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兵 汪國海

[摘要]目的 探討復合七氟醚上腹部手術患者中應用地佐辛對減輕七氟醚毒性、增強麻醉效果最佳使用劑量。方法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行上腹部手術患者160例隨機分為A、B、C、D四組,麻醉誘導前分別給予0.9%生理鹽水5mL、地佐辛0.1mg/kg、地佐辛0.2mg/kg、地佐辛0.3mg/kg劑量靜脈注射,后給予8%七氟醚靜脈吸入麻醉誘導,麻醉誘導成功后給予琥珀酰膽堿0.15mg/kg靜脈注射,并氣管插管輔助通氣,保持呼吸末七氟醚濃度在3%。分別觀察并比較各組最低肺泡有效濃度,并計算麻醉深度,比較各組麻醉誘導前(T0)、麻醉誘導成功時(T1)、切皮時(T2)、切皮后30min(T3)、術畢(T4)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并比較各組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A、B兩組患者MAC水平均高于C、D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A、C兩組患者術中MAP水平較其余兩組更為穩定,術后C、D兩組患者MAP水平較A、B兩組更穩定,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中A、B、C三組患者HR水平均穩定于D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各組HR水平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A、B兩組患者躁動發生率均高于C、D兩組,D組患者低血壓、心動過緩、呼吸抑制、胃腸不適不良反應發生率均高于A、B、C三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地佐辛在復合七氟醚上腹部手術患者中使用0.2mg/kg劑量有效減輕七氟醚毒性,可穩定術中、術后血流動力學穩定,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
[關鍵詞]上腹部手術;七氟醚;地佐辛;麻醉
[中圖分類號]R61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0616(2016)12-108-04
麻醉為臨床中常用輔助治療手段,可輔助患者安全、舒適進行手術,適宜麻醉深度既能保障患者麻醉效果,又能滿足患者對手術刺激反應。上腹部手術要求麻醉具有較好肌肉松弛,通常采用全身麻醉以達到較為滿意麻醉效果。七氟醚為臨床中常用吸人性全身麻醉藥物,具有控制性強、血氣分配系數低、MAC小等優點,但單純使用七氟醚可影響患者麻醉蘇醒質量。地佐辛為阿片類受體激動劑,具有較強鎮靜、鎮痛效果,在復合七氟醚麻醉中應用可顯著提高麻醉質量。為探究地佐辛在復合七氟醚上腹部手術中應用減輕七氟醚毒性、提高麻醉效果最佳使用劑量,筆者研究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行上腹部手術患者160例隨機分為A、B、C、D四組,每組40例。A組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23~72歲,平均(42.5±6.8)歲;體重(53.4±5.2)kg;ASA Ⅰ級22例,ASAⅡ級18例。B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21~71歲,平均(42.9±7.1)歲;體重(53.2±5.8)kg;ASA Ⅰ級23例,ASAⅡ級17例。c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23~70歲,平均(43.1±6.9)歲;體重(53.3±6.1)kg;ASA Ⅰ級21例,ASAⅡ級19例。D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22~70歲,平均(42.7±6.2)歲;體重(53.6±5.9)kg;ASA Ⅰ級20例,ASAⅡ級20例。四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分組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所有患者均在醫師告知下了解手術、麻醉及研究方法,簽署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知情同意書后自愿參加本次研究。
1.2入組標準
(1)患者均有上腹部手術指征、復合七氟醚吸入麻醉指征,無絕對禁忌證。(2)排除合并有神經肌肉傳導功能異常或神經系統疾病患者。(3)排除近1周內有使用鎮痛、鎮靜類藥物患者。(4)排除過度肥胖、酗酒及近期有呼吸系統感染、呼吸困難患者。
1.3方法
術前積極完善血壓、心率、心電圖、血氧飽和度監測,術前禁食8h,建立靜脈通道,給予乳酸鈉林格氏液體(杭州民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根據體重給予10mL/(kg·h)劑量靜脈滴注。麻醉誘導前予A組患者靜脈注射0.9%氯化鈉溶液5mL,B、C、D組患者分別根據患者體重給予給予地佐辛(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H20080328),0.1mg/kg、0.2mg/kg、0.3mg/kg劑量靜脈注射。給予8%七氟醚,配合6~8L/min氧流量吸入麻醉誘導,誘導成功后根據患者體重給予琥珀酰膽堿0.15mg/kg,靜脈注射。麻醉誘導成功后連接麻醉呼吸機,并行氣管插管輔助通氣,調節氧流量為1~2L/min,呼吸比1:2,潮氣量8~10mL/kg,頻率10~12次/min。根據麻醉呼吸機監測呼氣末七氟醚濃度給予七氟醚,將七氟醚濃度維持在3%。麻醉成功并穩定后15min開始切皮進行手術。
