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黎,吳忠新(南通瑞慈醫院婦產科,江蘇南通226010)
左炔諾孕酮宮內節育系統治療子宮內膜增生癥的臨床療效觀察
張黎,吳忠新(南通瑞慈醫院婦產科,江蘇南通226010)
目的觀察左炔諾孕酮宮內節育系統(曼月樂)治療子宮內膜增生的療效。方法選取該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病理診斷為子宮內膜增生的患者64例,根據患者意愿分為宮內放置曼月樂組(曼月樂組)和口服醋酸甲羥孕酮組(甲羥孕酮組),各32例。曼月樂組于月經第4~7天宮內放置曼月樂,固定同一名主治醫師,嚴格按照放置技術說明操作。甲羥孕酮組于月經第5天開始口服醋酸甲羥孕酮8 mg,每天1次,連續服用21 d為1個周期,持續服用6個月。對比兩組患者的月經量、陰道超聲下子宮內膜厚度、子宮內膜增生的逆轉率及治療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治療6個月后,曼月樂組患者月經量較治療前明顯減少,無一例出現月經過多,甲羥孕酮組6例月經過多,兩組月經量過多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曼月樂組子宮內膜增生的逆轉率[93.8%(30/32)]明顯優于甲羥孕酮組[62.5%(20/ 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期間曼月樂組無一例出現肝腎功能異常和胃腸道反應(惡心等),甲羥孕酮組4例出現肝腎功能異常,3例出現胃腸道反應,兩組上述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宮內放置曼月樂治療子宮內膜增生效果肯定,不良反應少。
子宮內膜增生;左炔諾孕酮;甲羥孕酮;月經
子宮內膜增生(EH)主要是由于子宮內膜長期受外源性或內源性雌激素刺激而又缺乏孕激素拮抗所造成的子宮內膜腺體與間質的增殖性生長,無分泌期的轉化。EH根據國際婦科病理協會(ISGP,1998年)的分型[1],分為單純性增生(SH)、復雜性增生(CH)及不典型增生(AH)。EH常用的治療方法是性激素療法,雖然其臨床療效肯定,但也有使用禁忌及嚴重的不良反應。因此,探討安全有效的EH治療方法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2-3]。近年來左炔諾孕酮宮內節育系統(曼月樂)用于治療EH逐漸被臨床婦科醫生關注。Searselli等[4]對EH過長患者進行15年的隨訪結果顯示,曼月樂可有效治療EH過長。本研究通過比較曼月樂和孕激素的臨床效果來探討曼月樂在治療EH中的作用。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門診確診為EH的患者64例,年齡32~52歲,平均(39.70±5.62)歲,排除曼月樂、醋酸甲羥孕酮使用禁忌者。根據患者意愿將其分為曼月樂組和甲羥孕酮組,各32例。64例患者中SH 40例,CH 16例,AH 8例,并按病理級別平均分配。兩組患者體質量、年齡、陰道超聲下子宮內膜厚度、病理分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曼月樂(芬蘭拜耳,批號:TU00ST3)組于月經第4~7天宮內放置曼月樂,固定同一名主治醫師,嚴格按照放置技術說明操作,均放置順利。甲羥孕酮組于月經第5天開始口服醋酸甲羥孕酮(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10514)8 mg,每天1次,連續服用21 d為1個周期,持續服用6個月。
1.2.2觀察內容觀察患者月經量、月經第14~16天陰道超聲子宮內膜厚度變化及月經來潮1周內再次診刮病理類型。
1.2.3療效評價根據診刮病理類型判斷療效。顯效:治療后增生的子宮內膜轉為增生期或分泌期子宮內膜;有效:病理類型有逆轉,但未達到正常級別子宮內膜或內膜蛻膜樣變;無效:子宮內膜病理仍保持原有級別甚至加重。逆轉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前后月經情況比較治療6個月后,曼月樂組患者月經量較放置前明顯減少,無一例出現月經過多;甲羥孕酮組6例月經過多,兩組月經量過多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厚度比較曼月樂組患者治療前陰道超聲子宮內膜厚度為13~24mm,平均(16.80± 4.86)mm;甲羥孕酮組患者治療前陰道超聲子宮內膜厚度為13~23 mm,平均(16.68±4.79)mm。治療6個月后,月經第14~16天,曼月樂組子宮內膜厚度為6~9mm,平均(6.96±1.63)mm,甲羥孕酮組為8~12 mm,平均(9.16± 1.54)mm,兩組子宮內膜厚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治療后EH逆轉率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均有SH 20例,CH 8例,AH4例。曼月樂組治療后EH逆轉率[93.8%(30/32)]明顯優于甲羥孕酮組[62.5%(20/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4兩組治療后不良反應比較治療期間曼月樂組無一例出現肝腎功能異常及胃腸道反應(惡心等);甲羥孕酮組4例出現肝腎功能異常,3例出現胃腸道反應。兩組上述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期間曼月樂組5例點滴陰道出血,3例下腹不適,1例乳房脹痛;甲羥孕酮組3例陰道分泌物增多,3例下腹不適,2例乳房脹痛,2例體質量明顯增加。兩組上述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后EH的逆轉情況比較
