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方建群陳詩祺
生態移民兒童社會退縮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的初步研究*
王媛①方建群①陳詩祺①
目的:考察寧夏生態移民兒童中退縮行為的發生特點,進一步研究與其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方法:選取寧夏生態移民聚集區2653名6~16歲的生態移民兒童為研究對象,采用量表法和家長評定法評價其退縮行為的發生特點,同時分析家庭環境和班級環境與其退縮行為之間的相互關系。結果:不同年齡的移民兒童的社會退縮行為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性別移民兒童的社會退縮行為比較,男性高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家庭環境中的組織性、娛樂性對社會退縮行為有負向預測作用,班級環境中的競爭對社會退縮行為有正向預測作用。結論:不同年齡和性別的生態移民兒童間退縮行為比較差異明顯,且家庭環境和班級環境共同影響退縮行為的發生。
生態移民兒童; 退縮行為; 家庭環境; 班級環境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General Hospital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Yinchuan 750004,China
生態移民(Eco-migration),系指為了保護某個地區特殊的生態或讓某個地區的生態得到修復而進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環境惡劣,基本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或不具備就地扶貧條件而將當地人民整體遷出的移民[1]。隨著移民搬遷,物理空間的變化同時伴隨著心理活動的變化,目前,國內已有研究顯示移民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較非移民兒童更為突出,但其中移民兒童在社交中的獨處行為的相關報道較少[2-3]。
社交退縮這一概念很長時間以來在國內外均未有明確的界定,目前學界較為認同Rubin和Asendorpf(1993)的定義:社交退縮是指在交往場合中,獨自一人,不與他人交往的行為表現[4]。而社交退縮行為的影響因素較為復雜,根據美國心理學家Bronfenbrenner提出的生態系統理論兒童行為的發展不僅受到個體自身因素的影響,也要受到家庭、學校等環境的影響[5]。本研究采用調查法對移民兒童的社交退縮行為進行初步研究,同時分析其與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對完善生態移民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研究,提高移民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的意義。
1.1研究對象 采用多階段整群分層抽樣方法,從寧夏9個主要接受生態移民地區的生態移民聚集區各隨機抽取一所中學和一所小學,共18所學校。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進行整班調查。從中選取在移居地居住時間超過6個月的2653名生態移民學生為研究對象,年齡6~16歲,其中男1369名,女1284名。排除合并嚴重軀體疾病、精神發育遲滯及精神疾病等的兒童。
1.2判定標準 問卷調查法是研究社交退縮行為常用的方法,本研究采用以下幾個問卷對所選研究對象進行評定。
1.2.1Achenbach兒 童 行 為 量 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 本研究采用該問卷家長版第三部分行為問題部分進行調查,共113題。以6~11歲男性社交退縮因子>6分,6~11歲女性交往不良因子>13分,12~16歲男性抑郁退縮因子>10分,12~16歲女性交往不良因子>13分記為退縮行為存在。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6[6]。
1.2.2家庭環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cale,FES) 采用費立鵬等[7]第三次修訂的中文版本進行調查,包括10個維度,共90題。
1.2.3我的班級環境問卷(My Class Inventory,MCI) 采用江光榮[8]編制的班級環境問卷進行調查,包括5個維度,共38個題目。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5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樣本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用Logistic回歸法進行退縮行為與家庭環境、班級環境的相關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不同性別、年齡、民族、是否為留守兒童間社會退縮行為差異比較 分別以性別,年齡組、民族、是否為留守兒童為自變量,對生態移民兒童的退縮行為做t檢驗,結果顯示:男性的社會退縮得分顯著高于女性,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與女性在很多心理特征上的差異較大;兩個年齡組之間社會退縮行為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民族和是否為留守兒童在社會退縮行為上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年齡、民族、是否為留守兒童社會退縮行為差異比較() 分

