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琳
摘要:目的?探討龍血竭膠囊聯合替硝唑治療宮頸炎的療效及對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免疫功能的影響。方法?將2015年9月—2017年12月于本院確診慢性宮頸炎的89例患者納入研究并隨機分組,對照組45例采用替硝唑靜滴抗感染,觀察組44例聯合龍血竭膠囊口服,3個月為1療程。比較治療前后腫瘤壞死因子(TNF-a)、白介素-2(IL-2)等炎癥因子及IgA、IgG,IgM等免疫球蛋白水平改善情況,比較2組臨床療效情況。結果?治療后,患者炎癥TNF-a水平降低,IL-2則較前升高,觀察組改善更顯著,P<0.05;對照組IgA、IgG,IgM等免疫球蛋白水平未明顯變化,觀察組則顯著升高,且數值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總有效率75.56%,觀察組93.18%,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龍血竭膠囊聯合替硝唑治療宮頸炎效果顯著,可有效抑制炎癥滲出,提高免疫力,值得推廣。
關鍵詞:龍血竭膠囊;替硝唑;宮頸炎;血清炎性因子;免疫功能
中圖分類號:R285?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9)04-0038-02
慢性宮頸炎是臨床常見的婦科疾病,以白帶量增多、腰骶部酸痛、接觸性出血為主要表現,可對患者身心均造成嚴重影響。研究表明,本病的發生率高達50%,在部分地區可能更高[1]。目前認為分娩、流產及手術損傷而引起的病原體侵襲是本病的關鍵病機。本病治療手段較多,電凝、激光、微波等物理手段具有一定的療效但存在創傷大的弊端,且易遺留瘢痕[2]。慢性宮頸炎患者免疫功能較差,常合并細菌感染,因此抗生素是目前本病的常用治療手段,此類患者伴有炎癥因子水平升高及免疫功能失調,表現為免疫力低下,導致感染反復發作。中醫認為久病多瘀,慢性宮頸炎患者病變處往往存在微循環障礙。筆者將對龍血竭膠囊在本病中的應用價值進行觀察。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數字表法對本研究所有的慢性宮頸炎患者進行分組,所有患者均在2015年9月—2017年12月于本院就診,共82例,經醫學倫理會審核并知情同意者。對照組45例,年齡(27~68)歲,平均年齡(40.76±9.67)歲。病程5個月~6 a,平均病程(2.57±0.83)a。病情程度[2]:輕度26例,中度19例;觀察組44例,年齡(29~69)歲,平均年齡(40.12±9.84)歲。病程6個月~7 a,平均病程(2.49±0.89)a。病情程度:輕度24例,中度20例。2組年齡、病程、病情程度無顯著差異,P>0.05。診斷標準[3]:至少持續3個月陰道分泌物增加,外陰瘙癢,宮頸分泌物涂片顯示每個高倍鏡檢視野中革蘭染色中性細胞數不少于30個,或每個高倍鏡檢視野白細胞數量不小于10個。納入標準:①確診宮頸炎,初次接受治療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子宮肌瘤、泌尿系炎癥者;②哺乳期或孕婦不便納入者;③肝腎功能障礙者。
1.2?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停止性生活、忌酒、忌食辛辣刺激食物等常規治療,抗感染藥物采用400mg替硝唑氯化鈉注射液(揚子江制藥,國藥準字H10980132)靜滴,1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1.8 g龍血竭膠囊(雨林制藥,國藥準字Z53021514)口服,3次/d,持續治療3 個月,2組均以3個月為一療程。
1.3?觀察指標?(1)比較2組患者TNF-a、IL-2等情況,清晨空腹采集靜脈血,ELISA法檢測;(2)比較2組IgA、IgG,IgM等免疫球蛋白改善情況,采用ELISA方法檢測,試劑由四川奧博公司提供;(3)比較2組臨床療效。顯效:主要癥狀消失,婦檢宮頸表面及外口光滑且覆蓋鱗狀上皮;有效:癥狀顯著改善,婦檢發現糜爛深度及面積顯著減小;無效:癥狀未改善,查體情況與治療前相比變化不明顯[4]。
1.4?統計學方法?所收集數據用SPSS21.0統計分析,P<0.05提示差異統計學意義。療效用卡方檢驗,采用雙側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用t檢驗。
2?結果
2.1?炎癥因子?治療前炎癥指標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2組患者TNF-α降低,IL-2升高,差異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TNF-α水平低于對照組,IL-2更高,P<0.05。見表1。
2.2?免疫球蛋白?治療前免疫球蛋白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對照組IgA、IgG,IgM水平較前未見明顯改善,觀察組則明顯升高,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臨床療效?對照組總有效率75.56%,觀察組為93.18%,高于對照組,χ2=5.214,P<0.05。見表3。
3?討論
慢性宮頸炎是常見婦科疾病,以患者宮頸表皮中柱狀上皮覆蓋原本的鱗狀上皮為主要病理特點,近年來發病率不斷提高。研究表明,如果慢性宮頸炎得不到及時治療可引起上生殖道細菌感染,甚至不孕。抗生素是本病的常用治療方法,替硝唑可有效抑制厭氧菌感染,較甲硝唑而言具有更強的抗菌活性且安全性高[5-6]。
本病屬于“少腹痛”、“帶下”等疾病范疇,中醫認為平素體弱,婦女經期、流產后,濕熱邪氣乘虛而入所致。濕熱下注,熱邪傷津,故帶下色黃;熱傷氣陰,可引起血流不暢,濕邪困阻氣機則可見腹脹,誘發瘀血形成;瘀血不去可郁而化熱,熱破血行則可誘發出血,治療當以清熱利濕為主,佐以化瘀行氣為法[7]。龍血竭具有養血化瘀、消腫利濕、斂瘡生肌、止血收斂、軟堅散結功效,是骨傷科治療常用藥物。研究表明,龍血竭富含的血竭皂苷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而其含有的黃酮類則對于真菌感染有顯著抑制作用[8]。同時,龍血竭還富含植物防衛素,可加速皮膚細胞分化及增殖,改善微循環,從而達到促進創口修復的目的。慢性炎癥感染時血常規敏感性較差,而TNF-α、IL-2等炎癥因子升高,釋放更多氧自由基活血血小板功能,加重炎癥甚至誘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癥。IL-2有炎癥抑制作用,在炎癥反應時其水平明顯降低[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