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淑荷, 陸麗娜, 趙婭敏(1.西北民族大學化工學院,甘肅蘭州730030;2.甘肅省高校環境友好復合材料及生物質利用省級重點實驗室,甘肅蘭州730030)
?
超臨界CO2萃取青藏金蓮花揮發油工藝的優化
康淑荷1,2, 陸麗娜1,2, 趙婭敏1,2
(1.西北民族大學化工學院,甘肅蘭州730030;2.甘肅省高校環境友好復合材料及生物質利用省級重點實驗室,甘肅蘭州730030)
目的 優化超臨界CO2萃取青藏金蓮花揮發油的工藝。方法 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采用L9(34)正交試驗研究壓力、溫度、時間及藥材粒度對得率的影響。結果 各因素對得率的影響依次為壓力>時間>藥材粒度>溫度,最佳條件為壓力25 MPa,溫度50℃,時間1.5 h,藥材粒度10目,青藏金蓮花揮發油得率為2.71%。結論 該工藝穩定、可行,適用于萃取青藏金蓮花揮發油。
青藏金蓮花;揮發油;超臨界CO2萃取;單因素試驗;正交試驗
青藏金蓮花Trollius pum ilus var.tanguticus Bruh1是毛茛科金蓮花屬草本植物,為小金蓮花(Trollius pumilus)的變種,分布于西藏東北部、四川西北部、青海東南部、甘肅西南部[1],以花或果實入藥,具有清熱解毒,利膽的功效,主治食物中毒、熱性病、膽熱病、膽囊炎[2]。該屬植物富含精油,香味濃郁,其中芳樟醇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抑郁、鎮靜、消炎等作用,有玫瑰香氣,是化妝品、醫藥等行業的重要原料[3-5];二氫獼猴桃內酯有香豆素樣和麝香樣氣息;β-紫羅蘭酮有紫羅蘭花香氣;2-戊酮具有果味[6-8]。姬小明等[9]采用超臨界CO2法對金蓮花揮發油在以乙醇為夾帶劑的條件下進行提取,并采用Py/GC-MS法研究其在300、600、900℃熱裂解后的產物,但并未對超臨界CO2流體萃取物化學成分進行GC-MS分析。目前,超臨界CO2萃取青藏金蓮花揮發油的工藝尚未見文獻報道,為進一步開發金蓮花屬植物,本實驗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采用L9(34)正交試驗優化萃取工藝條件,為實際應用提供理論和實驗依據。
1.1儀器與材料 HA121-50-01型超臨界萃取裝置(江蘇南通華安超臨界萃取有限公司);AG-245型電子分析天平(瑞士梅特勒-托利多公司)。CO2為食品級。青藏金蓮花于2012年8月采自甘肅甘南,經西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專家鑒定為金蓮花屬植物青藏金蓮花T rollius pumilus var. tanguticus Bruh1,將其陰干后粉碎,過不同目數藥篩,保存備用。
1.2方法
1.2.1揮發油的萃取 稱取樣品100 g,裝入萃取釜內,加熱至設定溫度,啟動制冷及冷循環,通入25 kg/h CO2,當系統壓力達到設定值并穩定后,開始計時。按預定時間從分離釜出口閥收集物料,得到黃褐色油狀物,即為揮發油,計算其得率。
1.2.2揮發油最佳工藝條件的確定 選取壓力 (A)、溫度 (B)、時間 (C)、藥材粒度 (D)4個因素[10-11],按“1.2.1”項下方法進行單因素試驗。再采用L9(34)正交試驗,同法提取,以得率為指標,確定最佳工藝條件。因素水平見表1。