1.4觀察指標
(1)檢測并計算各組患者MAC和麻醉深度。患者采用序貫方法接受手術,如上例手術患者出現肢體動,則下例手術患者將呼吸末七氟醚濃度調高20%,反之調低20%,當交叉點≥6時,取平均值作為抑制50%,切皮誘發體動MAC,并對95%可信區間(CI)進行計算。將數據錄入計算機中采用電腦雙頻指數(BIS)反映患者麻醉深度。(2)監測并記錄各時間點患者MAP、HR水平。(3)統計各組患者躁動、低血壓、心動過緩、呼吸抑制、胃腸不適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包分析,采用(x±s)表示MAC、BIS、MAP、HR水平及患者年齡、體重并用t/F檢驗,率表示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患者性別比并用x2檢驗,檢驗水準α=0.05,如P<α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四組患者MAC、BIS水平比較
A、B兩組患者MAC水平均高于C、D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A、B兩組MAC水平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C、D兩組患者MAC水平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四組患者不同時間點MAP水平比較
A、C兩組患者術中MAP水平較其余兩組更為穩定,術后C、D兩組患者MAP水平較A、B兩組更穩定,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四組患者不同時間點HR水平比較
術中A、B、C三組患者HR水平均穩定于D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各組HR水平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2.4四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A、B兩組患者躁動發生率均高于C、D兩組,D組患者低血壓、心動過緩、呼吸抑制、胃腸不適不良反應發生率均高于A、B、C三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3.討論
上腹部手術為臨床中常見手術方式之一,涉及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等,臨床中有效麻醉為保障手術順利進行前提。研究表明,上腹部手術為中、大型手術,對患者造成較大創傷,其應激反應破壞患者生理平衡,主要表現為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從而增加手術風險,影響手術療效。上腹部手術需要保障患者較好肌肉松弛,因此,臨床中多采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復合七氟醚吸入麻醉為最常用麻醉方式,具有麻醉效果好、副作用少等優點。但大量臨床研究指出,單純七氟醚吸入麻醉在術后麻醉蘇醒過程中影響患者麻醉蘇醒質量,可影響血流動力學穩定,引起躁動等相關不良反應。相關研究表明,七氟醚造成麻醉毒性主要反應在MAC,表現為對心臟迷走神經、呼吸中樞影響。因此,手術過程中使用一定劑量藥物既能保障全麻效果,又能減輕七氟醚毒性,維持患者生理平衡、降低不良反應,提高麻醉質量,保障手術順利實施。
地佐辛為阿片類受體激動劑,作用后對機體k受體產生激動作用,與k受體結合后對Gi蛋白激活,從而阻斷鈣離子通道,抑制細胞內鈣離子釋放,抑制細胞外鈣離子內流,從而降低谷氨酸釋放能力,降低中樞系統敏感性,產生鎮靜、鎮痛作用。大量臨床研究指出,地佐辛在復合七氟醚吸入麻醉中使用可有效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能有效維持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降低七氟醚毒副作用,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但臨床中對地佐辛使用劑量尚未定論,一直存在爭議。本次研究將地佐辛分為0.1、0.2、0.3mg/kg三種劑量,與空白對照組進行研究,得出0.2、0.3mg/kg劑量組患者可有效降低MAC水平,降低七氟醚毒副作用。高劑量地佐辛水平對七氟醚毒副作用有一定抑制作用,提高患者麻醉質量。同時研究發現,0.2mg/kg劑量組患者較其余組更為有效維持患者術中、術后血壓、心率穩定。地佐辛在有效鎮痛,降低患者麻醉反應同時,對患者血流動力學可造成一定影響,表明中等劑量地佐辛可有效維持患者血流動力學穩定。同時在不良反應方面,0.3mg/kg劑量組患者低血壓、心動過緩、呼吸抑制、胃腸不適不良反應較高,而對照組與0.1mg/kg劑量組患者躁動發生率較高(P<0.05)。藥物劑量和濃度越高在發揮藥物作用同時,可增加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患者療效和用藥安全造成一定影響,臨床中應選擇適宜劑量,在保障患者有效治療同時降低藥物不良反應,提高用藥安全性。通過上述分析,結合對降低七氟醚毒性、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降低不良反應等多因素進行分析,綜合得出0.2mg/kg劑量地佐辛在復合七氟醚麻醉中應用效果最為顯著。
綜上所述,地佐辛在復合七氟醚上腹部手術中使用0.2mg/kg劑量可有效減輕七氟醚毒副作用,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并降低不良反應,為臨床中使用最佳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