術前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JOA較術前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腰腿痛VAS評分較術前下降,JOA評分較術前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VAS、JOA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 兩組患者VAS比較(x±s,分)
2.2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比較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及恢復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短于或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研究組患者出現的并發癥為術后神經一過性刺激反應,共發生3例,均在術后2周內自愈;對照組患者的并發癥包括神經損傷3例、硬膜囊破裂5例,感染2例,經積極治療后好轉。

表3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情況比較
腰椎間盤突出癥又稱腰椎間盤纖維癥或髓核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的腰部疾病之一。其主要誘發因素有2種,一種為外力性創傷,另一種為腰椎的退行性病變。腰椎間盤突出后會刺激或壓迫脊髓神經根進而產生腰部及下肢不適。腰椎間盤突出癥常用的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5]。但是對于腰椎間盤突出明顯且臨床癥狀較重的患者,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6]。手術的目的是解除椎間盤對神經根的壓迫,解除神經根壓迫所引起的不適癥狀,讓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及勞動能力[7]。
本研究患者采用的手術方式為椎間孔鏡微創術及后路開放式手術。采用后路開放手術進行髓核摘除時,需要將包圍在病變椎間盤周圍的肌肉、韌帶進行切割分離,以暴露手術部位。不但手術創口大,加大了患者后期恢復的難度,而且術中出血量也會明顯增多。大范圍的解剖切割會對創口處的神經組織造成嚴重損傷,如果手術操作不當,極易導致患者病情進一步惡化。術后每層組織均需進行縫合,預后會形成瘢痕牽拉病灶周圍的神經、血管,抑制神經傳導和血液循環。采用椎間孔鏡微創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微創(切口0.8cm),安全(可視化,術中局部浸潤麻醉,麻醉風險小,患者始終處于清醒狀態,可與術者進行交流,既避免了因手術操作不慎對神經根造成損傷的可能,又可及時了解患者癥狀的改善情況,安全性高),恢復快(6 h后可下地活動,不影響飲食),不損傷脊柱穩定性,也不造成運動節段的丟失,脊柱的生物力學干擾?。ǚ€定性/運動節段),可以從單側手術一直減壓到對側神經根下,在L5/S1操作有獨特優勢[8],還明顯減少了患者術中出血量。通過靶向穿刺、椎間孔擴大成形及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能在不對患部肌肉、韌帶進行解剖切割的情況下,就達到解除神經根壓迫的作用,不會對患部的神經、血管造成嚴重損傷,減少了術后粘連。
本研究結果顯示,椎間孔鏡應用到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對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與開放式手術相比,不但術中出血量小、手術耗時短、術后恢復快,且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也明顯降低,有效減少了患者的心理及經濟負擔。對促進患者康復、提高其預后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不但椎間孔鏡技術能達到既往開放手術的治療效果,而且手術簡便、安全,適應證也比較廣,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
[1]石立剛,楊林,焦書敏,等.椎間孔鏡治療70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的危險因素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5,31(14):2337-2339.
[2]李廣松,喬榮慧,劉偉,等.經椎間孔脊柱內窺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合并神經根管狹窄[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5,15(6):522-526.
[3]白一冰,李嵩鵬,王力文,等.改良TESSYS技術治療腰椎神經根管狹窄癥[J].頸腰痛雜志,2015,36(1):16-19.
[4]白一冰,徐嶺,趙文亮,等.經皮腰椎間孔鏡手術的穿刺定位策略[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12,12(6):540-543.
[5]劉德敏,侯偉光.微創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3,19(4):241-243.
[6]李行浩,陶海濤,張志,等.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實用骨科雜志,2013,19(12):1121-1124
[7]白一冰,王力文,郭立新,等.椎間孔鏡治療復發性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分析[J].頸腰痛雜志,2014,35(5):345-348.
[8]鹿洪輝,唐佩福.椎間孔鏡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優勢[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0):33-35.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1.034
B
1009-5519(2016)11-1697-03
(2016-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