表1 因素水平
2.1單因素試驗
2.1.1壓力對揮發油得率的影響 固定溫度45℃、粒度10目、時間1.5 h,不同壓力對揮發油得率的影響見圖1。

圖1 壓力對揮發油得率的影響
壓力是影響超臨界CO2流體萃取過程的關鍵因素之一[10]。圖1顯示,壓力增加時,得率增大,其中15~25 MPa下曲線斜率較大,精油得率顯著增加;25 MPa后,曲線斜率變小,表明影響漸緩。盡管不同化合物在超臨界CO2流體中的溶解度存在差異,但隨著壓力的增加,其通常都呈現上升趨勢[11]。另外,超臨界CO2流體的溶解能力與其密度有關,當溫度一定時,隨著壓力增加,其密度也增加,對揮發油的溶解能力增強;但壓力過大時,CO2流體擴散能力增加,減少了物料中CO2流體的傳質時間,反而對萃取不利[12]。但實際萃取中,壓力過高時對儀器設備的要求也更高,同時精油中其他雜質增加,影響質量,故考慮經濟效益及安全因素,選擇20~30 MPa。
2.1.2溫度對揮發油得率的影響 固定壓力25 MPa、粒度10目、時間1.5 h,不同溫度對揮發油得率的影響見圖2。

圖2 溫度對揮發油得率的影響
圖2顯示,31~50℃時,精油得率呈上升態勢,而且在50℃時達到最高;50~60℃時,得率逐漸降低。與壓力相比,溫度對超臨界CO2流體萃取過程的影響要復雜得多,CO2的臨界溫度為31.3℃,接近室溫,而且具有低沸點、低黏度、低表面張力的特點[13-14]。溫度對物質在超臨界CO2流體中的溶解度有兩方面影響,一方面是對流體密度的影響,隨溫度升高,CO2流體密度降低,導致其溶劑化效應和揮發油溶解度下降;另一方面,是對揮發油蒸氣壓的影響,溫度升高,揮發油蒸氣壓和溶解度增大。一般溫度增加時,物質在CO2流體中的溶解度往往出現最低值[11],故溫度過高會導致揮發油得率降低,精油穩定性減小,而且能耗也將增大,故選擇45~55℃。
2.1.3時間對揮發油得率的影響 固定壓力25 MPa、溫度50℃、粒度10目,不同時間對揮發油得率的影響見圖3。

圖3 時間對揮發油得率的影響
圖3顯示,隨著時間增加,揮發油提取率增加,但0.5~1 h、1~1.5 h、1.5~2.5 h下曲線斜率逐漸減小,尤其是1.5 h后更為明顯,表明繼續延長時間對得率影響不大,但能耗將隨之增大。為了節約能源,選擇1~2 h。
2.1.4粒度對揮發油得率的影響 固定壓力25 MPa、溫度45℃、時間1.5 h,不同粒度對揮發油得率的影響見圖4。

圖4 粒度對揮發油得率的影響
圖4顯示,隨著粒度減小,得率相應增大;當粒度繼續減小時,得率反而開始減小。其原因一方面是顆粒過大時,固體內部的傳質速率較慢,此時即使提高壓力,也不能有效提高揮發油得率;另一方面,顆粒過小時會使溶劑流動通道阻塞,影響流體在固定床中的傳質效率,并增加預處理成本。因此,選擇10~50目。
2.2正交實驗數據處理與方差分析 采用正交設計助手II v3.1軟件對結果進行數據處理,結果見表2,方差分析見表3。
表2顯示,壓力 (A)對揮發油得率的影響為k3>k2>k1,溫度 (B)為k2>k1>k3,時間 (C)為k3>k2>k1,粒度 (D)為k1>k2>k3,各個因素極差大小順序為RA>RC>RD>RB,表明各因素對揮發油得率的影響依次為A>C>D>B,即壓力>時間>粒度>溫度。由表3可知,壓力對得率的影響具有顯著性意義 (P<0.05)。綜上所述,最佳條件為A3B2C3D1,即壓力30 MPa,溫度50℃,時間2 h,粒度10目。
2.3工藝參數驗證 按優選的工藝條件進行3批驗證實驗,結果見表4。由表可知,儀器精密度良好,但優選工藝下揮發油得率僅比表2正交試驗5號 (2.69%)高出0.14%,而萃取壓力高出5 MPa,萃取時間長0.5 h,能耗遠遠高于5號。從節能的角度考慮,實際最佳條件修正為壓力25 MPa,溫度50℃,時間1.5 h,粒度10目,在此條件下重新進行3批驗證實驗,結果見表4。由表可知,揮發油平均得率可達2.71% (RSD為1.11%),僅比正交試驗低0.12%。