表1 不同性別、年齡、民族、是否為留守兒童社會退縮行為差異比較() 分
性別 男 16.28±2.353 5.654 0.000女 13.12±4.314年齡 6~11歲 9.86±3.130 15.576 0.000 12~16歲 15.73±3.160民族 漢 14.37±4.164 1.874 0.062回 13.42±4.205留守兒童 是 13.40±4.507 0.198 0.843否 13.28±4.153
2.2退縮行為與家庭環境、班級環境的相關性分析 社會退縮行為與家庭環境中娛樂性和組織性呈負顯著負相關,與班級環境中的競爭呈顯著正相關。家庭環境與班級環境中親密度、情感表達分別與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呈顯著正相關;矛盾性與同學關系、秩序與紀律呈顯著負相關,與競爭呈顯著正相關;娛樂性與同學關系呈顯著正相關;道德宗教觀與競爭、學習負擔均呈顯著正相關;組織性與師生關系、秩序與紀律均呈顯著正相關;控制性與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秩序與紀律均呈顯著正相關,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退縮行為與家庭環境、班級環境的相關性分析
2.3家庭環境、班級環境對社會退縮行為影響的回歸分析 班級環境對社會退縮行為有顯著影響,有2個變量進入回歸方程,這2個變量可以解釋退縮行為5.4%的變異量,它們分別是組織性和娛樂性。班級環境對社會退縮行為的影響也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競爭這1個變量進入回歸方程,可以解釋社會退縮行為1.6%的變異量。其中組織性和競爭性對社會退縮行為具有負向預測作用,競爭對退縮行為具有正向預測作用,見表3。

表3 家庭環境、班級環境對社會退縮行為影響的回歸分析
3.1社會退縮行為與性別、民族、年齡、留守兒童特點的分析 兒童的社會退縮行為在多個方面均表現出差異。其中男女性別間比較男性大于女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性別常是導致不同個體具有認知與行為差異的重要原因(Swann,1988),現有的研究也均提示性別是影響兒童各方面心理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同性別兒童在行為的區域選擇,方式選擇上均存在差異[13-14]。退縮行為也表現出類似的特征,本研究中也得出同樣的結果,這種差異與重男輕女的傳統文化及對男女性別的社會要求不同有關[14]。而CBCL量表中對男女性是否有退縮行為的評分標準不同也是此次結果的影響因素。
隨著年齡發展變化的這一特點是兒童心理行為所特有的[15-17]。本次在生態移民兒童的社會退縮行為的研究中不同年齡組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認知能力和與周圍環境交流的能力增強,但同時感受周圍環境的能力增強,受到的影響也更多,這些均成為造成不同年齡組間退縮行為差異的重要原因。
3.2社會退縮行為與家庭環境、班級環境的關系 家庭環境、班級環境均對移民兒童的社會退縮行為均有顯著的影響[20-21]。其中,社會退縮行為與家庭環境中娛樂性和組織性呈負顯著負相關,與班級環境中的競爭呈顯著正相關(P<0.05)。家庭的娛樂性對于退縮行為的預測力最高,有娛樂良好的家庭親子互動較多,兒童的自信心及表達能力,與人互動、溝通的能力均得到良好發展,使其在外界環境中依舊可以與人進行順利的交往[9]。而家庭的組織性可以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進而在得到更好的學習成績,獲得肯定,更好的樹立起自信心。
隨著生態移民行為的發生,班級環境是變化最為顯著的一個因素。學齡期兒童在班級環境中的時間占據其大部分有意識的時間,而班級環境對兒童行為及學校適應均有重要的影響[10-11,18]。本研究結果顯示,競爭關系對移民兒童的退縮行為有正向預測作用。班級的競爭氣氛使同學間的交往緊張,壓力增大,減少了個體之間的交往活動,而老師的提高學生學習動力的教學行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班級的競爭氛圍,間接給學生的交往行為施壓,增加了退縮行為的發生[19]。
3.3創新與不足 本研究首次對生態移民兒童的退縮行為進行研究,研究的年齡段也擴大到6~16歲。本次研究僅為初步的調查研究,采用CBCL中相關因子由家長觀察填寫對移民兒童的退縮行為進行整體探究。但現有的研究多采用觀察法及由葉平枝的幼兒社會行為調查問卷改編的幼兒社會退縮行為教師問卷對退縮行為有更為詳細的分類研究,其年齡范圍集中在幼兒階段[12]。目前缺乏對更大學齡兒童退縮行為的研究工具,望今后有進一步的研究。
[1]梁福慶.中國生態移民研究[J].三峽大學學報,2011,33 (4):11-15.