EH是一種婦科常見病,其發生與子宮內膜受雌激素持續刺激而無孕激素拮抗有關,多發生于絕經過渡期女性,臨床表現為月經異常,以無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為主,具有子宮內膜癌變的傾向[5]??诜斯ず铣深愒屑に兀ㄗ畛S玫臑榇姿峒琢u孕酮等)是目前臨床上治療EH最為常見的方法,但長期口服孕激素胃腸道反應大,有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并需長期服藥,停藥后易復發。而宮內放置曼月樂可使子宮內膜局部組織中孕酮水平高達470~1 500 ng/g,血液中僅為0.1~0.4 ng/mL。宮腔內局部高濃度的左炔諾孕酮可以誘導子宮內膜腺體發生萎縮及間質出現蛻膜樣改變,降低子宮內膜的活性,對子宮內膜具有強效作用。曼月樂可直接抑制子宮內膜的增生而起到減少月經量的作用,并可使已增生的子宮內膜發生逆轉,同時具有全身不良反應較少的優點[6-8]。目前認為子宮內膜病變高危婦女應用曼月樂可有效預防子宮內膜病變[9]。
本研究結果顯示,曼月樂組治療EH較甲羥孕酮組更能有效地減少月經量、抑制子宮內膜的增生、逆轉增生子宮內膜的病理狀態,不良反應更少。但由于部分患者放置曼月樂會出現點滴陰道出血,甚至閉經等不良反應,所以,為提高患者使用曼月樂的滿意度,術前充分告知及隨訪中耐心解釋顯得尤為重要。應告知患者,隨著時間的推移,點滴陰道出血會好轉或消失,閉經是由于曼月樂在子宮局部抑制內膜增殖,卵巢功能并不受影響,以解除患者對不良反應的擔憂。
綜上所述,宮內放置曼月樂治療EH療效確定,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推廣。
[1]謝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45.
[2]孫代娜.米非司酮與婦康片治療更年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療效比較[J].求醫問藥,2012,10(9):639-640.
[3]Hurskainen R,Salmi A,Paavonen J,et al.Expression of sexroid receptors and ki-67 in the endometria of menorrhagic women:effects of intrauterine levonorgestre[J].Mol Hum Reprod,2000,6(11):1013-1018.
[4]Searselli G,Bargelli G,Taddei GL,et al.Levonorgestrel-releasing intrauterine system(LNG-IUS)a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option for endometrial hyperplasia:a 15-year follow-up study[J].Fertil Steril,2011,95(1):420-422.
[5]鄭秀英,呂杰強,蔡珠華,等.曼月樂治療子宮內膜增生癥的療效觀察及機制探討[J].溫州醫學院學報,2012,42(5):465-468.
[6]芮玉宣,李世杰,蔡若虹.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治療子宮內膜增生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1,8(16):85-86.
[7]Chrisman C,Ribeiro P,Dalton VK.The lenvonorgestrel-releasing intrauterine system:an updated review of the contraceptive and noncontraceptive uses[J].Clin Obstet Gynecol,2007,50(4):886-897.
[8]Varma R,Sinha D,Gupta JK.Non-contraceptive uses of levonorgestrelreleasing hormone system(LNG-IUS):a systematic enquiry andoverview[J].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06,125(1):9-28.
[9]Wan YL,Holland C.The efficacy of levonorgestrel intrau,terine systems for endometrial protection:a systematic review[J].Climacteric,2011,14(6):622-632.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4.033
B
1009-5519(2016)14-2208-02
(2014-06-05
201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