表2 L9(34)正交試驗結果

表3 方差分析

表4 工藝參數驗證結果
各因素對青藏金蓮花揮發油得率的影響依次為壓力>時間>粒度>溫度,最佳工藝為壓力25 MPa,溫度50℃,時間1.5 h,粒度10目,此條件下得率為2.71%,表明該工藝條件穩定、可行。由于超臨界CO2流體萃取操作溫度低,無溶劑殘留,適合熱敏性成分提取,而且CO2無味無毒,價廉易得,萃取效率高,可循環使用,在天然產物提取中應用廣泛[15-18]。
[1]中國科學院 《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27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77.
[2]鞏紅冬.青藏高原東緣金蓮花族藏藥植物資源調查[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1(8):22.
[3]林翔云.天然芳樟醇與合成芳樟醇[J].化學工程與裝備,2008(7):21-26.
[4]劉 莉,李 清,陳曉輝,等.GC法同時測定粗壯女貞苦丁茶中 4種揮發性成分[J].中成藥,2011,33(6):997-1000.
[5]胡小剛,陳劍鴻,夏培元,等.芳樟醇R-和S-對映異構單體的體外抗菌活性研究[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3,35(19):2077-2079.
[6]姬小明,李冰潔,劉國順,等.金蓮花揮發油成分分析及其在卷煙加香中的應用[J].精細化工,2011,28(10):982-986.
[7]姬小明,李冰潔,于建軍,等.旱金蓮揮發油的提取及卷煙加香[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7(6):342-345.
[8]葉云峰,彭 勇,付 崗,等.藥用金蓮花研究新進展[J].中國現代中藥,2007,9(3):29-34.
[9]姬小明,趙 文.超臨界CO2萃取金蓮花揮發油的熱裂解行為及卷煙加香[J].精細化工,2014,31(1):59-63.
[10]楊義芳,孔德云.中藥提取分離新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76-78.
[11]廖傳華,黃振仁.超臨界CO2流體萃取技術-工藝開發及其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26.
[12]康淑荷,何利君,寇 亮.千日紅花油超臨界CO2萃取研究[J].中成藥,2013,35(7):1562-1564.
[13]李 嫻,解新安.超臨界流體的理化性質及應用[J].化學世界,2010,51(3):179-182,188.
[14]吳志敏,張 麗,賴經妹.超臨界CO2流體特性及其在材料加工中的應用[J].廣東化工,2010,37(4):80-81,85.
[15]古維新,張忠義,劉海弘.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在中藥揮發油提取中的應用[J].中藥材,2001,24(9):688-690.
[16]陳 武,周洪亮,陳宏降.超臨界CO2流體萃取黃狗腎的工藝研究及萃取物GC-MS分析[J].中成藥,2011,33(4):610-612.
[17]何保江,王玉芳,張文娟.超臨界流體萃取葡萄籽油工藝優化[J].食品工業,2014,35(2):112-115.
[18]李 倩,蒲 彪.超臨界流體萃取技術在天然產物活性成分提取中的應用[J].食品與發酵科技,2011,47(3):11-14,27.
R284.2
B
1001-1528(2016)06-1415-03
10.3969/j.issn.1001-1528.2016.06.047
2015-09-21
西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ZYZ2011064,31920150016)
康淑荷 (1972—),女,碩士,副教授,從事天然藥物研究與開發。E-mai1:523429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