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楠芳
城市轉型:從增長走向成長 才能向死而生
文/呂楠芳
中國的大城市正迎來發展轉型的節點,長期以來追求增量帶來的“城市病”頻頻敲響警鐘。如何探索出健康、良性的城市發展模式,服務好現代城市轉型,成為城市工作的當務之急。歐美城市的“生死”經驗,或許能為我們帶來深刻啟示。

簡 ·雅各布斯的名著《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被視為全球城市發展歷程中最深刻的反思之作,這本書加速了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政府以鏟除貧民窟和興建高速路為特征的城市改造運動的終結,也指引著美國城市從“增長”走向“成長”,從建筑、產業本位走向居民、社區本位。
如今,中國的大城市也迎來發展轉型的節點,長期以來追求增量帶來的“城市病”頻頻敲響警鐘。如何探索出健康、良性的城市發展模式,服務好現代城市轉型,成為城市工作的當務之急。歐美城市的“生死”經驗,或許能為我們帶來深刻啟示。
伯明翰是英國的“大心臟”、交通樞紐,也是歷史上的“千種貿易城”、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見證了資源的枯竭,經受了戰爭的破壞,經歷了“崛起—衰落—復興”的輪回,如今成為服務型現代大都市和世界級商業中心,被稱為全球第一個實現全方位轉型的城市。
曾經,伯明翰的城市問題來源于重工業發展帶來的嚴重污染,隨后的資源枯竭和二戰的摧殘使得其經濟地位日益衰落。再加上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的產業轉型趨勢,除了汽車產業外的制造業逐漸失去競爭力,上世紀80年代后不均衡發展和全球經濟重組的雙重作用下,伯明翰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面對衰落的趨勢,伯明翰政府開展了一系列城市更新行動。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副所長吳軍介紹,伯明翰的城市更新工作主要包括基礎設施投資、推進制造業轉型、提升服務業尤其是文化產業發展等。通過基礎建設投資,完善交通及電信、科技園區、戰略產業發展區等,更新城市形象。例如在1983年,通過一些城市基金,伯明翰市議會開始著手全面的運河改造計劃,改善運河兩岸步道,增加可達性。
制造業轉型方面,通過注入高新技術(環境技術),生產高附加值產品(汽車、醫療精密儀器),實現制造業的多樣化和現代化,促進企業生產和商業活動和高校科研結合,鼓勵當地年輕人致力于科學技術事業。
伯明翰還利用傳統工業遺留的優勢,注重城市文化傳承,發展現代服務業,打造出國際會議中心、國家展覽中心、斗牛場現代商業購物中心等知名地標。


創意改變世界,也可以挽救一個衰頹的城市。西班牙畢爾巴鄂市就是一個被創意救活的城市。它的重生之路看似偶然,其實也是歷史選擇的必然。
三十多年前,畢爾巴鄂還是一座“鋼鐵城市”,鋼鐵制造業和造船業是城市經濟的主要支柱,同時帶來了水污染、霧霾等嚴重的環境問題。上世紀80年代,畢爾巴鄂爆發工業危機后,整個城市痛定思痛,開始一系列的城市更新,包括改造舊城、遷移工業區、修建地鐵、活化利用古建筑、培育城市藝術等。
1991年,為城市復興大計,畢爾巴鄂市政府決定興建一家現代藝術博物館來發展旅游業,并邀請美國建筑大師弗蘭克蓋里設計了古根海姆博物館。博物館建成后,在“古根海姆效應”下,畢爾巴鄂成功地從工業型經濟轉型到創造型經濟,實現脫胎換骨。
不久前,受西班牙政府邀請,北京大學—林肯研究院城市發展與土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劉志前往畢爾巴鄂考察,他帶回來的印象是“太美了,整個城市管理就像一個大公司一樣,非常精明”。畢爾巴鄂作為城市重生的國際案例,它的成功轉型離不開政府、公眾幾十年來的共同努力,因為創新卓越的轉型思維,畢爾巴鄂還在2010年獲得首屆李光耀世界城市獎。
“畢爾巴鄂曾經面對的陣痛,中國很多城市正在承受,它們從工業時代走進后工業時代,制造業已經外移,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要進來,必須重新從城市產業轉型考慮,進行城市更新,舊有的工業用地、工業建筑是為舊時代服務的,現在出現了一個新的時代,我們必須讓城市的品質、城市的價值都能適應這個時代、服務這個時代。”劉志說,如今畢爾巴鄂天藍水綠,文化藝術氣息濃厚,很多旅游景區都是由原來的工業遺存改造而來,這也是中國城市夢寐以求的未來。
該轉型的時候不轉型,背負著各種病癥茍延殘喘,這樣的城市只會窮途末路。美國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總裁George McCarthy認為,2013年底特律的破產為全球城市提供了前車之鑒。
因為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公司總部齊聚于此,底特律曾經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汽車之城”。1914年,由老福特首創的流水線作業,不僅帶動了汽車產業的蓬勃興盛,更直接帶來了美國20世紀20年代的“柯立芝繁榮”,成為美國進一步崛起的基石。在20世紀50年代的鼎盛期,底特律位列美國第五大城市,全城擁有將近200萬人口。

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以來,大量非裔美國人涌入底特律尋找就業機會,其后在民權運動促使下,底特律人口間種族矛盾激發,導致白人及中產階級大量外遷,城市人口規模大幅度縮減。大量高水平人才的流失加上政府腐敗、工會謀私,導致底特律公共服務水平急降,企業出現倒閉潮。2008年金融危機更是給底特律致命一擊,三大汽車企業大量裁員,克萊斯勒和通用相繼宣布破產。在多年財政赤字的折磨下,底特律最終于2013年7月18日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美國迄今為止申請破產保護的最大城市。
追溯底特律破產的緣由,不外乎是因為它面對產業轉型大潮的沖擊,城市的基礎設施、人口結構等均未能進行及時更新,缺乏改革和復興的手段,最終導致自身走向衰敗的末路。
不過,近年來,底特律政府開始積極發動市民參與城市改造,為城市更新出謀劃策,城市人口正在慢慢回升。盡管將公眾參與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環節很花時間,但效果正在顯現,如果底特律因此獲得重生,將會是市民救活城市的一個偉大范例。
—是設定總體目標,編制更新計劃:英國通過設定“經濟、社會、物質環境長遠并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提出“經濟發展、環境優化、教育提升”等多項行動計劃;
二是建立專業機構:英國成立城市復興公司、英格蘭合作組織和區域發展機構,具體操作和管理城市更新項目;
三是完善立法:英國從規劃、土地、城市發展、賠償安置等方面推進城市更新相關立法;
四是盤活低效存量用地,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德國將歷史核心區、舊制造業用地、舊基礎設施用地、軍事設施用地作為優先土地盤活對象,柏林對市中心區70%的商業辦公、集會大廳、工廠與住宅的混合區域進行建筑修繕、恢復居住功能、提升商業功能;
五是激活閑置老舊建筑功能,展現歷史風貌特色:萊比錫將大量舊制造業用地更新為文化娛樂類用地,漢堡市將港口閑置倉庫、岸線進行功能提升和景觀修復,活化港灣濱水地區;
六是建立城市更新專項資金:德國通過建立城市開發基金,與開發者、土地產權人、土地承租人共同合作,合理分配更新成本與未來運營權責,實現長效的更新資金融合方式。