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瑛,李巧巧,李 靜(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四川610091)
新生兒病房醫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感控措施
周瑛,李巧巧,李靜(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四川610091)
目的探討新生兒病房醫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感染控制措施。方法收集該院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出生或出生后轉入該院的1 540例新生兒的臨床資料,按是否發生病房醫院內感染分為醫院內感染組新生兒(140例)和非感染組新生兒1 400例。比較兩組新生兒數據、感染部位及高危因素。結果醫院內感染組新生兒出生體質量小于或等于1 500 g、胎齡小于或等于37周、發生新生兒窒息、進行腸外營養及采取機械通氣操作的例數均顯著高于非感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在所有新生兒住院感染病例中,下呼吸道感染的人數最多(105例),占總感染例數的75.0%;血液感染15例,占10.4%、上呼吸道感染9例,占6.43%,胃腸道、皮膚及其他部位感染例數較少。結論新生兒出現感染主要與新生兒基本身體素質有很大關系,同時還與病房環境及醫護人員無菌操作意識不強有關。醫護人員應加強新生兒基礎護理和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而當新生兒感染發生后,需要嚴格隔離,避免感染的再擴散,同時針對患兒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等。
交叉感染;新生兒;病房;高危因素;感控措施
病房醫院內感染是指患者在病房內發生的醫源性感染,近年來,病房醫院內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由于新生兒各項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同時伴免疫能力低下,因此更容易發生病房醫院內感染。所以對于病房醫院內感染尤其是新生兒病房的感染問題必須予以重視。為探討新生兒病房醫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感染控制措施,作者將本院1 540例新生兒進行臨床觀察,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在本院出生或出生后轉入本院的1 540例新生兒臨床資料,按是否發生病房醫院內感染分為醫院內感染組新生兒140例和非感染組新生兒1 400例。本研究擬按照新生兒監護人知曉情況下進行回顧性分析。所有新生兒均為近30 d內出生,同時排除先天性疾病患兒等。醫院內感染組中男66例,女74例,日齡4~30 d,平均(14.8±3.2)d,非感染組中男751例,女649例,日齡3~30d,平均(16.4.1± 4.6)歲。兩組新生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醫院內感染控制措施
1.2.1.1完善管理制度及重視新生兒病房醫院內感染情況組織人員定點、定時開展病房檢查,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同時完善新生兒病房醫院內感染管理制度。每月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及時統計新生兒醫院內感染發生情況。按醫院及科室要求做好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及藥敏檢測。責任到人,把新生兒病房管理的任務落實到每位醫生和護士的身上。
1.2.1.2加強新生兒護理及感染后隔離和治療新生兒護理是確保新生兒清潔衛生、避免新生兒醫院內感染的首要措施之一。在基礎護理基礎上,盡可能進行母乳喂養,保證新生兒營養攝入,增強新生兒抵抗力。護理人員應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加強重視,嚴格控制新生兒抗生素的使用次數及頻率,從而保證新生兒的體內正常生態平衡。根據感染指標選用敏感、無損害的青霉素或二、三代頭孢類抗菌藥物,禁止使用對新生兒有損害的藥物,避免抗菌藥物的濫用。對已經出現感染的新生兒必須及時隔離出病房。與新生兒密切接觸的日常用品等要保證清潔衛生及一對一專人專用。日常護理所使用的暖箱、吸痰器等器械設備需要嚴格按照要求進行完全消毒。同時針對患兒感染的部位及嚴重程度予以相應的護理及治療。
1.2.1.3醫務人員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及加強環境和物品的清潔消毒管理對科室所有人員進行無菌操作的系統培訓,使其掌握無菌操作和正確洗手方法,增加無菌操作意識及觀念。當醫護人員自身出現呼吸道及胃腸消化道感染等疾病時,必須暫時離開新生兒病房工作崗位,待自身疾病康復后方可恢復新生兒病房工作。
1.2.2檢測方法由相關實驗人員結合新生兒病歷及對新生兒的觀察收集記錄病房醫院內感染與非感染新生兒的數量、感染部位及高危因素等數據,統計分析數據并繪制成表。
1.3統計學處理使用Epidata3.1軟件錄入數據,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新生兒醫院內感染組感染部位分布情況在所有新生兒住院感染病例中,下呼吸道感染的人數最多,為105例,占總感染例數的75.0%。見表1。

表1 新生兒醫院內感染部位分布情況
2.2兩組新生兒病房醫院內感染高危因素單因素分析情況比較醫院內感染組新生兒出生體質量小于或等于1 500 g、胎齡小于或等于37周、發生新生兒窒息、進行腸外營養及采取機械通氣操作的例數均顯著高于非感染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病房醫院內感染高危因素單因素分析情況比較[n(%)]
隨著醫療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革新,醫源性感染逐漸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醫院內感染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康復,甚至還會加重其病情,最終導致死亡。醫院內感染是指患者在醫院住院時獲得的感染。新生兒是醫院內感染的特殊情況。新生兒機體免疫系統不健全,各項臟器發育不完善,極易受到病毒及細菌的侵襲;一些新生兒機體免疫功能不健全,皮膚薄,屏障保護功能差,其在入院時病情相對嚴重,在住院過程中需要進行多項人工及器械診療,進而加大了醫院內感染的概率,因此新生兒是醫院內感染的主要易感人群之一[2]。
新生兒病房醫院內感染一旦發生,首先,對新生兒身體健康造成了危害;其次,醫源性感染可能危及新生兒生命安全,成為家庭及社會的巨大負擔[3]。隨著新生兒病房醫院內感染的預防及治療水平的不斷提高,新生兒的感染病死率顯著降低[4]。為探討新生兒病房醫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感染控制措施,作者將本院1 540例新生兒進行臨床觀察,結果顯示,新生兒病房醫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有新生兒出生體質量小于或等于1 500g、胎齡小于或等于37周、發生新生兒窒息、進行腸外營養及采取機械通氣操作等;在所有新生兒住院感染病例中,下呼吸道感染的人數最多(105例),占總感染例數的75.0%。由此可以看出,新生兒出現感染主要與新生兒基本身體素質有很大關系,同時還可能與病房環境及醫護人員無菌操作意識不強有關。
綜上所述,新生兒感染控制的預防措施主要有加強新生兒基礎護理和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而當新生兒感染發生后,需要嚴格隔離,避免感染的再擴散,同時針對患兒病情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等。
[1]羅潔,王亞娟,姚開虎,等.新生兒病房醫院感染臨床調查與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16):3824-3826.
[2]王玲珠.新生兒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與干預管理對策[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18):111-112.
[3]張永芹,聶軍華,葛麗燕,等.新生兒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預防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8):1896-1897.
[4]陳火容.新生兒發生醫院感染相關危險因素分析與對策[J].河北醫藥,2015,37(4):576-578.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1.046
B
1009-5519(2016)11-1719-03
(201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