[2]馬馥荔.生態移民青少年外向性行為問題結構方程模型[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1(2):285-291.
[3]顏國利,方建群,馬馥荔,等.寧夏生態移民與非移民回族青少年行為問題對照研究[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3,22(4):338-341.
[4] Rubin K H.The Waterloo longitudinal project: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 of social withdrawal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M].In Rubin K H,Asendorpf,J B,Social Withdrawal,Inhibition,and Shyness in Childhood,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3:291-314.
[5]丁雪辰,李燕,潘佳麗.兒童社會退縮行為的影響因素—生態學的視角[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3,6(2):31-37.
[6]忻仁娥,張志雄.全國22個省市26 個單位24013名城市在校少年兒童行為問題調查—留守兒童精神衛生問題的調查,防治和Achenbach's兒童行為量表中國標準化[J].上海精神醫學,1992,34(1):47-55.
[7]費立鵬,沈其杰,鄭延平,等.“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和“家庭環境量表”的初步評價—正常家庭與精神分裂癥家庭成員對照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1,5(5):198-202,238.
[8]江光榮.中小學班級環境:結構與測量[J].心理科學,2004,27(4):839-843.
[9]司申麗.青少年問題行為與家庭環境、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3,28(2):90-93.
[10]屈智勇,鄒泓,王英春.不同班級環境類型對學生學校適應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4,27(1):31-33.
[11]王甲娜,劉利,王烈.多層線性模型在班級環境與學生行為問題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統計,2010,2(27):59-61.
[12]葉平枝.兒童社會退縮的概念、分型及干預研究述評[J].學前教育研究,2005,24(11):22-24.
[13]鄭金香,陰國恩.幼兒自由游戲行為性別差異的觀察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2(2):415-418.
[14]黃靜.學齡前兒童社會退縮行為與家庭教養方式、親子依戀及同伴接納的關系[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3.
[15]王進,陳曉思.學校環境與學生成績的性別差異:一個基于廣州市七所初中的證實研究[J].社會,2013,33(5):159-180.
[16]張珊明.中學生問題行為及其與家庭環境、學校環境關系的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17]王甲娜,劉利,王烈.多層線性模型在班級環境與學生行為問題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統計,2010,27(1):59-61.
[18]于濤.小學低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早期預測因素和保護性因素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19]張曉.家長與教師對兒童社會行為的作用[D].北京:北京大學,2013.
[20]張云運,駱方,孫玲,等.同伴群體構成對兒童發展的影響及啟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60 (3):59-70.
[21]趙必華.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家庭與學校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13,35(3):88-97.
Study on the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s and Related Factors of Ecological Immigrant Children
WANG Yuan,FANG Jian-qun,CHEN Shi-q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14):118-121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s in ecological immigrant children and further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ated factors.Method:Two thousand six hundred and fifty-three ecological immigrant children during 6-16 years old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withdrawal behaviors were evaluated by the scaling method and the parents evaluation method,at the same time,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amily environment,the class environment and their withdrawal behaviors were analyzed.Resul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 significant on the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s among immigrant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P<0.05).The social withdrawal of boys were more than which of girls,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P<0.05).The sense of organization and entertaining in family environment had negative prediction function to the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s,while the competition in the classroom environment had a positive prediction function on the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s.Conclusion:The difference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on the withdrawal behaviors of ecological immigrant children between different ages and genders,and the family environment and class environment affect the incidence of withdrawal behaviors together.
Ecological immigrant children; Withdrawal behavior; Family environment; Class environment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160172)
①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 寧夏 銀川 750004
方建群
10.3969/j.issn.1674-4985.2016.14.031
2015-02-23) (本文編輯:劉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